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29641
大小:62.2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3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看当代大学生信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看当代大学生信仰【摘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现状、根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生;信仰一、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决定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仅是学习者个体的建构,也是社会的建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一)信仰狭隘偏见。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过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的生活价值是什么,他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但这些信念只是简单分散的,甚至还是相互排斥的,没有确立一个科学正确的主导信仰。(二)信仰的多样性。这在当代大学生中突出表现为:主流信念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应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
3、义信念,包括奉献精神、利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责任知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学生的意识中是缺乏的。(三)信仰和世俗功利并存。许多大学生把追求物质价值定为主要努力方向,不相信精神价值;偏信个人价值,不信社会价值;只求当下价值,忽视远大价值。他们缺少崇高的精神追求,缺乏崇高的理想,只关心眼前利益,放弃精神追求和信仰,把纯粹的物质追求作为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方向。(四)非理性的信念。现实表明,信仰如果处于不坚定状态,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将颠倒,非理性思想状态就会成为一种潮流。这一问题对于少数缺少社会经验、生活经验和
4、人生体验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突出。三、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的根源(一)学生自身原因。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多元化,即使不是独生子女,较之以往各方面的条件也有所提高。他们强调个性解放,不愿受约束,缺乏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喜欢标新立异,学习和工作的目标停留在以享乐为主。(二)高校对大学生的信仰问题重视不够。一是教学方法单一古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理论脱离了实际,缺乏创新,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亲和力。信仰教育的目标未能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未能满足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思想水平的差异性和认知能力,
5、使之偏离了对共产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解。二是有的高校对马克思主义论教师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教师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学习,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使得一些学生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三)西方多元文化的侵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利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来控制和影响世界各国外,还试图利用其文化、宗教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不断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动摇一些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
6、信念。(四)国内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目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一些国家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道路中积极研究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刚刚起步,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人不能正确理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挫折和问题,偏执地归因于社会主义的弊端,这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容易导致他们内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使他们产生信仰困惑。四、应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的方法(一)优化校园生活环境,创造理想信仰教育的氛围。首先,创造良好的氛围。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提升
7、校文化的层次,坚决抵制不良文化侵入校园;要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情操和审美意识,从而为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供优良的环境。其次,丰富校园生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三下乡”“进社区”的社会实践,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进行科技创新和科研立项,通过举办艺术节、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演讲等活动形式,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最后,建立和完善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党、团、学生会的作用,特别注重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和教育,促使学生共
8、同提高思想认识、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知识视野、陶冶思想情操、展现才华智慧、服务奉献社会。(二)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答学生的理想信仰疑惑。结合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两课"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育为教学主导,摒弃空洞的说教,把乏味的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相结合,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例证明马克思主义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