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57208
大小:54.8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8
《论跨文化教学中文化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跨文化教学中文化差异摘要:相对其他科目而言,中国的外语教学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外语教学除了能够使学生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和交际工具,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之外,还可以通过将语言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多维、立体的思维方式和宽容、开放的情感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两方面构成外语教学的语言文学目标和社会人文目标。关键词:跨文化;教学;外语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14-01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很
2、多学生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语言知识而是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教育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了解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提高对外语全文的理解。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必需内容。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生活中存在很大的语用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词汇的文化差异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但是有一部分词汇却存在着文化意义
3、空缺或冲突的问题。例如“狗”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狗”在汉语中常用作贬义,如“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英语中,“dog"却是褒义,如a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在中国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为"fourtigers”。二、社交应酬方面的语用差异社交应酬方面的文化差异,首先是招呼用语的差异。相识的朋友见面打招呼,汉语中除了说“你好”之外,还会说“上哪去”,如果是在吃饭时间,常用'‘吃饭没”
4、来打招呼。如果我们将以上常用语直接用英语对一位西方人打招呼,他们会感到惊讶,因为西方人对“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et"等之类的话语理解为"询问”,而不会理解为是友好的“问候”。道别用语也存在着语用差异。比如在英语中,除了用“Bye”之外,还会说些祝福的话,如与对方见面感到很愉快:“I'mgladtohavemetyou"等。在汉语的道别语中,人们除了说"再见”之外,经常会说“慢走”、“走好”等表示关切、友好的话。对于恭维与赞扬的反应在中西文化之间的语用差异十分明显。在
5、汉语中人们习惯使用否认或者自贬的方式,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但在英语中,面对恭维和赞扬,听话人往往是“迎合”,即表示感谢或将恭维或赞扬转达给对方或第三方。可以想象,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往往会把汉语中的否认和表示谦虚的“自贬”看作是自卑或者言不由衷的表现。反过来,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又会认为英语中的“迎合”方式是不谦虚。在道谢和道歉方面汉英之间也存在语用差异。汉语中的“谢谢”和英语中的“Thankyou”使用场合并不完全相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商店购物、在餐厅用餐、使用交通工具等场合,会向售货员、服务员、司机等
6、表达谢意,感谢他们为自己提供了服务;但在西方人心目中,售货员、服务员、司机应该向顾客表达谢意,感谢顾客的光顾。至于道歉,英语中的“Excuseme”和"Sorry"在语用上有着明确的分工。但汉语的'‘对不起”却能适用于这两句的所有场合。三、人际关系方面的语用差异首先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存在语用差异。在英语本族人家庭中,同辈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一般可互相称呼名字,且用爱称。但在汉文化中,弟妹一般不能叫兄姐的名字,而且根据排行冠以数字,如二哥,四妹等。在敬语和谦词方面的语用差异表现为:汉语在处理人
7、际关系时常用''请教”、“高见”、“久仰”、“拜读”等谦词,然而在英语中很难找到语用等值相同的表达方式。同样,英语中表示尊重、礼貌的情态动词,如would,may,can,could等,在汉语中也没有等同的表达方式,。在禁忌和隐私等方面的也存在一定的语用差异。在中国,在公交车给老人让座时会说,“您年纪大,您先坐。”但是西方人听了却会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老”意味着去日无多。此外,表示对他人的关心或同情时,也应该注意分寸。比如,当你对外国朋友说“路上小心"(Becareful)时,他很可能不高兴,因为这样
8、的话语被理解为指三道四,发号施令。我国正面临世界多元化的撞击,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语言现象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导入文化,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差异和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参考文献:[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