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270056
大小:11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02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班级姓名第一单元马《天马》预习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的艺术想象力和天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的科学原理。[课前尝试]1形近字组词:冶( )伦( )治( )论( )飘( )载( )票( ) 载( )练( )协( )炼( )肋( )编()重()篇()撞()辩()辨()2将词语补充完整。自由( )放 体态( )
2、( )神( )( )备 中外( )名昂( )扬( )历史( )久 马( )飞燕 中外( )( )()动世界动作()()[自主探究]1.这篇课文作者从 、 、 以及_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天马”。表现了设计者奇特的构思,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2.我知道课文各部分写的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看一看能发现什么? 4.品读课文3、4、5自然段,找出每段中的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3、5.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6.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 《天马》反馈案1.学习了本课说说你对“天马”有那些更深刻的了解呢?2.根据课文内容天空。“天马”这件文物珍品于( )年在( )出土。3.天马昂首腾空,四蹄腾空,( ),( )。4.用这个中外驰名的古代艺术品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象征着:5.交流学文体会:这是一匹()的天马。这是一件()的艺术作品。因为“天马”( ),所以它成为了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作业设计]1.比比再组成词语:凌
4、()腾()末()棱()藤()未()塑()望()2.病句修改:(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A这件文物珍品在甘肃武威出土,立即震惊世界,轰动了全国。B它因为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结晶,所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杰作。《古诗二首》预习案学习目标:1.学会相关的词语并理解意思。了解古诗的意思。2.借助重点字词的理解,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课前尝试]1.看拼音写词语。Shòuruòwǎnmíngnánkānléngjiǎo()()()()Jùnmǎfēnglìmǎshīxiāoténg()()()
5、()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峰()俊()棱()锋()骏()倰()胡()吗()湖()马()3.一字多音,比比看,谁最聪明。yān( ) shì()燕似yàn( ) sì( )sǎ()sǎn(撒散sà()sàn() [自主探究]1.初读课文我知道: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这首古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重点词的意思:兵曹:_____________锋棱:__________________。、胡:___________大宛:____
6、___________大宛名:_________________.竹批:_____________________峻:___________________堪:_____________托死生:___________________骁腾: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⑴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____________.⑵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_______________.这首古诗描写了,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二首》反馈案1.
7、默写两首古诗。《马诗》《房兵草胡马》2.初读课文我知道:《房兵草胡马》的作者是的,他被人们称为。3.给括号内的字注音:锋(棱)杜(甫)(骁)腾(踏)清秋4.你还知道李贺描写马的诗句吗?请你找一找,背一背,选择自己喜欢的抄写在下面。5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导学案班级姓名[作业设计]1给括号内的字注音:锋(棱)杜(甫)(骁)腾(踏)清秋2根据字词理解,复述诗句大意。()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一望无垠的大漠仿佛()。我是一匹()骏马,我多么希望()。3.在括号中填上表示颜色的字。A孤帆远影()空尽,唯见长
8、江天迹流。B日照香炉生()烟,遥看瀑布挂前川。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于二月花。D()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丝绦。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⑴《房兵曹胡马》的作者是杜甫。()⑵《马诗》的作者是李贺,他是宋代人。()⑶《马诗》中的“燕”是指“燕子”。()⑷《房兵曹胡马》和《马诗》写了相同的马。()《巩乃斯的马》预习案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感受文章描写的马群奔跑的壮观的场面。2.通过朗读课文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