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喻隐喻产生的先后顺序

明喻隐喻产生的先后顺序

ID:32427211

大小:11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04

明喻隐喻产生的先后顺序_第1页
明喻隐喻产生的先后顺序_第2页
明喻隐喻产生的先后顺序_第3页
明喻隐喻产生的先后顺序_第4页
明喻隐喻产生的先后顺序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喻隐喻产生的先后顺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诗经》看明喻和隐喻产生的先后顺序彭宣维(北京师范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比喻中的明喻和隐喻两种修辞方式,在人类的认知历程上,其产生究竟孰先孰后?作者对《诗经》的研究发现,其中部分隐喻可能是经由明喻发展来的,但绝大部分隐喻可能直接来源于它们的一致式(非隐喻);在修辞上,有些隐喻和明喻是连成一体的,分别仅仅是“如”字的有无,但大量其他隐喻则不宜、甚至无法用明喻的方式加以置换。本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思维的隐喻特点,也表明人类的隐喻思维过程,在一些情况下得借助明确的类比意识,但很多时候则是隐性的、潜意识的,从而填补了学术界遗

2、留下来的有关空白;本文的结论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相关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关键词]明喻;隐喻;认知映射;[(a)à(b)à(c)]模式;[(a)à(b)]模式[中图分类号]H[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引言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以《诗经》中出现的比喻现象为依据,考察明喻和隐喻这两种修辞方式在认知加工上产生的先后顺序。进入正题前有三点交代,一是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二是区分明喻和隐喻的必要性,三是本文的基本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是研究背景。看下面三个小句。(1)a.小姑娘真好看!(一致式)b.小姑娘像朵花儿!(显性比喻,明喻)c.小姑娘

3、是朵花儿!(隐性比喻,隐喻)这三个小句所代表的语法关系,可用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做出合理描写。系统功能语法(如[1])把(1a)叫做一致式(Congruent),(1b-c)为语法隐喻(GrammaticalMetaphor):通过语法手段的编码而产生的比喻现象。(1a)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中属于关系句的包孕类(Intensive),“小姑娘”为载体(Carrier)参与者,“好看”是品质属性(Attributeofquality)参与者;(1c)也是包孕类,但属性不再是品质,而是事物(Thing);(1b)为关系过程中的环境类(Circumstantial)

4、,“像朵花儿”为方式环境(Manner)中的品质,在这里同时作属性,称为环境属性参与者。但从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如[1])的角度看,(1b)所承接的语法结构式(Grammaticalconstruction)是<载体+像+事物属性>[收稿日期]2007-01-22[作者简介]彭宣维(1963-),男,四川通江人,北京师范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外文学院,教授。[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认知加工层次中的英语隐喻系统研究”(05JA740004);“教育部新世纪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NCET-05-152)。本文内容在“首届国际认知语义学大会”上宣读(

5、2006年12月16-17日,长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在拙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诸多指点和帮助;匿名审稿专家及编辑部同仁对拙稿提出了修改意见。作者谨此一并致谢!这里的构式表述,沿用的是构式语法的常规描述方法,但其中的范畴称谓则是系统功能语法的,因为两种语法体系使用的术语中有些是相同的,但内涵各异。本文作者是为了从认知的角度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故借构式语法的方法而使用系统功能语法的有关术语和概念。,可以“小姑娘像她妈妈”这样的一致式为代表;(1c)则是从<载体+事物属性>承接来的,如“小姑娘是个美人”这样的一致式所在的结构式。依据这一思路,(1b)和(1c)是在

6、相应结构式<载体+像+事物属性>和<载体+事物属性>的基础上,从(1a)次第生成的呢、还是分别从(1a)独立生成的呢?这个问题系统功能语法不关心,因为后者的主要任务是描写;构式语法没有给予解答。10其次,鉴于(1b)和(1c)就是传统修辞学说的明喻(Simile)和隐喻(Metaphor),所以我们仍然保留和使用这两个术语;但在这里,两者的分别仍然是有无“如”等标志成分。认知语言学家莱可夫[3]不区分明喻和隐喻,是因为有关现象均涉及相似的认知加工机制,即从源域(SourceDomain)向目标域(TargetDomain)的单向映射(mapping)过程。但也有学者

7、解释二者的区别。如喀斯尼格[4]以英语中有无like或as等标志成分为依据、用数学方式阐述为:明喻只是“近似于”,隐喻则是“等于”;需进一步解释时可能用明喻,陈述实例性意义则很可能用隐喻;明喻总是诗性的,隐喻则带有事实特点,这也是为什么隐喻一旦在语言中出现就很容易被看作“死隐喻”,但人们从不说“死明喻”(也见束定芳[5](P54))。把上述两种观点结合起来看,我们认为两者并不矛盾:我们认可莱可夫的观点——两者具有相似的认知加工机制;区别在于语言编码过程所涉及的不同体现和组织方式,这就是“该说什么”和“怎么说”的修辞问题,涉及当代独立发展的语用学,特别是其中的语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