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ID:32168687

大小:58.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01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_第1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_第2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_第3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在广西也即将投身高中新课改大洪流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该怎样改革,也是众说纷纭,热闹非凡。有的老师说:“高中语文课就该上成语文课的样子,语文课不是历史课,也不是政治课,更不是艺术欣赏课,要还语文以本来面目。”我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语文课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呢?我不知道持以上观点的老师是怎么看的,我觉得语文课从来就不是割裂于别的科目而存在的,我们一直有一种大语文的教学主张,我觉得大语文教学的讲法很有道理,特别在推崇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即将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提法更有其特别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学也应该融入历史知识。自古“文史是一家”,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密切,无

2、论是《战国策》、《左传》,还是《史记》,都是文史结合的典范。高中语文实际上是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语文综合知识学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同样也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很多课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一部流传千古的《史记》,大文豪鲁迅不就给予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无上评价吗?在素质教育观下,高中语文教育不应沦为只是应付高考的一个工具。中华文华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文化都由史学担负着传承重任,而语文教学则同样担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所以史学的很多内容本身就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

3、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文学也是史学。文学作品的欣赏,离不开一定的史学知识。语文教师在分析某一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会介绍一下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就是这个道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文学必定成为史学的研究内容。也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材中往往会介绍一些有关的文化发展史,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关内容。既然文学和史学关系如此紧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当然应该适当地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的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运用得当,恰到好处,既要让史学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要避免将语文课完全上成历史

4、课。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平时要注重积累,提高自身的文史知识素养,做到厚积薄发,运用自如,让历史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课也应该是政治课。有些老师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不错,学校领导、政治教师、班主任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德育不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割裂。语文课程

5、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

6、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1.背景渗透。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苏轼的《赤壁赋》一课时,教师介绍作者遭受贬谪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人虽处逆境仍能坦荡乐观的面对生活中挫折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塑造当前学生健康的心理。  2.形象渗透。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最能打动人,也最

7、能感染人。通过从细节、语言、动作、主要事迹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使鲜活的人物再现于学生脑海中.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比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通过对刘和珍预定《莽原》杂志,担任“风潮”领袖,忧虑母校前途,以至最后在段府门前喋血,危难中相互救助这一系列事迹的描写。塑造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这一革命青年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