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336323
大小:6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1
《徘徊于“情”与“志”之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徘徊于“情”与“志”之间《文心雕龙.明诗》是古代诗歌文体学的开山之作。它总结了到刘宋时期为止的各个朝代的诗歌创作及发展规律,并揭示诗歌各有其风格、特点,可以根据作家的才性及个性不同而有所偏重,提出文体风格论的远见卓识――“华实异用,唯才所安”,近似于现在所说的文体风格的一致性与作家风格的多样性的统一。他还注意到创作之“难”与“易”的辩证关系,提出“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意即文学创作应重视表现作家个性。《明诗》对五言诗演变过程的论述尢为精辟。因此,《明诗》在诗歌理论的建树方面可谓大矣。但是,《明诗》存在一个明显的矛
2、盾,刘勰想要“明诗”,自己就不得不面对当时南北朝“诗缘情”与正统文学观“诗言志”的差异,他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到底诗歌应该“言志”还是“缘情”,情与志哪一个更重要?阅读《明诗》,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很棘手,他的话语暴露了他的立场,他提出诗歌要“感物吟志”――其实就是既要言志又要抒情。但是他到底没有回答情与志孰轻孰重的问题,可见其实他是游移不定的,他自己就徘徊在言志与抒情之间。《明诗》的中心思想宣扬诗歌要“感物吟志”,我们可以看出刘勰首先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他同时强调诗歌“持人情性”、“顺美匡恶”的社会作用,也就是说:诗歌,
3、就是要表达情志,就是扶持端正人的情性。但是同时他又强调人的自然情感取向,“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但是“持人情性”是诗歌艺术特点所起的作用,从正面来说,诗歌可以熏陶人的善良之性,反之则会诱发人的邪恶之情。因此,诗歌只能通过歌颂美德和谴责邪恶来“持人情性”。但是,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感情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一经外物刺激,发生感应而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明诗》中“赞”所说的“民生而志,咏歌所含”说的也是此意,人生而具有各种感情,诗就是要表现这些情感的。由于刘勰论文论诗,一贯以“征圣”、“宗经”为主导思想,论
4、者很容易据此简单地下判断:《明诗》“感物吟志”就是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但是,我们仔细考察全文,不禁要把这个论断打一个问号:《明诗》“感物吟志”说仅仅是继承诗言志的儒家诗学纲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看看刘勰之前出现的关于诗歌理论的流派(言志与缘情),最后再看他的“感物吟志”与“诗言志”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言志与缘情:一个硬币的正反面“诗言志”在先秦就获得各家普遍的认同,当时的争仪只是在于对“志”的不同理解。在此,我们要考察“诗”在《文心雕龙》中的概念,然后再追问“志”究竟有什么含义?在刘勰之前,关于“诗”字,古训有三:一
5、训承,《礼记.内则》中说:诗负之。郑玄注云:诗之言承也。二训志,《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用来表达人们的意愿志尚,歌可以延长语音和声音的韵律,韵律则可以使声音和谐)。三训持,《诗纬.含神雾》:“诗者持也,在于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讽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而《明诗》的第一段,基本概括了这三种意思: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刘勰的这段论述,既继承了传统的文学观,又吸收了魏晋物
6、感理论,折衷倾向十分明显。因此,郑玄《诗谱序正义》总结诗歌的这三种意义时说:“然则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承君政之善恶,述已志而作诗,为诗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队,故一名而三训也。”“志”是一个核心观念,对于它的含义的不同理解,便会有对言志说不同的发挥。“诗言志”所谓“志”在庄子就是所谓“得志”说,他把志分为“非轩冕之志”及“轩冕之志”,而当时孔子的学生则把志理解为“志向”来看。最能体现儒家的文学观念是孔子的一句话:子曰:诗三百,一言以校风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孔了用“思无邪”来高度概括评定《诗
7、经》,不仅仅是他对个别作品的要求,而是他对诗的整体的要求,反映了他的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诗学观。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诗学观,在对待不同音乐的态度上也表现出来了。雅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合不合乎礼,礼是最高的人伦道德准则,诗与雅乐就是最高的人伦道德(理性)的显现。而诗歌活动作为“无邪”的思想体系就成为社会组织和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必须有利于“家”与国的组织与管理。到了汉代,志的概念的外延越来越窄。当时的儒家学者继承荀子的理论并把志的概念进一步缩小,表现在对《诗经》的重新阐释和评价上,他
8、们把普遍的民间情歌,上升到“用之邦国”的纲上,强化了志的理性内涵同时又缩小了它的外延。这样,“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俅。”就被理解为歌颂“后妃之德”。在热衷于社会政治的儒家那里,这种理性和理想主义又有了更强烈的政治倾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