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和多重耐药性探究

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和多重耐药性探究

ID:32999097

大小:55.9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8

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和多重耐药性探究_第1页
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和多重耐药性探究_第2页
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和多重耐药性探究_第3页
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和多重耐药性探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和多重耐药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和多重耐药性探究【摘要】目的在铜绿假单胞菌中检测1类整合子并分析整合子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VITEK-AMS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细菌和药敏试验,用PCR方法扩增I类整合酶基因,经电泳后检测扩增产物。结果158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测出1类整合子42株,检出率为26.6%o1类整合子阳性菌对氨基糖昔类、摩诺酮类及头胞菌素类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携带1类整合子菌株易表现出对至少4种抗菌素的多重耐药性,其多重耐药率为6&6%(33/48),明显高于1类整合子阴性菌株(28.6%),P整合子是存在于细菌质粒、染色体或转座子

2、上的一种遗传结构,可以捕获耐药基因,使细菌表现为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1]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整合子本身不能移动,但常作为转座子的一部分或借助可移动性质粒在同种细菌或不同种细菌间播散,造成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是细菌多重耐药性强化的根本因素。结合整合酶的特点,将其分成六种[2]分析临床的菌株最常见的是1类合子。这种整合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三方面内容,两端是规整的序列,一般叫做5'CS和3'CS,5'CS和3'CS之间为可变区,可变区包括单个或多个外部的基因构成[3]。通过整合酶的作用,结合主要系统内容融合外部耐药金银,使得耐药基因不断发展,

3、提升器细菌本书呢的耐药和多重耐药性。目前在1类整合子中发现的基因盒已超过80种,大部分是耐药基因盒,编码产物可赋予细菌对几乎全部临床抗生素耐药。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占致病菌分离菌的第一位,高达两成以上,它是引发下呼吸道感染以及伤口感染的重要原因,另外其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经常会引发感染,更可能会形成局部铜绿假单胞菌,是目前临床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这和铜绿假单胞菌复杂的耐药机制有很大的关系[1]。研究细菌整合子的耐药基因种类和表达,可以有效提升对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的发生和转移机制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在长

4、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肿瘤化疗、放射治疗等导致病人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手术后或某些治疗操作后的病人易导致本菌感染,该菌常常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因此其所造成的感染难以治愈,病死率高。而近年证实整合子介导的多重耐药基因也是造成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⑷。本研究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的感染占首位为54.5%(86/158),这与大多数文献的报导相符合[5]究其原因,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容易定植于呼吸道,且由于气管插管、流感病毒感染及其他各种炎症等因素损害了呼吸道黏膜,在鞭毛或蛋白酶作用下,细菌易于移生、粘附有关。伤口创面也较易

5、受其侵害,检出率32.9%(52/158),居第二位,与其存在广泛及医院环境的隔离消毒程度关系颇大。实验证明,我院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出现高耐药,尤其是表现出对青霉素类、头砲菌素类、氨基糖昔类、单环B-内酰胺类以及磺胺类等的多重耐药性,更是不容忽视。由于抗生素使用量和种类日趋增多,使细菌生存面临更大的抗生素选择压力。本次研究客观反映了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整合子携带情况,分析本次结果发现在158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42株整合子阳性,检出率为26.6%,与其他报道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检出率不完全相同[6],这可能是由于地域的不同所

6、造成的,也可能与菌株的来源有关。整合子阳性的细菌表现出多重耐药性比整合子阴性菌高,证实了整合子介导了多重耐药性产生。但由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较为复杂,耐药性还与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OprD蛋白缺失引起的菌膜通透性下降、菌体细胞膜上主动外排泵系统的上调还有形成B-内酰胺酶等相关机制有关系,所以要强化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要加强这部分的分析,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控制它的耐药性发展。抗生素应用的范围越大,其使用心得耐药基因的优势菌就变得更多,就会使得携带耐药基因菌群的数量增加,使得1类整合子多重耐药细菌提供了选择性压力,会增加它的

7、耐药种类,使得其传播速度得到提高。所以,该耐药机制引起的细菌耐药应该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加大监测力度,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参考文献[1]TolemanMA,BennettPM,WalshTR.ISCRetements:novelgene—capturingsystemsofthe21stcentury[J].MicrobiolMolBiolRev,2006,70(2):296-316.[2]VanEssenZandbergenA,SmithH,VeldmanlK,etal.0ccurrenceandcharacteristicsofcl

8、ass1,2and3integronsinEscherichiacoli,SalmonellaandCampylobacterspp.intheNetherlands[J].JAntimicrobChem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