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拖动逆向思维排故法探索浅谈

电力拖动逆向思维排故法探索浅谈

ID:32749891

大小:55.9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5

电力拖动逆向思维排故法探索浅谈_第1页
电力拖动逆向思维排故法探索浅谈_第2页
电力拖动逆向思维排故法探索浅谈_第3页
电力拖动逆向思维排故法探索浅谈_第4页
电力拖动逆向思维排故法探索浅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力拖动逆向思维排故法探索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电力拖动逆向思维排故法探索浅谈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503-01一、序言电力拖动是机电专业一门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电气工作人员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知识。所谓电力拖动简单一点说就是把电力能转换为机械能的一种转换方式和过程。其中包括:识图,绘图,选材,安装,排故等等。其中排故是电力拖动的核心部分,可以说掌握了电力拖动排故就等于掌握了电力拖动的精髓,因为排故需要识图,绘图,选材,安装四项技术的铺垫才可能达到敏捷的思维,准确的判断,快速

2、排除。使故障在最短时间内消失,恢复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高手水准。二、电力拖动故障解读所谓的故障就是电路{系统}延失规定功能称为故障。包括硬故障,软故障和间歇性故障。1、硬故障:又称为多发性故障,是由于电机,电器元件或导线,过载,短路,接地或者绝缘击穿,所引起的局部发热。火花,冒烟等症状。2、软故障:又称为渐发型故障。多数是由于电器问题引起。如电器元件调整不当,机械动作失灵,线头接触不良或脱落引起的症状。3、间歇性故障:是由于元件老化,容差不足,接触不良的因素造成的,只在某种情况下才表现出来的故障。三、电力拖动的

3、传统排故思维1、排除法:根据状况判断是机械故障还是电气故障。例如:电磁阀不工作就要分清楚是阀门问题还是电磁线圈的问题,是让钳工还是让电工解决。2、逻辑分析法;就是根据电气原理图的工作原理和电器元件的工作现象来判断故障面和故障点。其中有三种方法:A,电阻法,就是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线路的各点,确定故障点。B,电压法,就是用万用表的电压档测量线路的各点,确定故障点。C,分段测量法,无论是电压法还是电阻法利用这两种方法去进行分段测量,先判断故障段再判断点。四、逆向思维排故浅析所谓的逆向思维排故就是不按照常规的思维方

4、法,而是从另外的角度出发反过来想是哪里出现问题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现仅举两例说明。1、现在用一例家庭最常用的AC220V民用电故障说明问题,引入论证。这是本人亲自碰到的案例.在一个220V的灯头上,用万用表测量有220V电压,用电笔测量火线有电,灯泡是好的,但是灯泡就是不亮,这岂不是很怪异?若从正面考虑只能说:这怎么可能?很难得出答案。那么从反面去思考呢?有可能是回路阻抗太大,当灯泡接上灯头时电流无法从回路中流过,所以灯泡无法发光。那么是哪里造成的阻抗大呢?是火线还是零线呢?火线?可能性不大,因为已经用电笔测

5、试过火线有电。为了找到问题所在,为了证明是零线问题,我们另外接了一根零线,结果灯泡亮了。于是我们顺着原来的零线方向寻找下去,结果发现是零线断落在一片潮湿的朽叶上,故障找到了。那么为什么用万用表又可以测量出220V的电压呢?原来电压表是高内阻表,通过的电流微乎其微,所以可以测出电压。而灯泡是个低阻负载,是要通过零线回到变压器中性线进行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要小于4欧姆。现在零线断落在地面上阻抗很大,不能形成回路电流无法通过,灯泡自然不亮。这就是逆向思维的一个例子。2、请看下图:故障现象;这是一块新安装的电拖板,试

6、机时按下SB2时候,KM1交流接触器膨,哆,膨不断地跳动,无法正常吸合。这是一个电力拖动教程一个基础教案。是交流接触器触点互锁正反转控制的典型线路,前面的故障按照传统的思维方法用一定的时间可以找出问题所在,我不多加说明。那么按照逆向思维排故法应该怎样去判别呢?电器元件吸合有力,节奏感强,应该不是元件问题。那么一定是控制线路接错了,我们可以这样反过来想,怎样安装才能使试机时候出现这样的现象而且交流接触器触不能正常吸合呢?根据线路原理图分析只要把交流接触器触的常闭触点错误的窜接自身的回路中就能出现这样的现象。这就

7、是逆向思维排故法。那么上面所分析的故障原因到底是不是如此呢?我们再验证一下,再按一下SB3时候KM2交流接触器也11彭,彩,膨不断地跳动,无法正常吸合,这就说明很有可能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再经过检测果然如此,KM1,KM2常闭触点相互接错了。问题解决了。五、小结:1、使用逆向思维排故法,能很快的确定故障点,大大的缩短故障排除时间,节约大量人力。2、使用逆向思维排故法,要对该电气原理图以及工作原理了如指掌,这样才能灵活判断,准确定位。最好有一定的维修经验积累。3、其实逆向思维排故法就融合在排除法和逻辑分析法中,

8、人们在排故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用到它,只是人们平时不多加以总结而已。所有我在这里作一个小结,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立杆见影,举一反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