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024980
大小:74.9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9
《朱熹的道德养成教育思想研究——基于其童蒙教材及读物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朱熹的道德养成教育思想研究一一基于其童蒙教材及读物的分析王睿王凌皓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摘要:朱熹编撰修订了多部童蒙教材和读物,形成了丰富的童蒙教育资源,这些童蒙教育资源承载着朱熹对童蒙教育的特别期待,蕴含着朱熹道德养成教育思想之精髓。朱熹将道徳养成教育置于教育之首,以儒家纲常名教为教育核心,以“居敬”“力行”为主要教育方法,将“尊德性”、“道问学”与儿童的日常行为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养成密切相连,体现对养成教育的关键期一一儿童期的特殊关注,对南宋及其以后的儿童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有关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思想及实践至
2、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关键词:朱熹;道德养成教育;童蒙教材;童蒙读物;作者简介:王睿(1986-),女,黑龙江五常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屮国古代教育史、教师教育。作者简介:王凌皓(1963-),女,吉林松原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教育史。收稿日期:2017-04-22基金: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小学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互动共生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JB1316021)Received:2017-04-22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
3、集大成者,一生致力于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其学术成就与教化功绩相映成辉,德育思想与德育实践泽被深远。朱熹是一名躬行实践的教育家,编纂多部童蒙教材和童蒙读物,这些教材和读物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养成教育思想。研究朱熹童蒙教材和读物屮的道德养成教育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透视朱熹理学思想之根基和精髓,更有助于我们明晰宋代儿童道徳养成教育思想的思维导向、内容架构、途径方法及历史影响,以便为当今儿童道德教育提供有益参考与镜鉴。朱熹一生关注童蒙教育,编撰、修订《论语训蒙口义》、《训蒙绝句》、《童蒙须知》、《易学启蒙》、《小学》、《训蒙诗》、《近思录》(与吕祖谦合著)
4、等多部童蒙教材和读物,这些童蒙教材和读物阐述理学框架,激励儿童立修齐治平之志,成德才兼备之人。朱熹道德养成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君子务本,本立道生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道德养成教育思想既深受先秦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被后世学者认为“朱子教人之道,即孔子教人之道”;又与宋代的社会发展休戚相关。先秦儒家坚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朱熹道德养成教育思想。“道”是儒家理想的社会愿景,是“徳治”,是全民素质的提高与精神层次的提升,更是人人争而为君子的理想状态。从宏观层面来看,“道生”的状态是儒家理想的社会图式;从微观的层面来
5、看,是个人思想道德品格的塑造与养成;“本立”,从宏观看,是社会道德体系和精神核心、价值观念Z形成;从微观看,是个体思想品德的塑造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即个体修身立德根基的牢固。“本立”与“道生”之间具有先后相随的因果关系:先有“本立”,后有“道牛”;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社会成员个人道德素养的提高,个体道德素养的提高又端赖于全体社会成员为其营造的成长发展环境。宋儒继承了儒家倡导“内圣外王”、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传统,将古Z圣贤作为个人修为的楷模。周敦颐常寻“颜子仲尼乐处”,将先圣高尚的道徳旨趣作为自己道德追求目标之一;程颐号召复归孔孟,延
6、续道统,推崇“圣贤气象”。在儒家“内圣外王”传统与宋代重视德性存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朱熹强调“通过社会教化,接受儒家的伦理道德纲常教育,依顺'五常之德'……凸显理学创意性的教育思想,其普适性的内涵,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朱熹将儿童道德养成教育作为成人之本,重整纲常之基,因此在《小学》文首就强调蒙童道徳养成的重要意义:“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木,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扌干格不胜之患也”;朱熹将道德养成看作是“立本”的重要途径,将儿童道德养成提高到“齐家
7、治国平天下”Z基础与根本途径的高度,阐释儿童立徳与社会进步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朱熹道徳养成教育思想正是在“君子务木,木立道牛”的思想理路之下系统展开的。(二)明人伦、尊德性朱熹将儿童道德养成看作是精神成长之必要和社会文明延续之必须,在“本立道生”的思想理路Z下,将“明人伦”、“尊德性”、“道问学”作为道德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朱熹强调“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中庸章句》)在朱子看来,“尊德性”与“道问学”是提高个体修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道问学”是“修德”的必要手段,
8、“修德”是“道问学”的努力方向。“不尊德性,则懈怠弛慢矣,学问何从而进?”(宋•黎靖徳《朱子语类》卷六十四)尊徳性是道问学的原始动力,道问学为尊德性提供智力支持。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