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阴霾与迷茫之间--浅论食指60-70年代诗歌创作特点

徘徊于阴霾与迷茫之间--浅论食指60-70年代诗歌创作特点

ID:32950941

大小:65.3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2-18

徘徊于阴霾与迷茫之间--浅论食指60-70年代诗歌创作特点_第1页
徘徊于阴霾与迷茫之间--浅论食指60-70年代诗歌创作特点_第2页
徘徊于阴霾与迷茫之间--浅论食指60-70年代诗歌创作特点_第3页
徘徊于阴霾与迷茫之间--浅论食指60-70年代诗歌创作特点_第4页
徘徊于阴霾与迷茫之间--浅论食指60-70年代诗歌创作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徘徊于阴霾与迷茫之间--浅论食指60-70年代诗歌创作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徘徊于阴霾与迷茫之间-浅论食指60-70年代诗歌创作特点2013年9月总第28卷第9期社科纵横SOCIALSCIENCESREVIEWSep,2013V0L.28NO.9徘徊于阴霾与迷茫z间浅论食指60-70年代诗歌创作特点张伯阳1郭国昌2(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内容摘要】食指在60-70年代的“非主流”诗歌创作体现了复归五四人文传统的特点,开创了80年代以北岛、顾城等诗人为代表的朦胧诗创作的先声。同时,受制于诗人身处的时代话语体系和外在境遇的影响,在其诗歌作品中留下了深深地时代烙印,但其超越“主流”的

2、“非主流”诗歌创作风格,则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以食指为代表的一代青年诗人所共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特质。【关键词】食指诗歌创作时代烙印精神追求中图分类号:1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13)09-0132-04在处于特殊政治环境下的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被后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誉为潜在写⑴作诗人代表的食指,进入了其诗歌创作的高产后的作品则被笼罩和控制在喧嚣的社会时代话语体系的阴霾之中,在很大程度上被主流话语所同化,几乎成为了被抹杀了个性的“主流诗歌创作”。而以上这两方面则共同构成了60・70年代的食指诗歌创作,勾勒出了同时作为“文革”时期潜

3、在写作代表人物之一⑶和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经历着从“红卫兵”向“知识青年”痛苦转变的青年诗人,真实地反映了食指诗歌创作的时代镜像。食指诗歌的精神趋向:朝向五四文学精神的复归食指“非主流”诗歌的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65年的《书简》两篇,可以看做是食指“非主流”诗歌创作的发端。在这之后一直到1968年,陆续创作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來》等诗歌作品,而正是1968年的《相信未来》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两首诗歌作品,成就了食指60年代诗歌创作无论是艺术上还是内容上的一个顶峰,甚至也可以说,这两首诗歌作品构成了60年代末红卫兵运动落潮后一代中国年轻人共同的精

4、神指向与内心世界。也正是因此,朦胧诗人多多才会认为“郭路生[4]是我们一个小小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则来自于期,凭借其1968年以《相信未来》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为代表的风格极其另类的诗歌发表,获得了当代文学史家极高的评价,成为了“文革”时期反传统、反主流诗歌创作的代表,一度被描述为“五六十年代唯一一首能称得上是诗的东西,一个见证性的孤本”。然而反观食指在20世纪60-70年代的诗歌创作,我们却能在其大部分创作于“文革”时期的诗歌作品屮看到:作为一名生存在特定话语体系下的青年诗歌作家,甚至可以说是从出生之H起就在接受主流话语语境熏陶、教育和灌输的青年诗歌作家(虽然

5、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与大多数同时期的诗人相比更有利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在创作过程屮所存在逐渐与主流话语体系合拍的“顺从”与“讴歌”的一面。因此,在“文革”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食指的诗歌创作就具有了其“分裂化”特点。大致以1968年为界,前期的诗歌作品往往处于不为时代语境体系接纳的阴影之内,具有较强的个性特点,在创作技巧上也偏向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而Z食指正“非主流”诗歌创作中不自觉地实现的五四作者简介:张伯阳(1990—),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郭国昌(1968—),男,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诗歌精神的复归,从对于诗歌政治

6、性的要求中解脱出來,从对于诗歌形式的刻板要求中解放出来,回到“人的文学”的原点,用诗歌进行一种情感的表达,这是60年代人多数经受过历次政治运动的诗歌作者所不敢进行写作的主题,而这种诗歌创作的传统却无意间被食指带到了正处于“精神饥荒”中的由红卫兵向知青群体艰难转型的青年人群体之中,为他们荒芜的精神世界带來了“一个小小的传统”。虽然至今为止对于食指的“非主流”诗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走向和对知识青年群体的影响仍有不同的论争。⑸但无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食指对于五四文学传统的复归,影响了80年代以朦胧诗为代表的一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五四文学中所提倡的“人的文学”,不仅使以现代口话文为创

7、作媒介的中国现代新诗在20-30年代由孕育到发展,进而成就了一个顶峰,更使中国现代诗人真正意识到了诗人主体情感的表达对于现代诗歌创件的重要性,从而彻底颠覆了中国封建文学时代“诗以咏志”的诗歌创作手法。而40年代以来,由于战争文学、政治文学逐渐取代了、“启蒙文学”,诗歌的创作也越发要求其战斗性和宣传性作用,以其简短、节律化、易于传诵的特点,更进一步成为了一种文学向大众传播的媒介,而诗歌中所蕴含的英本身的情感性特征则逐步被磨灭和扼杀,这种情况在“文革”时期则发展到了一个顶峰,诗不离政治,已经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者所必须遵循的清规戒律。而反观食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