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193860
大小:54.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1
《“新苏州”融入太湖时代——苏州高新区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苏州”融入太湖时代——苏州高新区转型升级加快发展18年前,古运河西6.8平方公里区域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是高新区从“运河经济”开始了腾飞的脚步,这里从此也被称为“新苏州”。18年来,区域面积从6.8平方公里扩展到258平方公里,开始走进太湖怀抱。就在太湖之滨,一个融入科技、山水、人文的新苏州正徐徐撩开面纱:2005年6月,苏州科技城签约启动,一个科技创新的高地屹立于太湖之畔;2009年9月,苏州西部生态城启动建设,一个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新型产业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的生态山水新城将完美呈现。如今的太湖之滨已成为高新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文化产业富民的聚集区和生态山水新
2、城的承载地。这里已经成为高新区的新中心。7月1日,太湖大道高架的正式通车,在将苏州城区同太湖拉近距离的同时,也加快了高新区这个“新苏州”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的步伐。苏州科技城:湖光山色激发创新灵感“作为高新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苏州科技城承载着高新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主战场的重任。这块25平方公里的土地,坐落太湖之滨,掩隐在青山绿水之间,其优雅宁静的环境激发着研发人员的创新灵感。”科技城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苏州科技城已累计投入120多亿元,基本完成区域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引进高端研发机构、高水平服务平台和高科技项目近200个;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50多人次
3、入选各级领军人才,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科技城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服务外包三大新兴产业而开展。”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为代表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以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省首批科技产业园苏高新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基地为代表的产业化载体,以迪泰医疗、科医世凯等为代表的填补国内空白和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新锐企业共同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群。“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也亮出了大手笔。”近年来,科技城引进和培育了阿特斯太阳能光电、特谱风能等一批新能源产业项目,在风能、太阳能与光伏、LED、膜技术、空气分离、绿色电池等新能源技术、设备应用和周边产品领域逐渐形成一定的发展特色和产业规模。目前,位于科技城的
4、高新光伏产业园也在建设之中,这里将成为建设太阳能电站产业链最长、配套能力最强、质量最可靠、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光伏产业园区。“在服务外包产业方面,科技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中国服务第一品牌大连软件园合作大力承接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成为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科技城还拥有了以易程科技为代表的,源于互联网技术兴起的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其应用的产业。在高铁、城铁、轨道交通和物流、供应链等产业方面,一批龙头型、规模型、市场型项目正在加速推进。”科技城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镇一品:传承太湖传统文化“早些时候,交通不发达导致的经济落后与农民收入偏低,使得靠近太湖的通安、东渚和镇湖被人们私底下称为‘一棵藤上的
5、三颗苦瓜’。”几位当地人说。如今,这里却已经成为了“甜瓜”。早些时候通车的太湖大道为这里和市区架起了一座“致富桥”。太湖大道高架的通车,更是把这座“致富桥”变得更加宽敞快捷。就在太湖大道高架通车前夕的6月29日,位于东渚镇的百匠街开街。建设“百匠街”是东渚镇振兴传统工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将拉动当地农民增收5个百分点。去年东渚镇工艺美术品销售额2.2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2.4亿元。今后,百匠街将是一个集生产、原辅料配套、销售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事实上,围绕“一镇一品”,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集群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太湖之水孕育了千年的太湖文化,而传统手工艺
6、则是文化之中的一朵奇葩。截至目前,高新区西部已收集到传统民间工艺种类18个。之前,建立于2000年7月的镇湖刺绣一条街,在为集群化实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开了个好头。数据显示,2009年镇湖刺绣的销售产值实现了6.3亿元,是2002年前的两倍多。当地农民纯收入也从2002年的5923元增加到16000元,年均增幅达到22%。刺绣收入在当地农民收入的比重占到了65%。以“服饰绣”为发展方向的通安,建立的服饰绣创业孵化基地是结合通安镇自身特色打造的全市首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该基地发展势头迅猛,一年时间里,从第一期的14家,到第二期的20家,带动了1万人实现就业。西部生态城:引领太湖绿色未来长
7、期以来,作为苏州西部最美的沿太湖区域,既有风景秀丽的湖光山色,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但直到本世纪初,由于经济发展慢、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2003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片山水资源,根据当时实际,高新区提出了“规划、整理、造景”六字方针,并提出沿太湖岸线一公里区域内不建工厂,所有养殖场、奶牛场迁出滨湖区域;2004年,投资10亿元实施区域内太湖清淤取土工程,共清淤981万方,洁净了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