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灰椋鸟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灰椋鸟

ID:32783426

大小:55.1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灰椋鸟_第1页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灰椋鸟_第2页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灰椋鸟_第3页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灰椋鸟_第4页
资源描述: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灰椋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灰掠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辨析ldquo;观察、观赏rdquo;o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至5自然段。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灰掠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5、灰掠鸟2、点明:灰掠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二、自读课文。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理解生字词。标出不

2、理解的词语或句子。2、检查自学情况。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1、自读课文,找出灰掠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2、读一读这些句子及句子所在的段落。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四、讲读第一段。1、默读,思考:一开始,ldquo;我rdquo;对灰掠鸟是什么态度?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掠鸟的看法?3>ldquo;我rdquo;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掠鸟归来的情景?4、齐读第1、2自然段。五、指导书写,布置练习。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第二课时一、讲读第二段。1、默读本段,思考:这

3、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讨论:灰掠鸟开始归林mdash;mdash;归林时mdashjmdash;归林后的情景。3、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掠鸟开始归林了,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4、指名读,读出ldquo;我rdquo;和同伴惊喜的心情。5、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1)默读思考: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这顺序体现在哪些词上?(ldquo;一开始rdquo;1dquo;几分钟rdquo;。ldquo;—小群一小群rdquo;ldquo;先回来的鸟rdquo:heHip;hellip;)(2

4、)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掠鸟归林的?(3)写1dquo;大部队rdquo;时,作者用哪个词,准确地描绘了当时的气势?ldquo;排空而至rdquo;0是什么意思?用ldquojmdash;mdash;rdquo;画出描写的句子。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ldquo;先回来的鸟rdquo;和ldquo;后到的鸟rdquo;的?指导理解ldquo;好像hellip;hellip;又像hellip;hellip;rdquo;句式。6、用1dquo;uo;画出描写灰掠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1)指名读。(2)ldq

5、uo;树林内外,hellipjhellip;俱乐部。rdquo;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ldquo;飞瀑落入深涧rdquo;其实写的是什么?1dquo;惊涛拍打岸滩rdquo;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象,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7、指导背诵第二段。二、讲读第三段。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1)在回来的路上,ldquo;我rdquo;有哪些感想?(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2、出示ldquo;我rdquo;的感想:鸟是人类的朋友hellipjhellip;的壮观场面呢?(1)ldquo;我rdquo;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6、(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三、总结课文。1、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2)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3)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2、朗读课文。【作业设计】1、写几则保护益鸟的公益用语。【板书设计】25、灰掠鸟辛勤劳动,植树造林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掠鸟归林几分钟排空而至场面壮观不愿过早安眠喧闹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