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204169
大小:59.3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2
《地方商科院校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地方商科院校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高等教育学论文地方商科院校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地方商科院校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陈琦1郑雪文1何琼2曹武明2(1.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2.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本文基于我国高校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地方商科院校推进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高校、企业、政府三方面探讨了其具体实现机制。[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困境;对策1我国高校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2015年的两会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掀起了“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当中,需要大量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而校企协同创新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2014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将2000年后因为扩招出现的7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为技术技能型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行的教育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需求还存有一定的差距。相比职业技术学校的高就业率,高等教育的就业率仅为77%。当然,我国的校企协作创新相比过去几年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尤其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在一些学校,校企协同创新已由单方面的校企合作转向学校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企业向学校提供技术创新力量等。过去的校企之间
3、的供求关系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从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出发,企业与学校之间联合研发、交流,达到双赢。现今我国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1)“订单”教育模式“订单”教育模式是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在招生时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设置课程等措施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方面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企业方面负责学生职业教育、工作技能培训及上岗实习等。该模式以就业为主要目的,以企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有利于培养一毕业就可上岗的专业技术人才。(2)委托培训模式委托培训模式是指企业委托学校培养各种专门
4、人才的一种培训形式。企业与学校签订合同,按照合同规定,企业委派职工到学校进行学习,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制订计划,实施培训。或者企业聘请学校的教职人员到企业为员工培训、担任顾问等。另一方面作为回报,学校的教职员工可以从事公司的科研项目开发,学生参与其中,公司与学校签订相应的学生就业协定等。(3)合资建设、共同研发模式学校与企业通过合作经营实训基地、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和职工培训基地等加深双方之间的合作,通过共同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使双方之间都有利益可取,尤其有利于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2推进我国商科院校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长期以来,
5、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职业教育经验的同时,我国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校企协作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众多优秀成果。不少理工科院校积极探索,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而商科院校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遇到了坎坷。2.1利益协调存在困难,合作积极性不高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内在互补是双方建立合作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在目标利益上,学校希望通过企业的参与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工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是以育人为目的;而多数企业方则更希望有经验的大学生进入自己的公司,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事务中去,增加企业的利润,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
6、。利益不同,在现实操作中就容易产生分歧。如多数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有时候不当的操作还会给企业带来麻烦,校企协作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协调的过程,企业方往往没有深入了解校企合作所带来的收益,目标不明确,认为商科类学生到企业只会单纯增加各方面的成本,这便大大降低了企业对校企协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商科类专业偏文的特性,也决定了校企双方合作不会像理科类专业那么系统。2.2校企双方合作能力有限,协同创新沦为形式学校方面,大多数商科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1)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升。多数情况下,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缺乏
7、与企业方的合作经验,因而不能很好地抓住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重点。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整个学校课堂氛围都倾向于课程教学而非实践教学。(2)教师科研压力大。在现今的教师考核中,科研成果占了很大的比重,而科研项目通常又不能直接为企业所用。因此,与企业合作也变得可有可无。(3)学校课程内容落后。高校课程体系往往滞后于实际发展,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高校培养人才具有规范性,力求每个学生经过相似的课程洗礼,缺少了必要的灵活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发展,不利于校企协同创新时双方的对接。企业方面,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企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