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

社会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

ID:32589293

大小:76.52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2-13

社会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_第1页
社会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_第2页
社会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_第3页
社会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_第4页
社会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摘要:在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中,社会参与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社会参与以较强的参与动机为前提,以较广的参与主体为基础,以较全的参与网络为保障。应从政策环境、运行环境、社会环境方面加强社会参与的制度环境建设。要发挥好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需要依托“三项事业”,扩大社会参与面;依托"两个平台”,提升社会参与度;依托“两支队伍",增强社会参与力。在扩大社会参与的过程中,要重点处理好社会参与和社会自治之间、社会参与和社会互助之间以及社会参与和社会动员之间的关系。关键词:社会建设;社会参与;民政;社会自治;社会互助;社会动员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

2、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3)02000509一、社会参与的时代背景多主体、多层次、多面向、多维度的社会参与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也是衡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的重要一极,社会建设的地位日益凸显。从目的性特征来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推动社会朝着正义的方向发展,改善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状态,促进社会进步和团结;从工具性特征来看,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服务于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时期国家整体性战略目标的实现。无论何种意义上的社会建设,本质上都要解决社会本体的发育和运作、社会力量的组织和动员、社会参与的推动和实现、社

3、会运行的建构和保障、社会结构的转变和优化等基本问题。作为一项国民和大众性的事业,现代化事业有待于民众广泛的社会参与。社会参与不但是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现代化开启的重要动力。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的三次浪潮,莫不是精英人士与广大民众共同推动的结果。社会参与伴随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艰辛与曲折的历程,从孙中山“教国民行民权”[1]的社会建设思想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建设这一概念,从辛亥革命后的地方自治运动到当前全面铺开的社会管理创新,从动员型政治参与到主动型经济参与再到制度型社会参与,见证了中国现代化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历史过程。20世纪初叶的中国现

4、代化之所以停留在萌动阶段,没有形成迅速发展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年的民国政府排斥民众参与,对民族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实行打压扼杀;以《申报月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最终也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理论呐喊,没有形成实质性社会行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充分依靠人民、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初步构建起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框架,开拓了公民社会参与的广阔阵地,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当前,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进入到从工艺一社会结构到文化一心理结构,从经济建设到社会建设,从政治建设到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多角

5、度、多领域、全方位推进的新的历史阶段。新时期、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参与,同样面临着从循环的历史转向进化的历史、从具体的社会走向抽象的社会的不同的历史的社会格局。当前,中国社会参与的实践核心是在重建社会资本、培育公民社会、建设有限政府基础上构建起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与运行体系。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化过程就是社会参与不断加深、参与力度不断加大、参与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不断重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体制角度来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的、以国家管控为主的社会体制向现代的、以社会自治为主体的长远社会体制目标逐步转型发展的过程。在新时期、新阶段,社会力量对现代化事业的参与将是全

6、面的、持续的和不断深入的,社会参与的意义与作用也将是长远和巨大的。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说,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社会参与是社会民生建设之本社会建设的首要方面是社会民生建设,其主要手段是社会政策体系构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核心价值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参与是社会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保证。一个经过协商流程做出的决策一定是矛盾最少的。公众只有参与到社会政策制定、执行、完善、评估的过程中,在与政府的交流、对话中实现社会需求同政府需求的一致性,监督好政府公平正义地执行决策,保证政府公正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才能使社会各方面的合法利益得到制度性保障,各种诉

7、求在社会政策体系中得到积极回应,各种社会矛盾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才能确保基层民众获得充足的向上流动空间,打破板结化的社会阶层和失语化的制度瓶颈,真正从顶层设计上保证社会政策的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体现社会政策的普遍性、统一性和发展性,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变成现实,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社会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之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调整和变化,国有企事业单位承担的大量社会管理职能被剥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