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77667
大小:58.2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4
《关于日语中的“随声附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日语中的“随声附和”交流是建立在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参与的基础之上的,是双方的互动行为。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将交流进行下去。一次圆满的交流不仅需要说话者,听话者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交流中,听话者的“笳⑴乍2”(即中文所说的随声附和)通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看起来不起眼的“笳(、乍弐”其实并不简单,对他的使用也是需要掌握技巧的,并不是可以随意使用的。随声附和的多了,说话者可能会认为听话者对自己的话题产生了不耐烦,希望快点结束交流;随声附和的少了,可能会使说话者产生不安,认为听话者对自己的言论不感兴趣,而打击说话者的积极性;随声附和也是需要时机的,一旦时机错了,会给说话者一种心不在焉的感觉
2、,也会阻碍交流的进行。因此,在对现有材料和对前辈所做的先行研究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笔者决定结合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通过对日本人对话的分析比较,揭示“笳X乍的使用方法。1先行研究近年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入手,对“笳乍弐”进行了探讨。例如,衫藤美代子在《?果的肚??特?及乞0)夕彳:/夕'》一文中,对''笳⑴乍出”的特征以及“笳X乍所使用的时机进行了探讨。郭举昆在《与日本人交流时的必备行为因素一一“杞X乍恢r一文中,对"笳C、乍弐”的类型及其功能和“笳”使用的时机与场合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水谷信子的《笳⑴乍2?》阐述了外国人对“笳的误解,并揭示了“笳X乍的真面目;而在《笳S七^?
3、xo心理学》中通过“笳C、*”中的停顿揭示了日本人的心理。崛口纯子在《笳研究①?段?七??》里总结了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加m”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扒宀飞”需要研究的方向。2“加宀飞”的使用方法日本学者指出,用日语进行交流时,“笳⑴乍、不可或缺。由此不难看出“笳⑴乍在日本人交流中的重要性。日本人使用“如灯弐”的根本理由在于:①“可以营造一个使说话者能安心讲话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可以把握言谈的方向,有利于从对方的言谈中获取更多的信息;②可以引岀对方都没有意识到的真实想法,有利于与对方进一步交流和沟通;③可以给对方留下善解人意的印象,有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和睦的人际关系;④可以带给对方自信心,保全对
4、方面子,树立对方的形象,给对方留一个懂礼貌的印象,有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从众多的研究成果来看,“笳X乍'为”的功能用法有很多。其中笔者认为,促进与对方的会话交流,维持良好和睦的人际关系是“”最主要的用法。随声附和会贯穿于日本人交谈的整个过程中,为了能够顺利的进行对话,听话者必须把自己听到的信息和自己的理解通过随声附和的方式传达给说话者。日本人在交谈中如果没有听到对方的随声附和的话,会感觉到不安,甚至导致交谈不能继续进行。3“笳⑴乍2"的使用时机虽然贯穿于日本人交谈的始终,但也不是随时都可以使用的,'‘笳⑴乍'为”的使用需要恰当的时机。因此,何时恰当的随声附和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3.1
5、'透乍飞”经常会出现在以“T”、“壯”、“力'”、“力心”等结尾的句子之后,助词“才、”出现的地方也很容易加入随声附和语。(水谷信子/日本?学.1988/7-8)®A:abO9>佐藤工人、hj:力'…B:A/■□、何。a:明日3代9(C出H上疋疗求乜A,力、。急人出?疋九州f行力、泾疗MU:''忌②A:??、来?^'oB:元元、来?①日曜。T't>私、受心毗止9七思T…A:±-9>9LTo3.2当说话者的声音弱下来的时候或者出现短暂停顿的时候使用“笳^、出”。(杉藤美代子/日本?学.1993/17)®A:x.>?装。疋町C:出^)A-eToB:元元、?装。A:X.X-oT>艺卞/u力、疋?0)
6、?总知TAU多LJ:9o2沁付疗亡9、髭总付卄八疋、町cr出疋、mm冷人七接B:接t^)oA:-B:7。②A:f9T'T^o同l:会社Cr'oCCB:丸丸、人???力'刁求Tx-x.(恩)J>Tf〔是啊〕」等词语,这些话乍一听似是赞同,实际上既不是赞同也不是反对,而是一种暧昧的表达,一种应酬场面的随声附和。这种随声附和是为了表明自己在洗耳恭听,同时也表示自己参与会话的积极性,使会话圆满进行。这种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的语言心理和行
7、为是日本人追求的和睦的人际关系,增添和谐气氛所持有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是“和”的思想理念造成的一种自发性的合作意识。综合这些材料,不仅使我对日语中的“笳⑴乍2”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也使我对其在与日本人交流中的表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经过对这些材料的阅读之后,仍然有一些疑问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虽然“笳⑴乍、为”不是日本人所特有的东西,但是使用频率却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为什么日本人使用“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