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63479
大小:64.2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4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理解乡土社会及其现代性思考•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级薛淇理解乡土社会及其现代性思考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一:费孝通其人费孝通(1910〜2005),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Z-,曾兼任全国人大附委员氏、全国政协委员会副主席等政治职务。•求学历程:1930年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专业。他在这时立下了认识中国社会的远大志向。费孝通在此学到了注重实际的精神和实地调查的社区研究方法,并奉行终生。1933年,费孝通考进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史禄国,受到了严格的人类学训练。1935年,获得公费留
2、学机会。他岀国之前先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实习一年,并于1936年秋季带着调查资料到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的经济政治学院,费孝通在马林诺斯基门下学习社会人类学。在老师指导下,他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并获得博士学位。•学术研究: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漫天烽火中,费孝通冋到国内,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并主持社会学研究室的工作。1947年,返回北平,在清华任教,出版《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著作,并从事学术著作的翻译工作。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社会学被取消,费孝通专心于少数民族事务,力图为政府制定少数民族政策提供科学依据。1979年,邓小平提出恢复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的任务,费孝通接受了重建
3、中国社会学所的委托。1985年,费老建议创办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发展为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90年代中后期,费老在继续进行实地调杳的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在已经发表的一系列学术反思的长篇文章中,提岀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二:《乡土中国》诞生的背景书籍出版于1947年,当时费孝通任西南联大教授,主讲“乡村社会学”。当时费先生讲课对视使用国外教材感到“不惬”1,使用第一手调查的材料,抛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木身入手,进行大胆的探索。根据费老对社会学的“两种道路”理解,他完成一期工作《生育制度》,即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某一制度。1933年二次冋国后,费老兼课同时拾起魁
4、阁的研究。而《乡土屮国》作为“二期工作”,则是属于社会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畴。当然,费老早年积累的深厚Z人文底蕴和1924〜1929期间丰硕的乡村田野调查成果,无疑是本书成作的基石。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在此合为一书。三:本书全貌•乡土视角(从“乡土本色”到“再论文字下乡”)书的开篇,费老将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一语点破:乡土性。引领我们,将视角聚焦于传统社会的基层,乡下人。由此谈及其最人印象“土”:所谓衣食住行皆有土气。一个农业民族的历史原貌得以铺陈在读者面前。进而以土性映射人性,逐一展现我民族基本特征。社会流动性微弱、自给自足
5、的小农经济、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孤立隔膜的村落社区、生死同乡的“熟人社会”1……将我们的视角拉回传统社会、平行于乡土本色。紧承之后的两论文字下乡,则是针对另一“愚”的特点分辨概念。指出乡下人的“愚”不是在智力上,而是某些具体知识上有所不及。进而分析语言文字在此环境下的意义,以解释文盲存在之合理性。一方面,费老从传情达意面临的空间阻隔上讲,“熟人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S空间阻隔不显著,不必普遍地求助于文字。加Z语言本身作为象征体系有一定的表意上的不足Z处,需耍其他的象征体系作为补充。另一方面,费老又从时间阻隔入手,证明有限的乡土社会屮,人的记忆足以克服今夕Z间的障碍;而文化稳定、变迁缓慢的社会
6、屮,吋代间的阻隔被代际传承所吸收,故此文字没有发展的驱力。此番将乡下人“土”和“愚”的不合理成见“平反”,使得我们可以客观科学而不带鄙夷偏颇的观察,什么才是乡土社会的真实本质。•社会结构的模型结构(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承接“土”与“愚”,费老从现象入手,解释乡下人的特性——“私”O对比了中西的“家庭”的范畴,凸显出乡土社会关系的灵活性。在西方团体格局定义的衬托下,指出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展性。所谓:有差别的次序排列,外带一个关键的“推”字,便构成了乡土社会的关系结构。费老将差序格局形象地模拟做“投右水屮的波纹”,具体分析了亲屈关系和地缘关系所体现出的变动灵活性。而差序格局,一方面是差等
7、的次序,另一方是关系的适时调整——“推”。论及差等次序,以传统“伦常”为典型代表。而论及变化,“推”字体现最多的无疑是以已为中心的“推己及人”道德范围。差序格局的岀现,不仅说明了在“私”的背后,具有合理性的自我主义社会根源,也为理解全社会的道徳观形态提供了契机。相西方团体格局的确定性,决定了团体的道徳要求可以是规范化、普适性的。而冃反映到宗教领域、政治思想上,都带冇了超越个人的团体广泛性。在1参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