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371543
大小:46.2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03
《传统文化与儒释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释道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关键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历史悠久。一.儒释道起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
2、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 儒学之起源,史无定论。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
3、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唯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较为确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帝作为其源头。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
4、祭祖活动定期举行。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佛
5、教发源于公元前600多年的古印度(天竺、身毒),距今2600多年。当时印度有八个小国,其中一国王名净饭王,有太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见众生轮回生老病死,生起大悲心,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苦行六年,而后圆满究竟觉悟人生真谛宇宙真相,是名为佛陀,意为觉者。后来佛陀应周围的弟子、国王、大臣、人民百姓的请问,而为阐明人生真谛宇宙真相,为说解脱生老病死苦烦的办法,后来被其弟子记录下来,是为经典。 佛陀于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说大乘佛法经典约三千部,小乘经典约二千部。佛陀于八十
6、岁时,度缘已尽,即入涅盘。 之后约600年,于汉明帝时,佛经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历朝皆有人往印度取经。流传入中国的多数为大乘经典,流传入泰国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多为小乘经典。随后中国又将佛经传往日本朝鲜等国。现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中国。 佛教是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参与政治、军事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不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地区和国家发生冲突和争端及战争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平等慈悲和最早提出因果报应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二、作为中国
7、传统文化两大主干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是在中国这块本土之上产生的文化。佛家文化起先是外来的文化,后经不断与中土文化融合,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儒道佛三家的功用及其特质,古人多有论述。 一曰不治儒家不能“入世”(经世、治世、济世),她强调的是一种“有为”精神,因而具有“现实”的特点。二曰不治道家就不能“超世”(避世、忘世),她强调的是一种“无为”的精神,因而具有“超现实”的特点。 三曰不治佛家就不能“出世”,她强调的是一种“空无”的精神。因而具有“非现实”的特点。 总之,入世有为、超世
8、无为、出世空无分别体现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各自特征。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灵魂多面性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所谓的中国人的灵魂多面性主要指中国人的内在的和本质的“根性”的那种存在性。换句话说,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不同方面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她们思想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人们实现和践履这种人性,提升人的存在方式,并最终过上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儒家着力挖掘人性中的道德本质和社会本质。至圣先师孔子的“仁者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