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45305
大小:56.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4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摘要】赏识教育,是诞生在充满爱心的生命体验之中,成长在几千年中外教育文化的积淀之上,努力把爱化作具体有效的言行,让孩子切切实实感受到爱,充分地唤起自信,激发潜能,主动发展,快乐成长的教育。也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那么,学生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学生个性的心态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关键词】赏识教育;教育教学;运用赏识教育是周弘老师探索、总结并倡导的一种影响广泛的教育理念,它是世界六
2、大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其实是每个父母都本能的使用过却无意中遗忘了的教育宝藏:就是我们当初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方法。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过程,蕴含了世界上最快乐、最有效的教育奥秘,那就是所有的父母都100%的相信自己的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只问播种、不问收获,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正是这种爱,让每个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都处在一种快乐、幸福的天才状态。赏识教育就是呼唤将这种爱延续到孩子成长的一生,普及到成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加的美好!一、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爱、尊重和宽容的教育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3、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必须保持对学生的“无条件关怀”,因为儿童得到人际关系中的如温暖、热爱、同情、关心、尊敬等方面的关怀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这里包涵了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心和教师对学生高度的宽容。所谓“无条件的爱心”,就是不管什么学生,不论学得怎样,教师都要给予关怀和爱心,而不是抛弃和冷漠;所谓"宽容”,就是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教师
4、都要给予宽容,耐心地期待和帮助他们反思、进步。教育好后进生,要有个从了解到理解的过程,而要深入地了解他们,就必须和他们真诚相处,以心换心,与他们交朋友。二、赏识教育就是要善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育过程中同样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教育方法。所以,赏识教育的关键是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予肯定与赞美,让其闪光点更亮,以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一名男生用小石块砸同学,便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陶行知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
5、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来,并且一直在这里等我。”男同学犹豫间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砸人时,你立刻停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同学吃惊地瞪大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我调查过了,你用小石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男同学感动地流着泪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砸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你能够主动认错,应该再得到一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接受了。”陶行知先生对学生“打架事件”的处理,正是抓住了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用“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
6、四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爱的一面,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三、赏识教育就是让学生逐步找回自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大部分的学生在老师或者同学面前会表现得十分腼腆,说话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可在父母面前说话,却理直气壮,连邻居也能听得一清二楚。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脸,回答问题时,害怕答错而被老师责怪,被同学们笑话。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这一点,针对这样的学生我就适当地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因此,在为学生找回自信的时候,不能一步登天,要循序渐进,为学
7、生制定的目标不能过高。四、赏识教育并不是一味地表扬与赞许赏识教育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而异。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