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育部参赛《记承天寺夜游》任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6/6《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点诵读、积累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五、媒体设计网上下载如下资料:1、《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2、介绍苏轼生平的视频资料,图像 3、古体字“闲”的书写图片、释意、相关文章4、配乐朗诵的音乐和课堂背景音乐《迷情仙境》5、《记承天寺夜游》课文朗诵Flash动画6、苏轼像、
2、承天寺图片及简介、月景图7、百家讲坛中苏轼视频材料8、苏轼其它诗词文章作品欣赏六、教学准备1、课前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下载的百家讲坛中唐宋八大家之苏轼4---潇洒东坡视频,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遇、潇洒心境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助于了解文章。2、字谜激趣导入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对古体字“閒”的理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特定氛围。3、利用视频资料,紧扣主题,走入文本,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通过设疑、讨论、朗读、理解,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4、欣赏苏轼像、月下赏景图、月夜图、课文朗诵,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实践运用,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5、欣赏苏轼
3、文学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七、教具准备下载、制作多媒体课件6/6八、课时:2课时九、课堂教学模式:诵读—积累—感悟—拓展十、 课前准备 初备这一课,我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共参阅了五篇不同的教学案例,博采众长,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了教学的需要,我在教学时,适时地运用了录像资料、课文朗诵音频、幻灯片、动画、背景音乐等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环节。 十一、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1、猜字,激趣导入。(幻灯片1-3“闲”的古体字“閒”及其意义幻灯片4苏轼像幻灯片5课文题目)情景法 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请打开课本第195页。上
4、课前,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放松放松:屏显:猜字閒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个什么字?学生自由竞猜⑵.它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描绘“閒”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板书)。⑶.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里,这番景色,看了很惬意,悠闲——情绪安适。板书:闲身情无事安适这是“闲”的两个境界。2、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6出示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出韵味⑵疏通文义,弄清文章思路⑶品味写景的句子⑷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与感悟作者的
5、情感与人生态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苏轼(幻灯片7苏轼简介幻灯片8承天寺图片)发现法6/6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本文写于其间。2、初读诵读法①、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②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进一步感知课文④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3、疏通文意①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全文,如遇有问题,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6、。合作探究法②明确重点文言词语(幻灯片9)积累法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分组竞赛。竞赛法抢答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亦未寝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幻灯片10)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③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每人一句)④竞背课文(每组选一人)⑤抽查背诵4.整体感知,理解内容欣赏法(三)精读课文,问题研讨,与文本对话。(幻灯片11、12、13出示思考题幻灯片14月景图---创设空灵澄澈的月下世界)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6/6(1)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
7、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四)合作交流---解读诗人之闲联想法能不能看到美景,关键在于---闲(幻灯片15月景图上出现“闲”字)⑴写作背景(幻灯片16)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