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构造法及在初等数学中应用

浅议构造法及在初等数学中应用

ID:32646304

大小:55.2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4

浅议构造法及在初等数学中应用_第1页
浅议构造法及在初等数学中应用_第2页
浅议构造法及在初等数学中应用_第3页
浅议构造法及在初等数学中应用_第4页
浅议构造法及在初等数学中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构造法及在初等数学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构造法及在初等数学中应用所谓构造法,即构造性解题方法,根据对题设条件或结论充分细致的分析,抓住问题的特征,联想熟知的数学模型,然后变换命题,恰当地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图形、函数、方程等,借助于该数学模型认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构造法”包含下述两层意思:(1)利用抽象问题的普遍性,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2)利用具体问题的特殊性,为待解决的问题设计一个合理的框架。构造法打破了基本的'‘要什么,求什么,给什么,用什么”的常规解题思路和解题模式,应用它解题,则另辟蹊径,它是一种重要

2、而灵活的思维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常常表现出简捷、明快、精巧、新颖等特点,使数学解题突破常规,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它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对有些技巧性强的题目,这时利用构造法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是一种探索和创新,适当的构造可以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解题感受,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灵巧之美。1•构造方程法构造方程就是构造一些特殊的方程,将一些“相等关系”转化为“不等关系”,“不等关系”转化为“相等关系”o【例】设al,a2,…,an为任意正数,证明对任意正整数n不等式(al

3、+a2+・・・+an)2Wn(al2+a22+•••+an2)均成立证明:原不等式即4(al+a2+•••+an)2~4n(al2+a22+***+an2)WO由此联想到根的判别式而构造一元二次方程:(al2+a22+・・・+an2)x2+2(al+a2+•••+an)x+n二0(*)因方程左边二(alx+1)2+(a2x+l)2+・・・+(anx+1)2三0当al,a2,…,an不全相等时,alx+1,a2x+l,…,anx+1至少有一个不为0,方程(*)左边恒为正数,方程(*)显然无解。当a

4、l二a2二…二an时,方程(*)有唯一解故△二4(al+a2+•••+an)2~4n(al2+a22+--*+an2)WO即(al+a2+・・・+an)2Wn(al2+a22+•••+an2)对任意正整数n均成立。通过以上例题考察题设条件中的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巧妙设计新的方程,创立新的问题情境,灵活快速地解决问题,解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快心情。2•构造函数法函数在我们整个中学数学中占有相当的内容,学生对于函数性质也比较熟悉。解题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意识而不让学生的思维使

5、注意到某一点上,把自己的解题思路搁浅了。启发学生思维多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例】设a,b,c为三角形三边长,求证:证明:构造函数显然f(x)在(0,+°°)上是增函数Ta,b,c是三角形三边长,.:c/.f(c)bn,an>cnan3>anbncn即:此题看似非常繁琐,但通过构造已知式的对偶式,问题就巧妙地解决了。所以说构造对偶式对解决这类问题就显得十分简便了。4构造几何图形法华罗庚说过:“数离开形少直观,形离开数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沟通代数,几何的关系,实现难题巧解在解题

6、时若以数形结合的思想作指导,对于某些较复杂的问题,通过构造图形启发思维,借助于图形的直观来解题往往使解题方法简捷.【例】实数x,y满足4x2+4y2-5xy=5,求S=x2+y2的极值。分析:首先观察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发现它们都是二次曲线。令x=xz+y‘,y=xz-yz,将约束条件化为目标函数化为因此其几何模型为:动圆与定椭圆相切时,动圆半径平方的2倍,即为目标函数的最小值,也即为定椭圆的长半轴、短半轴平方的两倍。如图所示。然后,由建立的几何模型,易求得:此题首先观察命题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7、的形状与结构形似联想,构造几何模型,即由数及形;然后根据几何模型的特征,求解极值,即由形促数。这种构造的重要之点在于,善于发掘题设条件中的几何意义,从而构造出几何图形,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来解决.巧用构造法来证明,是通过建立和构造模型创造性的解题,是不同于常规解法的创造性思维。由于构造法具有非常规性,构造内容也变化不定,灵活性强,有时需要构造一个式子,有时需时构造图形,有时需要构造方程,有时需要构造函数,复数或向量,这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很大的培养和训练空间,需要学生不断去探索和总结,当然

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章一节之内容,而是应该长期坚持,立足课堂主战场,注重教材中潜在内涵的挖掘,引导学生的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探索,标新立异。因此,我们应以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出发,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讨,让他们在观察、分析、思考、探索和运用中学习、领悟、积累和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