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浅谈作文的虚构与真实

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浅谈作文的虚构与真实

ID:23405031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7

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浅谈作文的虚构与真实_第1页
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浅谈作文的虚构与真实_第2页
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浅谈作文的虚构与真实_第3页
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浅谈作文的虚构与真实_第4页
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浅谈作文的虚构与真实_第5页
资源描述:

《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浅谈作文的虚构与真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浅谈作文的虚构与真实近几年,在作文教学中,“真实论”成为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导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的习作必须写真人真事,而且要写得完全符合人物和事件的实际,不能有过多的虚构;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把“虚构”和“虚假”等同起来看待。殊不知,“虚构”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属于思维的范畴;“虚假”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一味禁止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虚构导致的后果是:学生选材的天地比较狭窄;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在写作必须冲破“只能真实,不能虚构”的藩篱。允许虚构,大胆表达

2、,让写作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使学生迸发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创造出更多优秀感人的作品。作文究竟能不能“虚构”呢?打个比方说,现有一杯白开水,一罐高级饮料分别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排除了一些特殊的原因(诸如个人爱好,身体因素),我们往往会选择饮料。原因很简单,白开水淡而乏味,虽然它是最纯洁最“真实”的;而饮料,则经过厂家加工处理,营养而有味。同样,一篇作文如果一味强调“真人真事”,而不允许的“虚构”——即加工处理,同样可能淡如白开水,这样就不能撩拨读者的阅读欲望。当然我们不提倡远离生活现实的“虚构”。那么什么是远

3、离生活现实的“虚构”呢?笔者认为:在特定的氛围中,某一类人不能做到的事或根本不存在的事把它写在文章中,它就是不切实际的虚构。如某年高考以“战胜脆弱”为话题,有一位考生为了表示自己如何追求坚韧,如何战胜艰难,虚构了许多生活的“坎坎坷坷”。先是让父母双亡,尔后又编造自己意外失去双手,接着写自己如何奋发自强,学会用脚写字等等。而据当年该省招生办的负责人表示,当年并没有用脚答卷的考生,可见,材料是学生为博得阅卷老师同情而胡编乱造的,实在离谱,这样作文便是远离了现实生活。从以上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切实际的虚构的文章

4、,主要在于材料的不真实,不能令人心服口服。不真实的材料,缘于没有细致地思考生活,没有细心地核实、分析材料的准确性。他们或道听途说,或凭空臆想,或胡编乱造。这样不切实际的虚构的文章常见于高考作文中。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应该一针见血地向学生指出这种荒诞离谱的虚构的危害,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生活,积累材料,分析材料,千万不能武断地指责学生“不说老实话”,更不能无限上纲,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因此,在写作中,虚构一些真人假事,假人真事,假人假事,都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只要虚

5、构符合事件和人物的内在逻辑,符合生活的“必然律”和“可然律”。那么,怎么样的虚构才是真实的?笔者认为:凡在特定的氛围中,某一类人能够做到的事,经过重新调整、取舍、安排、组合,表现在作文中,都是真实的。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这么一个真实的人物。但在当时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处处可以见到孔乙己这类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鲁迅先生综合了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塑造出了一个“既穷又迂”的活生生的典型形象。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6、”固然鲁迅先生论述的是小说的创作方法,孔乙己是小说中的人物,我们不要求中学生写小说,但是由于小说与记叙文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难道不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鉴吗?例如甲老师“上课幽默风趣”,乙老师“音乐舞蹈样样在行”,丙老师“像慈母般爱护关怀学生”。假定我们要写甲老师,则可以如小说的创作方法一样,把乙老师丙老师的特点,经过取舍、加工、综合,成为描写甲老师的生动典型的材料,这样描写出来的“甲老师”在现实生活中处处触手可及。你能指责这个“甲老师”不真实吗?不错,这个“甲老师”高于那个“甲老师”,但“这个甲老师”源于生

7、活,他照样是真实的。我们要求学生写记叙文,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的能力,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即完成了我们的目标。因此不必拘泥于“这个甲老师”是不是等于“那个甲老师”。再如,一位学生在习作《呼唤师魂》中怀念一位因车祸去世的老师,但这位老师并不是她的老师,她只是听说过这位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动人事迹。她大胆地虚构:一是将这位老师当作教过自己的老师来写,便于叙述和抒情;二是将车祸的真正原因由去镇里开会改为去镇里领作文竞赛奖,把老师辅导学生作文作为中心事件。这样处理使得情节更集中、更有表现力,这种虚构

8、也就使得文章更能产生以情动人的艺术魅力。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我们能指责它不真实吗?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虚构的,不在于它是否是“真人真事”,不在于是否“亲身经历过”,而在于他的“虚构”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是否能“自圆其说”。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不可能事事“亲身经历过”,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只要选择的材料生动,具体、典型、准确,行文无懈可击,就是一篇好文章,也就不必去考证它是不是“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