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护理干预在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舒适护理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护理干预在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舒适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提高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100例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胸前及前额各垫一软枕,双上肢自然放于头部两侧,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胸前垫一软枕,面部采用自行设计的俯卧位面部支架支撑,并进行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术后强迫体位所致的胸闷、胸骨痛、颈肩部酸痛、肢体麻木等不适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干预方法:两组患者术后均需采取俯卧位,并告知取俯卧位的意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
2、在此基础上由专人负责,制定舒适性护理计划,实行护理干预。1.2.1.1心理干预:玻璃体切割手术是眼科中较大的手术,手术时间长,且为局麻,患者需有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术前护理干预要耐心细致,态度和蔼,向病人讲解手术方法,手术重要性。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指导,增加与疾病抗争信心,使之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手术。1.2.1.2术前疾病知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以柔和的语言,诚恳的态度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特点,同时以书面形式介绍视网膜脱离的病因,手术的重要性。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疾病的预防与手术的疗效。1.2.1.3术后宣教及护理:(1)体位干预协助
3、患者取有效俯卧位,患者术后胸前垫一软枕(科室自制),面部用俯卧位面部支架支撑,前额及两颊部落在支架海绵垫上,而双眼、口鼻悬空于支架围成的空间内。在保证俯卧时间的前提下,协助患者有效地变换体位,如头低坐位、头低站位、双膝跪式头低位、行走低头位。(2)饮食指导告知患者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各种硬性食物及咀嚼费力的食物,补充足够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族和B族,多食粗纤维食物,少量多次饮水,每次饮水量不超过300ml,以防止眼压升高。保证饮水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发生,指导勿用力排便。(3)眼痛的处理膨胀气体注入后就开始膨胀,72h达到
4、高峰。因此术后患者常伴有眼痛症状,护士应在手术前后对患者施行一对一的疼痛控制教育,手术后评估患者眼痛性质、程度,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分析疼痛原因,并给予有效的镇痛措施。同时应用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1.2.2评价方法:(1)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后俯卧时间及睡眠时间,住院天数,复发率(%)。(2)在术后第2天观察记录患者术后强迫体位所致不适情况,包括颈肩部酸痛、胸闷、胸骨痛、肢体麻木。1.2.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χ检验。2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客观指标、以及术后强迫体位所致不适情况比较,见表1、表2。3讨论3.1手术
5、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常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紧张为主的心理应激反应,能引起个体的痛苦体验,并借一定的生物学机制影响生理平衡,其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功能亢进,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脉搏增快。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术后机体恢复的重要保证之一。后段玻璃体切割加眼内填充手术复杂,体位不当直接影响手术效果。长时间的俯卧会引起患者的不适,致使患者不能长久地坚持,并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而引起并发症或复发。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未接受与手术有关的知识教育,对手术环境不熟悉,对手术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害怕手术带来痛苦,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焦虑、紧张或
6、恐惧,甚至不愿接受手术。术后俯卧位时间、睡眠时间短,住院天数长,出现视网膜再次脱离(均P<0.01)。观察组通过系统的护理干预后,改变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在最佳心理状态下主动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未出现视网膜再次脱离,达到了护理干预的效果。表1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x±s表2两组术后强迫体位所致不适情况比较例(%)3.2玻璃体切割术后俯卧位患者72h内眼痛和疲倦感较剧烈,研究结果显示,术后72h患者生理维度得分最低,与手术本身造成创伤有关。为防止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人需保持长期俯卧位,体力、精神消耗大,感觉极不舒适。所以护理人员应
7、多关注术后患者的生理需要,尽可能满足其生理需要,以提高患者舒适度。护理人员应为术后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各项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保证患者睡眠时间。术后眼痛的原因很多,护理人员应根据原因给予有效的镇痛措施。对患者进行疼痛控制教育能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提高镇痛药物治疗效果。表2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强迫体位不适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4结论舒适是指没有病痛折磨、心情愉悦、精神放松的良好体验,本文通过实施舒适护理干预提高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及护理效果,增加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研究表明积极护理干
8、预能有效提高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巩固手术疗效,降低复发率。参考文献刘家琦,李凤鸣,等.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30-531吴素虹,黄思建,黄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