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成长

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成长

ID:32009712

大小:983.65 KB

页数:120页

时间:2019-01-30

上传者:U-22505
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成长_第1页
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成长_第2页
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成长_第3页
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成长_第4页
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成长_第5页
资源描述:

《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成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ADissertationSubmittedinPartially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DoctorofPhilosophyinEconomicsTheInnovativeSpiritofEntrepreneursand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Candidate:WuGangMajor:WesternEconomicsSupervisor:Prof.BaShusong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4,P.R.ChinaOctober,2012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企业家创新精神促进企业成长,怎么培育企业家精神。本研究在企业家精神构成、企业家创新精神、创新与企业成长等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分析,继而得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推动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本文系统研究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价值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制度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制度安排、信息体制和文化体制都影响创新主体的行为,影响其创新动力的发挥。本文认为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这个动力系统分内外部两部分,外部系统主要包含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支持;内部系统包含利益驱动、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只有内外部系统要素都齐备的情况下,创新系统才能很好地运转。我国企业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创新问题,如,企业成长的动力明显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水平和效率偏低;企业的成长重“量”轻“质”,缺乏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企业自身缺乏对于企业成长规律的研究与实践,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缺乏切实可行的、科学的系统规划。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企业外部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企业创新系统不完善。本文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企业家精神包含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以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企业家精神要达到创新的目的是通过市场导向,在创新动力和企业禀赋的共同作用影响下,经过探索和识别创新机会和资源整合的过程,最终实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价值创新。(2)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这个动力系统分为内外部两部分,外部系统主要包含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支持;外部系统包含利益驱动、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只有内外部系统要素都齐备的情况下,创新系统才能很好地运转。(3)在创新过程中受到制度要素、人力资源要素和融资要素的制约。制度安排、信息体制和文化体制都影响创新的主体行为,制约创新动力的发挥;在创新中,关键资源是人力资本,创新更多地来自于关键人力资本对创新关键资源的掌握。企业I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现有的人力资源禀赋决定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可选择范围,对创新活动形成制约。为了打破这种制约,创新主体不得不诉求于人力资本市场。。然一旦人力资源流动质量不高,流动层次和流动率低,就会大大降低企业家从人才市场获取所需人才的可能性。这种制度性障碍是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外在障碍,也是企业家自身难以消除的障碍;同时融资对企业家的创新也具有重要意思,融资是实施企业家创新计划的关键环节;融资是把握创新机会的前提条件;融资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保障;融资是企业家持续创新的基本保障。(4)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中,制度环境等因素趋于稳定,企业的成长会进一步激发企业家创建“自己王国”的雄心,企业家为了使自己经营的企业能够得到扩张,通过战略扩张,变革组织结构,革新企业制度等措施来保障企业扩张路线,这样的发展路径是因为企业家的个人意愿和企业制度以及企业成长三者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关系。但在转型经济中,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得不到正确激励,企业的成长没有支撑基础,在这种转型的不确定的政策环境中,企业家一般都采取理性的不扩张的策略经营企业,使得企业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5)创新中要注重协调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制度创新与价值创新的协同、以及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这些协同创新对企业成长具有重要影响。(6)我国企业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成长的动力明显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水平和效率偏低;企业的成长重“量”轻“质”,缺乏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企业自身缺乏对于企业成长规律的研究与实践,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缺乏切实可行的、科学的系统规划。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企业内部因素,也有企业外部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和因素,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建立崇尚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价值体系的文化环境;明晰产权是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制度保障;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现金与股权、期权相结合的激励制度。本文的创新点是:(1)对创新的三个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三种,分析了这三种技术创新的优劣势;企业制度创制约创新II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行为的空间,创新行为空间的大小,创新行为空间对社会创新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社会缺乏创新一方面是激励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创新空间狭小。导致创新行为空间狭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的权力配置从根本上限制了经济行动者的自由选择权,。制度创新就是要通过制度安排给企业家以足够的创新空间;价值又称为战略性创新,是指将创新方法运用于企业战略变革的过程。其他同义的概念包括战略创新,相关的概念包括非线性创新、不连续创新、竞争性创新等。(2)建立了企业创新系统,并对系统做了深入研究。对企业创新的内外部系统分别做了详细分析,外部系统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技术进步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内部系统包括利益驱动、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企业创新系统的全面研究为我国企业创新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的理论支持。(3)对创新的三方面进行了整体研究,主要研究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制度创新与价值创新之间的协同研究;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研究,协同的研究为企业家组织创新时注重协同,避免片面提供了理论依据。(4)建立模型对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关键词:企业家精神企业成长创新系统产权III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dissertationmainlystudieshowtheinnovativespiritofentrepreneurspromotes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andthewaysofnurturingentrepreneurship.Basedonthestudyofthecompositionofentrepreneurship,theinnovativespiritofentrepreneurs,innovationanddevelopmentofenterprises,etc,thethesisanalysesthecompositionofentrepreneurship,withthefocusontheinnovativespiritofentrepreneur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innovationanddevelopmentofenterprises,andthusreachestheconclusionthattheinnovativespiritofentrepreneursisakeyfactorthatpromotes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Thedissertationsystematicallystudi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andtechnological,institutionalandvalueinnovation,withafocu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andinstitutionalinnovation.Institutionalarrangements,informationandculturalinstitutionallaffectthebehaviorofinnovatorsandhowtheybringtheirinnovativepowerintoplay.Thedissertationarguesthatinnovationofenterprisesisasystemandthispowersystemisdividedintotwoparts,theexternalsystemandinternalsystem.Theexternalsystemmainlyconsistsofmarketdemand,marketcompetition,technologicaladvancesandgovernmentpolicysupport;internalsystemincludesinterest-drivenmechanism,corporatecultureandincentives.Onlywhenthefactorsinboththeexternalandinternalsystemsareavailableandreadywilltheinnovationsystemoperatewell.Domesticenterprisesencounteralotofproblemsrelatedtoinnovation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forexample,theclearlyinsufficientdrivingforcefordevelopment;low-speedandlow-leveldevelopmentwithpoorefficiency;thefocuson„quantity‟ratherthan„quality‟,lackofstudyandpracticeontheregularpatternofbusinessgrowthoftheirown,andlackoffeasible,scientificandsystematicplanningfortheprocessofdevelopment.Theproblemsarecausedbyinternalfactorsaswellasexternalfactorsandarefundamentallycausedbythefactthattheinnovationsystemofenterprisesisnotsoundenough.Thedissertationdiscussestheexperienceandtheorybyusingsuchmethodsascomparativeanalysis,specificationanalysisandempiricalanalysis,andreachesthefollowingconclusions:(1)Entrepreneurshipcontainstheinnovativespirit,risk-takingspiritandastrongIV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senseofmissionandasenseofresponsibility.Ifentrepreneurshipistoachievethepurposeofinnovation,itneedstobemarket-oriented,affectedbythedrivingforceofinnovationandtheendowmentsofenterprises,gothroughtheprocessofexploringandidentifyinginnovativeopportunitiesandresourceintegrationandfinallycompleteinstitutionalinnovation,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valueinnovation.(2)Theinnovationofenterprisesisasystemandthispowersystemisdividedintotwoparts,theexternalsystemandinternalsystem.Theexternalsystemmainlyconsistsofmarketdemand,marketcompetition,technologicaladvancesandgovernmentpolicysupport;internalsystemincludesinterest-drivenmechanism,corporatecultureandincentives.Onlywhenthefactorsinboththeexternalandinternalsystemsareavailableandreadywilltheinnovationsystemoperatewell.(3)Duringtheprocessofinnovation,thereareinstitutional,humanresourceandfinancingconstraints.Institutionalarrangements,informationandculturalinstitutionallaffectthebehaviorofinnovatorsandhowtheybringtheirinnovativepowerintoplay.Thekeyresourceforinnovationisthehumanresource,asinnovationcomesmainlyfromthekeyhumanresourcewhichpossessesthekeyresourcesforinnovation.Theexistinghumanresourceendowmentsofenterprisesdeterminethescopeoftheirinnovativeactivities,andthusconstraintheirinnovativeactivities.Inordertobreakthisconstraint,theinnovatorshavetoresorttohumanresourcemarket.However,iftheflowofhumanresourcehaslowquality,levelandefficiency,theentrepreneurswillbemuchlesslikelytoseekthenecessarytalentsfromthemarket.Thiskindofinstitutionalobstaclebelongstotheexternalobstaclefortheinnovativebehaviorofentrepreneursanditisalsoaproblemthatcannotbesolvedbyentrepreneursalone.Financingisalsoofgreatsignificancefortheinnovationofentrepreneurs.Financingisakeylinkforentrepreneurstoimplementtheirinnovationplans,aprerequisiteforthemtograsptheinnovationopportunities,aguaranteeforthesucces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abasicguaranteeforentrepreneurstokeepmakinginnovations.(4)Inmaturemarketsandeconomieswhereinstitutionalenvironmentandotherfactorstendtostabilize,thegrowthofenterpriseswillfurtherinspireentrepreneurstocreate„theirownkingdom‟,takenewexpansionstrategies,andactivelyintroduceneworganizationstructuretosupportcontinuedgrowthofenterprises,andavirtuouscircleisformedamonginstitutions,thewillofentrepreneursandbusinessgrowth.Ineconomiesintransition,theuncertaintyoftheinstitutionalenvironmentrestrainsentrepreneurs‟V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willingnesstomakeinnovationsanditisdifficultforenterprisestoachievesustainableandhigh-levelgrowth.Inageneralsense,growthofenterprisesistheinevitableresultofmarket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butuncertaininstitutionalenvironmentbringsuncertaintyanddiscontinuitytothegrowthprocessofenterprisesineconomiesintransition.(5)Duringtheprocessofinnovation,itisnecessarytofocusonthecoordinationofinnovation,thesynergybetweeninstitutionalinnovation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synergybetweeninstitutionalinnovationandvalueinnovation,andsynergybetwe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valueinnovation.Thesecollaborativeinnovationshaveanimportantinfluenceonbusinessgrowth.(6)Domesticenterprisesencounteralotofproblemsrelatedtoinnovation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forexample,theclearlyinsufficientdrivingforcefordevelopment;low-speedandlow-leveldevelopmentwithpoorefficiency;thefocuson„quantity‟ratherthan„quality‟,lackofstudyandpracticeontheregularpatternofbusinessgrowthoftheirown,andlackoffeasible,scientificandsystematicplanningfortheprocessofdevelopment.Theproblemsarecausedbyinternalfactorsaswellasexternalfactors.Toaddresstheseproblemsandfactors,thethesisprovidesthefollowingsolutions:toestablishavaluesystemandculturalenvironmentwheretheinnovativespiritofentrepreneursisembraced;clearpropertyrightsisaninstitutionalguaranteeforthecultivationoftheinnovativespiritofentrepreneurs;toestablishinnovativecorporateculture,andtosetupanincentivesystemthatintegratescash,equityandoption.Theinnovationsofthedissertationare:(1)Itmakesacomprehensiveandsystematicstudyofthethreeaspectsofinnovation.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strategyofenterprisesisdividedintothreecategories,namelyindependentinnovation,imitationinnovationandcollaborativeinnovation,andthethesisanalyse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threecategories.Theinstitutionsofenterprisesrestrictthespaceforinnovativebehavior.Thesizeofsuchspaceisofdecisivesignificanceforsocialinnovation.Thereasonforthelackofinnovationinaneconomyismainlythatthespaceforinnovativebehaviorisnarrowapartfrominsufficientincentivesforinnovation.Thecauseforsuchanarrowspaceisthatthepowerallocationofasocietyfundamentallylimitsthefreechoiceofeconomicplayersratherthanthelackofexistingtechnologies.Institutionalinnovationisaimedatprovidingentrepreneurswithenoughspaceforinnovationthroughinstitutionalarrangements;valueisalsoknownasVI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strategicinnovation,whichmeanstheprocesswhereinnovativeapproachesareusedforthestrategicreformofenterprises.Otherconceptswiththesamemeaningincludestrategicinnovation,andothersimilarconceptsincludenonlinearinnovation,discontinuousinnovation,andcompetitiveinnovation,etc.(2)Itsetsuptheinnovationsystemofenterprisesandmakesanin-depthanalysisofthesystem.Itmakesdetailedanalysisoftheinternalandexternalsystemsofinnovationofenterprises.Theexternalsystemmainlyconsistsofmarketdemand,marketcompetition,technologicaladvancesandgovernmentpolicysupport;internalsystemincludesinterest-drivenmechanism,corporatecultureandincentives.AcomprehensivestudyofcorporateinnovationsystemprovidesthetheoreticalsupportforthesolutionsofproblemsrelatedtoinnovationencounteredbyChineseenterprises.(3)Itmakesacomprehensivestudyofthethreeaspectsofinnovation,withafocusonthesynergybetweeninstitutionalinnovation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synergybetweeninstitutionalinnovationandvalueinnovation,andsynergybetwe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valueinnovation.Thestudyonsuchsynergyprovidestheoreticalbasisforentrepreneurswhentheytrytoorganizeinnovationandtrytofocusonsynergyandavoidbeingone-sided.(4)Itsetsupamodelandmakesanempiricalstudyontheinnovativespiritofentrepreneursandthedevelopmentofenterprises.Keywords: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DevelopmentofenterprisesSystemPropertyrightsVII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目录摘要...............................................................................................................IAbstract..........................................................................................................IV1绪论1.1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1)1.3相关理论分析.......................................................................................(2)1.4研究内容...............................................................................................(5)1.5创新点...................................................................................................(6)2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的关系研究2.1企业家精神与创新联系与区别...........................................................(8)2.2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15)3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3.1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32)3.2制度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41)3.3价值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47)3.4创新协同与企业成长.........................................................................(55)4创新理论模型4.1研究思路.............................................................................................(63)4.2研究假设.............................................................................................(63)4.3研究变量定义及测量.........................................................................(68)4.4研究方法.............................................................................................(73)4.5数据收集.............................................................................................(73)VIII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基于创新理论模型的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实证分析5.1企业家精神、创新及企业成长的结构分析.....................................(75)5.2企业家精神、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82)6我国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创新问题6.1我国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创新问题.................................................(89)6.2我国企业成长过程中创新问题的对策.............................................(91)7结论与展望7.1主要结论.............................................................................................(94)7.2研究展望.............................................................................................(95)致谢..........................................................................................................(97)参考文献......................................................................................................(98)附录:调查问卷........................................................................................(103)IX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绪论1.1研究背景“企业家创新精神”促使企业持续成长z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论调。世界各国政界及商界也都高度重视对于企业家精神、企业成长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在美国,企业家行为是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手段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在发展中国家,企业家精神也被认为能有效的刺激经济增长亚洲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政策激励企业的冒险精神。创新推动企业持续成长,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企业通过创新,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公司业绩持续发展。企业成长是靠企业创新来实现的,而推动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角,企业家应该是具有思想的超前性和创造性,强烈的事业心的个体。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韦伯斯特曾说过,企业家是“一个经营冒险事业的组织者,特别是组织、拥有、管理并承担这一事业全部风险的人。”企业家通过创新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带领企业健康成长。目前,中国企业大多面临成长问题。而要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是要靠企业创新来完成,这也就是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企业家,需要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点考察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阐述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的培育需要什么样的政策体制、文化环境,并结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路径的预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2研究目的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一经典论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创新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的。而把创新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尤其通过引入企业家精神来研究创新对企业成长的贡献很少,本文是对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综合和深化,是从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最根本的整体层面探讨不同类型创新的原动力。创新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是一个由各种各样技术知识、制度知识和管理知识所组成的知识契约性组织,这些知识的不断累积和深化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因此,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的角度研究创新行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对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突破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对于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目前国内外要么是通过对理论的推演,提出相关结论;要么是通过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企业某一个方面的影响来研究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如对企业创新精神与企业财务增长的关系研究,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等等,很少有企业家创新精神整体做研究,对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企业整体质量的增长有何影响。本文正是看到当前国内外关于这边面研究的缺陷,是从通过对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的整体关系来展开研究。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的研究是一个经典的经济学课题,虽然曾一度失语于主流经济学,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学理论的继续深入研究,企业家精神又普遍受到经济学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阐述清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社会保障机制,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1.3相关理论分析1.3.1国外学者的研究创新与企业成长历来都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国外学者围绕企业创新与成长,从他们的相关性、相互影响水平、如何评价、关系类型等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既有纯理论的研究,也有实证的检验,这些研究成果,既有理论意思,也有现实意义。AkihiroYoshikawa(1987)设计环境干扰变量,通过对日本中小企业为样本,对其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企业创新活动与干扰变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表明创新活动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RobertJaxnesShaw(1997)认为企业的创新行为可分为产品与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但是认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只有产品服务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三种,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400家中小企业与200家大企业进行了对比分析,来验证中小企业创新主要是那种创新,同时影响创新的主要因素是那些?调查结构显示中小企业最倾向于产品创新与服务,而且很少出现内部创新。ErkkoAutio和ArmareettaLumme(1998);JussiHalttunen(2004)分别对芬兰的企业进行调研,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他们企业创新与系统性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通过对芬兰390家科技型企业与3家经营时间超过40年的家族式企业和120家其他家族小企业调研后得出。科技型企业创新行为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应用创新。这之中大部分的科技型企业都会采取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但是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模式却很少有企业采取,而这两种创新模式对企业发展却有更大的推动作用,使企业能取得更大的成长潜力。而对家族式企业来说,创新的动力和阻力完全来自企业主,企业主的创新意识成了公司能否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企业主没有强烈的成长动机和意愿,家族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很难实现持续成长,企业生命周期将很短。DavidNorih和DavidSmallbone(2000)通过以一套多维指标体系比较1991一1996年间英格兰330家分布于16个行业和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企业的创新情况后指出,不同地理位置的企业在创新水平上几乎没差别,有差别的只是在创新的方式和内容方面。最具创新性的企业是那些在90年代已经获得最快成长和最佳雇员的企业。MarkGarrettBrendle(2001)对335位中小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后认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个性特征将影响到对创新的支持和创新机率,进而影响中小企业的成长绩效。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主动性、观念的开放性、行动的宽容性及风险偏好对创新的支持有密切的相关性,通过实证创新机率与成长绩效的关系后指出支持创新的企业文化对创新机率有重要影响,而且注重成长的中小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主动性、风险偏好、创造的销售业绩和对创新的支持力度都要比只注重利润收入的所有者和管理者要高。DavidB.Audretsch(2004)为了让企业成长和创新之间有个理论联系的路径,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他选择了“创业(Entrepreneurship)”这个概念作为这两者之间的理论纽带。经济学内生增长理论假设知识外溢是和随后的商业化过程是自发产生的,但是他认为企业的创业行为为知识外溢和转移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市场机制,创业也因此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所以他建议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应该倾向支持企业的创业行为,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和成长,来促进经济增长。SukuBhaskaran(2006)通过研究澳大利亚海产品零售企业对新产品、新方法、新系统、新市场和新供应商的采用过程后认为,持续创新给企业带来坚实的竞争优势,持续创新可以被不同文化背景和技能的企业家吸收并运作,强调营销和市场创新的企业的营利情况更好。Nicholaso,Regan,AbbyGhobadian,Martinsims(2006)通过对英国194家中小型电子和设备制造企业的分析后认为,中小企业的战略、组织文化和领导力与创新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成长性高的中小企业比成长性低的中小企业更重视战略规划,有更强更有效的领导力和文化传统。作者还提出一套有效管理和执行创新的系统方案。1.3.2国内学者的研究在国内学者中,陈晓红对中小企业的创新与成长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庄子银对企业家创新精神与经济增长做了大量研究。陈晓红、刘晖(1999)通过对台湾中小企业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建议政府应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持,通过建立中小企业金融体系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通过税收优惠,完善和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市场法律法规帮助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等。庄子银(2003)通过在南北贸易框架下,那些因素能影响模仿来促进经济增长,庄子银通过南北贸易框架下建立一个内生增长模型,研究那些因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得出,在南北贸易模仿框架下南方的企业家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拥有较多企业家的经济体比拥有较少企业家的经济体经济增长要快些,原因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能够使企业持续成长,从来促使经济发展。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庄子银(2005)通过建立一个内生增长模型,设定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通过研究得出,经济中如果有较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那么改经济体将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为此,一国应该在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上支持企业家技术创新的研发投资,通过法律和文化制度的建立来鼓励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中国学者通过对我国上市的中小企业的样本做统计研究后得出:我国上市的中小企业规模都服从正态分布,企业相对稳定,在企业成长中,企业的规模呈现弱规模递减性,这些企业的成长率服从拉普拉斯分布;每个行业内的中小企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企业成长率概率分布服从拉普拉斯分布是一个必然现象,没有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成长是必然的。高建、傅家骥(1996)在分析创新障碍因素中认为,有相当多的企业已经感到企业体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而纵观创新成功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合理的体制对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靳卫东、高波(2008)分析了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企业家是通过创新精神来促使企业成长,进而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体系,体现为他们所共有的特质,如创新性、抗风险性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要素,而这些又是决定内涵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增强国民的企业家精神,促进国民创新投入的增加,是提高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1.4研究内容本研究立足于企业家精神构成、企业家创新精神、创新与企业成长等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分析,继而得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推动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目标,本文的研究包括如下内容:(1)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的关系。企业家精神包含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以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首先构建企业家精神、创新动力和要素禀赋的关系模型,说明企业家精神是在创新动力和要素禀赋的共同作用下,成为一个创新系统,通过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这个系统的作用最终达到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价值创新等。(2)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系统研究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价值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制度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制度安排、信息体制和文化体制都影响创新主体的行为,影响其创新动力的发挥。(3)创新协同。论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问题,制度创新与价值创新的协同问题,以及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4)我国企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创新问题及其如何解决。我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创新问题,像创新动力不足,重“量”轻“质”等等,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5创新点本文立足于企业家精神理论、创新理论理论、企业成长理论,结合中国企业成长过程的特殊环境,系统研究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总结我国企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对创新的三个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三种,分析了这三种技术创新的优劣势;企业制度创制约创新行为的空间,创新行为空间的大小,创新行为空间的大小,对社会创新具有决定性意义。一种经济之所以会缺乏创新,除了创新激励不足外,主要是创新行为空间狭窄。导致创新行为空间狭窄的原因,主要不是现有技术存量不足,而是由于社会的权力配置从根本上限制了经济行动者的自由选择权。制度创新就是要通过制度安排给企业家以足够的创新空间;价值又称为战略性创新,是指将创新方法运用于企业战略变革的过程。其他同义的概念包括战略创新,相关的概念包括非线性创新,不连续创新,竞争性创新等。(2)建立了企业创新系统,必定系统做了深入研究。对企业创新的内外部系统分别做了详细分析,外部系统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技术进步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内部系统包括利益驱动、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企业创新系统的全面研究为我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国企业创新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的理论支持。(3)对创新的三方面进行了整体研究,主要研究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制度创新与价值创新之间的协同研究;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研究,协同的研究为企业家组织创新时注重协同,避免片面提供了理论依据。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的关系研究2.1企业家精神与创新联系与区别2.1.1企业家精神“企业家”(Entrepreneur)的概念最早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始于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Cantillon(1775),他将企业家定义为“承担经营风险的人”。自此之后,众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家精神”予以解释。由这些纷繁的理论成果所带来的启示之一,同时也是“企业家精神”研究者们的共识,便是“企业家精神”作为一个具有多维含义的概念,定义它的方式必然由于研究重点的不同而有所侧重(Audretsch,2002)。企业家精神既是企业家个人的具体特征,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企业家精神形成于企业经营活动和一定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制度条件下。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除此以外,还包括风险承担精神和冒险精神等。企业家精神的研究经历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理论阶段,相关的理论已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予以了回顾,此处不再赘述,而将“企业家精神”界定如下一些方面。1)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相比如风险承担,制定计划等精神而言。企业家的经营创新能力是企业家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企业家精神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或是以别人没用过的方式做事的组合”(Schumpeter,1934);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动态的力量,是一种世界性的追求和积极的精神,包括重视核算、注意效益(Sombart,1958)。企业家精神就是一种革新行为,这种行为为现有资源赋予了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Drucker,1985)。伴随以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优势模仿、市场需求多元化等增加了企业的决策风险,但也给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机会。识别把握机会、理性的冒险、创新等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由于社会转型,知识成为战略性资源,核心能力、组织学习等管理新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思想认为,速度、创新、把握机会的能力、变革、超越自我等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而这些正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企业家要敢于发现机会并将其付诸实施(Shatzer和Schwartz,1991)。企业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能及时感觉到环境的变化(TedFullers和LorraineWarren,2006),识别机遇并利用机遇来创造价值(AnaMaraPeredo等,2006)。企业家就是为专门就稀缺资源的配置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Casson,1982),这与创新具有同样的本质特征。2)风险承担精神早期的研究者如RichardCantillion(1755),Marshall(1890),FrankKnight(1921)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风险承担精神,由于经济发展中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企业家就是要具备了处理这些随时出现的不确定和风险的能力,他们勇于担当,这是他们与其他人员的区别,这种精神在创业初期尤其表现突出,因为在企业成长初期,所面对的环境很不利,失败的风险概率很大,企业家一旦决定创业,他就决定了独自承担可能出现的一切后果,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定,然后独自承担所有后果。高回报率和高风险性是新经济时代的最主要特征。一项高新技术从诞生到最终产品化、产业化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和营销。同时,还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无法准确地预测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可能性。而科技推陈出新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更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因此,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家必须具备风险承担精神。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和具有冒险精辛,与果断决策能力相联系。企业家精神体现的就是创新与风险承担精神,创新与风险业务的开拓都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因而,企业家作为创新与风险业务开拓的主体,应该具有敢于冒风险的素质。但是,企业家精神的风险担当精神是有限度的,并不是盲目的承担,在做出冒险决定的时候,企业家会权衡风险大小,考虑风险的后果,如果风险的代价太大,理想的企业家会避免冒险,采取稳健的策略,如这种冒险只会带来财务风险,而没有别的风险收益时是不会做决定的,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过分承担风险并不是一个理性企业家所为。3、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企业家以经营企业为职业,意味着企业家把创立企业、经营企业作为自己毕生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事业的追求,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物质利益的需要,由于流动性限制,财富成为创立企业(即企业家精神的一种主要表证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即使由于存在风险转移而导致财富对企业家精神的负面效应,但总体上来看,财富依然对企业的建立有着正面的作用(KamhonKan和WeiDerTsai,2006),利润最大化或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家的首要动力。但是,企业家精神并不仅仅停留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它更含有一种熊彼特所说的追求胜利的“精神王国”(spiritkingdom)的需求,其核心就是一种具有强烈使命感和事业心的精神。如同需求层次理论而言,个体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而高成就欲的人更是如此。这种精神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动态的力量,是一种为实现理想、自主、进取、权力取向、机会识别和创新等内容的世界性的追求和积极的精神。企业家“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通常表现为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合作等(李志和曹跃群,2003)。2.1.2创新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学者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在其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将创新定义为“生产函数的重新建立”,或“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对企业内外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创新就是通过不断挖掘企业的未利用的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发明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新的生产工艺,流程等,是的企业的生产率提升,而在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企业家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企业家通过自己的洞察力,判断力以及协调能力来对企业员工施加影响,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因此,创新是一种经济范畴,他不单单是一种技术上的发明,总体来说,创新包括以下五种形式。(1)发明一种全新的产品,一种市场从来没有的产品。(2)发明一种新的生产工艺,一种崭新的生产流程,这个生产方法和流程是当前市场没有采用过的,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来实现的。(3)开辟新的市场,打破传统竞争观点,不在传统市场纠缠,而是发现新市场,建立新的竞争优势。1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采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源泉。(5)通过变革建立新的组织形式,重新建立行业领袖地位。后人在在熊彼特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对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从创新的来源、类型以及创新与企业成长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研究。1)技术创新最先提出创新概念的熊皮特最初没有提出技术创新的意思,到20世纪50年代,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是,人们开始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大意义,很多学者也开始研究技术创新,索罗(R.Solow)、弗利曼(C.Freeman)、曼斯费尔德(E.Mansfield)、斯通曼(P.Stoneman)等都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是技术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我们一般讲的发明创造是狭义的技术创新,而广义的创新包含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经济系统的各要素发生了创新都属于广义的技术创新。“在经济学意义上,只有首次被引进商业贸易活动的那些新产品、新工艺、新制度或新设计才称得上创新。”从研究流派上,技术创新分为新古典学派、熊彼特学派、国家创新系统学派和区域创新系统学派。20世纪90年代,技术创新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技术创新生态理论、技术创新社会资本理论等一些技术创新新理论相继出现。我国学者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研究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层面集中在技术层面,广义的技术创新没有涉及,大多数学者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产品和工艺的创新,非技术方面的内容不包含在技术创新里。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发明了新的生产工艺。在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国外实践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对技术创新做出了高度概括性的也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并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这一定义可以很好的作为我们对于技术创新的界定,本文也遵循这一定义,认为技术创新聚焦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1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制度创新所谓制度,旧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种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可以概括的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状态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凡勃伦,1899),制度是“大多数人认可的和遵守的思想习惯”。康芒斯在《制度经济学》中把制度解释为“控制个体行动的集体行动”。制度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无组织的习俗到那些有组织的所谓的“运营机构”都是制度。制度不仅仅包括规则,而且还包括着“运行中的机构”。因此,康芒斯认为制度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的一系列准则或规则。)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的系列约束”。他把游戏规则分为两种,即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和法令)和非正式规则(禁忌、习惯、传统等)。首先,制度规范人类行为,是认为制定出来监督和约束人类自身行为的,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其次,制度还是收入分配的调节器,他通过一定的规则调节资本之间,企业经济体,以及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另外,制度还是一个激励机制,是个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制定出来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范文件。新制度经济学者提出了多种解释制度变迁的模型,主要包括,诺斯的制度变迁模型、拉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模型、林毅夫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产权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与公共政策有关的制度变迁模型等。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1973)、《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4)等书中提出了制度创新理论,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对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诺斯认为,制度创新是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安排的一种变革。制度创新的原因是由于在现存的制度下出现了潜在的获利机会,这些潜在利益是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规模经济的变化、外部成本与收益的变化、交易费用的降低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但是由于存在对规模经济的要求、厌恶风险、外部性内在化的困难、市场失败与不完善以及政治压力等因素,导致这些潜在利益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只有通1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过人为的、主动的变革现存制度中的阻碍因素,才可能获得预期的收益,制度创新就会出现。如果不对制度环境做出某些适当的改变,就没有可能对收入进行重新分配,则现存的制度结构就处于制度均衡状态,但此时的制度均衡只能是暂时的,随着外部因素的改变,即当出现新的潜在收益时,就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制度均衡,导致新制度的产生,于是制度就处于“制度均衡——制度非均衡——制度均衡…”的不断变迁过程中。具体到企业而言,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创新、公司治理创新、组织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徐英吉,2008)。所谓企业产权创新就是对企业产权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革,达到企业产权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的目的。公司治理创新是对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制度安排、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制度安排等)进行创新,以激励经营者和员工能力的充分发挥,达到股东利益最大化等目标。组织创新是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或是组织成员责、权、利关系的重构(傅家骥等,1992)。企业文化创新着重于重塑企业文化对员工非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约束规范功能的角度。其中,在制度创新中,组织创新的相关研究较多。3)价值创新价值创新(ValueInnovation),又称为战略性创新(StrategicInnovation),是指将创新方法运用于企业战略变革的过程(Krinsky和Jenkins,1997;Markides,1997,1998,1999;Yates和Skarzynski,1999)。其他同义的概念包括战略创新(StrategyInnovation)(Hamel,1999),相关的概念包括非线性创新(NonlinearInnovation)(Hamel,1998a),不连续创新(DiscontinuousInnovation),竞争性创新(CompetitiveInnovation)(Hamel和Prahalad,1989)等。价值创新是“以创造全新顾客价值、干扰竞争对手以及为全体股东创造财富为目的而重建现有产业模式的能力”(Hamel,1998)。同样的,Kim和Mauborgne(1999)将价值创新定义为“通过在现有的市场环境内创造全新和卓越的买方价值,以及大幅度提升买方价值来创造新市场从而规避竞争。”Johne(1992)认为价值创新是“通过改变竞争的性质、打破现行规则以及发明针对个人爱好的新产品来重建市场”。虽然各个学者对价值创新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但均有着基本的共同点,包括对传统的研1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究思维和默认规则的颠覆性质疑(Hamel,1996,1998;Kim和Mauborgne,1999),以动态成长的观点并运用创新过程来制定战略(Krinsky和Jenkins,1997;Hamel,1996,1998),对市场空间以及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Hamel,1996;Kim和Mauborgne,1999),创造显著的客户价值以及实现企业的高速成长(Krinsky和Jenkins,1997)。价值创新是对现有行业模式概念的根本性改变。需要管理者去审视现在行业中的一些潜在的默认规则,以及在此行业传统中如何运营的一些基本假设(Hamel,1998a)。价值创新者不能有固定的先入之见,而应当对传统的竞争思维和默认规则提出质疑(Kim和Mauborgne,1999)。价值创新还需要对现有市场进行重塑。一旦价值创新者发现了现有行业中的一些默认规则以及前提假设,就需要通过改变竞争的性质来有目的的打破这些规则,并重建市场边界(Johne,992)。价值创新者并不局限于在现有的市场中或者已有的行业战略定位中进行竞争,而是放眼替代性市场或者替代性的战略类型(Kim和Mauborgne,1999)。当其他人遵循传统的竞争逻辑在现有的市场中争夺市场份额时,价值创新者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Hamel,1996;Kim和Mauborgne,1999)。当其他人遵循传统的逻辑力争在竞争中领先时,战略创新者通过创造卓越的顾客价值而使竞争变得无关(Hamel,1998,1999)。这样,价值创新者并不被动的适应与跟随现有的市场趋势,而是去主动的开辟新市场空间并引导市场趋势(Hamel.1998b;Kim和Mauborgne,1999)。价值创新还是对顾客价值的显著提升。价值创新不是对顾客价值的少量或者渐进式提升,而是实现顾客价值的巨大突破(Hamel,1998;Kim和Mauborgne,1997,1999)。当传统的竞争还是以维持现有顾客、提升现有顾客满意度为中心,因害怕失去或者得罪现有顾客而不愿意改变现状时,战略创新者却在紧密关注非现有顾客,因为这会有力的启发他们看到一些前所未有的趋势和变化(Kim和Mauborgne,1999)。价值创新者对行业、商业模式以及竞争的对手的重新定义和认识,他们能够发现比传统企业更多的战略选择(Hamel,2000),开拓了他们的创新视野,让他们在其余企业只能看见外部条件所带来的限制的领域发现机会(Kim和Mauborgne,1999;Hamel,1998)。因此,综上所述,可以将价值创新总体为,价值创新是通过对现有行业模式概念的根本性改变,以及重建现有的市场边界(通过打破现有规则以及改变竞争的性质)来创造显著的客户价值并实现企业的高速成长的战略过程。1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1.3企业家精神、创新的联系与区别企业家在经营企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以及心理状态,被统称为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是整过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推动力,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企业家,就必须具备一般人所没有的特质和功能,按照现在市场经济的观点,企业家最基本的特质和功能就是创新。企业家作为创新的主体,作为创新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他们具有一般人不具有的特质,比如洞察力、创造力、风险承担精神等等,创新与企业成长相关,而创新的实施者是企业家,因此,企业家是推动企业成长的本源,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长,就必须有一个特质鲜明的企业家领导企业发展前进。既然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长的动力,是宏观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那么那些精神是企业家精神呢,学者们认为,企业家精神首要的是创新精神,除了创新精神外,合作精神,协调精神,冒险精神,开拓精神等都是企业家精神,因为具备了这些精神,所以企业家勇于创新,善于变革。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及“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因此,所谓“创新”就是通过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引进,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创新的基石,它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运作机制。企业家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破坏,打破一种既有均衡,建立一种新的均衡,这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其实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因此,企业家创新精神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发动机。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条件。2.2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2.2.1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的关系1)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动力的重要部分明茨伯格认为,企业家需要经常担任各种类型的角色。在企业的创新活动当中,企业家作为“创新主体”占据着特别突出的地位。目前,从事创新活动正在成为许多企业家的“基本风格”或“基本职能”,而曾经只对企业家进行自我驱动和自我激励的企1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业家精神,现在正逐渐成为驱动一个企业不断进行创新的重要精神动力。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麦克尔·J·马丁(MichaelJ.Martin)在《技术创新管理与企业家精神》以及霍华德·H·史蒂文森(HowardH.Stephenson)、大卫·E·甘波特(DavidE.Grote)在《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中,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源,企业家精神对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创新中的巨大推动力。熊彼特提出,除利益诉求外,推动和促使企业家从事创新还有几类“动机”,即“存在着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办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的能力和智谋的欢乐”,也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追求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为了体现自己特殊的权力和地位、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事业成功的欲望,使得各种创新能够不断出现和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是创新,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创新活动具有“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的的观点,彰显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逐利假设与企业家精神并不总是契合的。在逐利条件下,看似不确定性高毫无预期收益可言的项目,常常就是在企业家精神的推动下实现的。而在逐利条件下看似利润丰厚的模仿从众行为,确实企业家精神所最无法容忍的。企业家精神克服了利润最大化假设的短视,能够从长远角度来衡量成本与收益。企业家精神是支撑创新的非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微观动力。熊彼特发现许多企业没有系统的书面战略,都是靠企业家的个人直觉、经验等个人素质来多判断,并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是一个企业家对企业愿景的洞察,其核心是远见。。熊彼特认为,企业之所以发展只要因素不是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进行的企业行为,而是企业应对即将变化的环境的战略意图。这种战略意图,就是企业为应付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做出的努力,它是企业培养的一种能够在消瞬即逝的环境中把握机会的能力。在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正是企业家带领企业实现创新,实现创造性破坏。企业家的功能不是融资,也不是研发,他最核心的功能是提供经营思想这种经营思想经与企业资源相结合,使企业产生巨大利润。企业家在企业内部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观念的革新者,也是创新1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投资者、应用者和组织者,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的主体,他们对创新的倾向和愿望都会对企业整体的创新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对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会很敏感并能准确捕捉企业家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创新源。企业家通过权力、感召力和创新精神,培育和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通过自己卓越的管理才能,创造性地运用企业资源开拓产品市场和应用范围,组织和管理企业的创新活动。从企业内部看,具有企业家导向的非常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善于从自身资源中发现成长的机会,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对自身资源的挖掘利用上,所以善于发现这些未用资源的机会。同时,企业家导向的企业对外部环境的观察比较细致,比较敏感,他们时刻保持变革的思想,动态的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身的调整,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是自己在行业中领先,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这样能够帮助企业改善经营业绩(LumpkinandDess,1996)。企业家精神包含企业进入新市场的程序、实务与决策活动,企业家导向的先动性和创新性有助于获得更多关于潜在顾客需求和新兴市场的信息,这些信息搜索和收集活动是进行创新的前提条件(LumpkinandDess,1996)。2)企业家精神、要素禀赋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企业家精神创新动力制度创新创新精神技术创新风险承担精神探索和识别资源整合价值创新创新机会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要素禀赋图2.1企业家精神、要素禀赋与创新的关系JaworskiandKohli(1993)指出:“市场导向就是以顾客为中心,以为顾客创造价值,提供有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激烈竞争中采取与对手不一样的策略,帮助顾客增加利益”。从这个层面上说,市场导向就是创新。但是行为学家认为:“企1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业如果现有市场的消费者投入太多精力,就会妨碍企业对未知领域市场的关注,而传统市场关注多度,会造成替代品的竞争剧烈,引导企业将现有的资源倾注住在现有市场的配置上,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很多未知领域的新市场更值得关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就应该对外部竞争环境进行动听的关注,时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资源配置,组织结构做出适当的调整,避免企业在资源配置和组织变革上的短视行为,也只有,技术创新才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技术创新才对企业成长具有真正的价值,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要善于识别环境变化”2.2.2创新动力系统古希腊的系统一词,是指:“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钱学森,1982)。因此,系统可以认为是一个关于创新动力之间的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综上,创新动力系统分内外部两大类。企业内外部创新系统就是存在于企业内部或外部并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诸多因素所形成的系统集合。其中,企业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中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创新动力要素,如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技术发展、政府政策支持等;内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中则包括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各种主要的创新动力要素,如利益诉求、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激励机制、企业创新能力等。这些外部和内部创新动力要素共同组成了企业的创新动力系统,对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1)企业外部创新动力系统(1)市场需求创新活动的起点和驱动源都是市场需求。其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是很高的。需求拉动的创新意义非凡,作用巨大(熊彼特,1912,1997)。施穆克勒认为,需求拉动在企业创新活动的整个动力体系中是最重要的拉动力市场需求是企业利润的本源。没有市场需求,创新者就不能通过创新获得利润,创新者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创新也就不可持续,所以说,市场需求是创新的激励,是创新持续进行的保障,1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是源动力。市场需求对创新的重大意义在现实的经济活动被证明,学者研究表明,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前,都会进行市场调研,提取市场客户意见和建议,然后再进行创新思路整理,规划创新战略,研究还表明,全新的始发的创新思路百分百都来自市场的信息反馈。实际上,市场需求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创新的终极目标。新需求的产生、需求的增加以及潜在需求的挖掘等都是企业创新的源泉。经济学告诉我们,个体的效用函数表示消费者在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与其所消费的商品组合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用以衡量消费者从消费既定的商品组合中所获得满足的程度。用表达式可以表述为:U=U(x,y,z,…)(式中x,y,z分别代表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各种商品的数量,U为效用)。效用函数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会形成均衡状态,而当个体收入增加或者产品价格发生改变时,原始的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而进入新的均衡状态。而创新就是不断的适应个体效用函数“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的动态过程。(2)市场竞争竞争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关系,是避免不掉的,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是越来越剧烈,激烈的竞争成为企业生存的常态化环境,既然竞争不可避免,而企业又要生存,那就只能面对,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从短期看,节约成本,降低价格,改善管理,加强风控等都是比较可行的手段,从长期看,只有进行持续的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更多的学者关注于市场竞争对创新绩效的影响。Arrow(1962)认为:创新得到的激励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收获不一样,在竞争性产业中获取的激励要远比垄断产业的大,这是因为垄断行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其创新的机会成本要远比竞争性产业要高。(3)技术进步新技术既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同时又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力。科技史说明,每次1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伴随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总是会同时掀起企业的技术创新高潮。新科技成果经过产业化,转化成产品后能给企业带来垄断利润,从而成为促进企业创新的源动力。并且激发企业不断的进行循序渐进的科技创新,使创新所带来的利润连续化。这种连续的技术发展所形成的技术体系和技术创新轨道,形成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发展周期,而这种周期创新机会的存在,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所在。从从产业层面讲,国与国之间的技术水平是存在较大差异的,由于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技术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每个国家间技术发展的路劲也是不同的。Abemathy&Utterback(1975,1978)对技术始发国的案例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类型这一具有重大意思的划分。陈劲在1994年提出了“技术吸收一技术改进一自主创新”模型,在该模型中他详细分析了技术后起国在追赶和创新的过程中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相互关系。吴晓波(1995,2006)通过研究得出,技术后起国如果在模仿创新后,不能动态的跟进,或者没有进行渐进性的创新,或者渐进性创新不足,就到导致技术后起国跟不上产业技术的发展,如果这种过程被循环起来,就会导致企业技术陷入技术引进的能力型陷阱”。(4)政府政策支持创新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创新不仅能推动本企业的发展,还能通过创新的“溢出效应”,对其他企业甚至其他产业都具有较强的促进推动作用。这对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尤其如此。所以,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的创新活动,不能单纯的靠市场和科技等要素来保障,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基于此,世界各国都对创新采取了扶持政策。政府政策支持的原因就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通过干预支持使创新形成“类公共产品”特性。因为,市场在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当中经常是无效的。由于创新能带来高额的利润,所以在一个企业成功创新开发了一款新产品后,在利润驱动下,其他企业会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新产品信息,进而进行防治生产,分享利润。加上创新具有投资高、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所以企业在进行创新时会采取各种手段规避这些风险。这就需要政府出面,激励企业创新。2)企业内部创新动力系统2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企业内部创新动力系统在于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利益、创新能力和所拥有的组织管理权力(李垣等,1993)。为方便讨论,此处不再涉及企业家精神这一要素。(1)利益驱动利益期望的趋势是致使社会角色采取社会行为的直接因素。因此,企业对利润和市场竞争优势的追逐是其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存在的价值是在于通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利润和企业发展。在供给约束条件下,企业实现利润最大的手段主要是靠扩规模、提销量、将成本等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需求约束条件下,通过扩产、促销等手段实现利润最大化是行不通的,由于竞争充分,量的扩张和价格垄断会遭到市场抵制,而降低产品标准更是会遭到淘汰,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提升品牌知名度这些手段来实施,而要采取这些手段就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创新可以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从而降低成本。企业从技术创新中获取的利益是企业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这种利益的追求过程就是企业自身目标价值实现的过程。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技术创新利润的大小同时具有诱导和激励企业进行创新的双重作用。技术创新前,对创新利益的预期是诱导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主要力量,而创新成功之后,新产品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又是激励企业继续创新的重要因素。(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Culture或Organizational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对之与企业的作用是团结内部员工,起到沟通协调和凝聚的功能,同时,企业文化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共同语言,当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崇尚创新,激励创新的性质是,就被称之为创新的企业文化,他能号召企业员工建立统一的创新理念,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帮助建立创新的企业价值观,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无形的保障,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还有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导向功能。顾名思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导向功能就是文化对员工有引领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员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规范方面起到引领作用,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员工自觉地建立起创新的思想,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规范他们的日常企业行为,是他们的行为是朝中创新的方向前进的。约束功能。企业员工在进行企业创新过程会产生与创新不一致的思想,甚至在行为上与企业创新战略有差异,企业的文化尤其是企业的创新文化就是防止这种差异的产生,通过文化的无形约束力,保证企业员工在从事企业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思想,行为始终保持与大方向一致,形成一个整体的创新的群体意识,创新的风气压到保守的风气。使个体员工在这种风气下保持创新的动力和压力,进行自我控制,激发自我创新的动力和压力,自觉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保证企业创新活动的连续性。凝聚功能。凝聚功能是指企业创新文化形成并被员工自觉接受后,就会起到一种团结、凝聚的功能。激励功能。激励功能是指使员工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从事技术创新的主体员工,其创新成功与否与其在从事创新活动过程中发挥的积极性和潜能是分不开的。综上所述,优秀的创新文化会激发企业员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热情,并体现在创新过程的每一阶段。(3)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者制定的,用来奖励或惩罚组织成员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行为准则。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创新,首先取决于企业内部能否构造一套有效诱发员工持续创新的激励机制,即能否靠一整套制度性办法,激发企业员工推动和参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他设计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的能力,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而这这些系统因素中,最核心的是人力资源。即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和具有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能力的各种人才。激励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他能够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分物质和精神激励等方面。企业通过制定有效的创新激励政策,对有重大创新贡献的员工给以丰厚的物质奖励和多样的精神鼓励,会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其他员工树立创新榜样。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制度保障。2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创新动力模型的演变对创新的动力过程和其属性的相互关系的概括被称为创新动力模型。企业创新动力是一个系统的组合,包含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因素存在组合、配置和结构上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因素组合构成不同的创新动力模型。早期研究中,将技术创新看做一些列功能性活动的线性组合,其创新过程包括研究、发明、开发试验和新技术的扩散等过程,即从理论知识到科学知识最后到产品应用的过程。其典型的模型包括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种模型。而这两个模型比较一致的缺陷是把R&D当做整个过程的主要指标。到20世纪80年代交互创新模型和一体化模型的出现,弥补了前两种模型的缺陷。交互作用模型强调技术和市场的结合,认为技术创新过程是技术和市场相互作用的过程,两者在创新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但都是缺一不可的。而一体化模型认为创新过程是创新理念、R&D、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同时起作用的过程,各部门紧密联系,通力合作。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系统集成网络(snV)模型是一体化创新模型的提升。该模型强调战略联系,借助专家系统和仿真模型。(1)技术推动模型。技术推动模型的过程是通过理论推动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能创造市场需求,从而最终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从科学知识到技术,最后到市场的创新链条中,技术创新活动主要驱动力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经济因素影响很小。早期创新理论(包括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熊彼特创新模型I、熊彼特创新模型II)大都主张技术推动模式。(2)需求拉动模型。该模型最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施莫克勒((JSchmookler)提出,又称“市场拉动模型”。该模型认为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技术创新是追逐市场需求的结果。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把握,了解到市场对产品和技术的详细需求,然后企业根据这些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1969年学者麦尔斯(Myers)和马奎斯(Marquis)做了一个实证工作,证明了在创新中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力。(3)“技术推动一市场拉动”综合作用模型。该模型出发点也是市场需求,支撑点是技术应用,该模型的创新成果多为发明新产品,开发一个全新的市场。2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技术发展机会确认技术手段双重作用力合成制造销售=成功创新潜在市场机会确认市场需求图2.2“技术推动一市场拉动”综合作用模型(4)N-R关系模型。日本学者斋藤优最先提出N-R关系模型。该模型的主要观点认为技术创新的动力是社会需求和社会资源之间的矛盾或者说不一致,即资源“瓶颈”。资源“瓶颈”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但是该模型认为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前提是潜在的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既是对资源“瓶颈”的解决途径,也是满足潜在市场需求途径。该模型从企业角度转换到社会角度来思考创新动力,并将资源禀赋考虑进来。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政策战略过程需要创新资源时机创新主体R图2.3N-R关系模型(5)六因素模型。中国学者魏江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源自六种因素。而这六种因素又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其中利益驱动、市场或社会需求拉动、企业职工推动、企业形象、技术发展推动为创新的内部动力,而2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市场竞争压力和政府推动为创新的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促使企业主动创新,是创新的主要源动力,外部动力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行为。市场竞争压力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力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企业职工推动力利益驱动政府推动力图2.4六种因素作用模型(6)诱导创新模型。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只有潜在的创新才能最先获得利润,如果潜在的创新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就会对经济系统产生冲击,这种破坏性冲击在经历阶段性陈痛之后,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会得到显现,企业利润和工人工资都会相应上涨。但同时随着创新成果的转化,会带来相应生产要素的短缺,而这种短缺会诱导企业继续进行创新来改善和弥补资源短缺带来的不足,希克斯认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化,本身便是对某种特定发明即创新的激发,这一发明的方向在于更经济地利用那些价格变得相对昂贵(即相对稀缺)的要素。内生的第一代创新要素稀缺引致第二代创新较高的稳定状态图2.5希克斯技术创新模型2.2.3要素禀赋与创新1)要素禀赋的概念要素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要素就是通过一定的组合,通过一定的生产工艺能够创造价值的元素,经济学的要素概念经历了几个发展过程,要素的种类也有最初的一两个到现在的多种多样,最初早在17世纪,英国学家配第就提出土地和劳动能够创造财富,认为土地和劳动是两大要素,随着对要素研究的深入,尤其随2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着现在经济的发展,要素概念已经发展到现在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等都是要素的概念范畴。宏观周期理论认为,通过对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得出,经济的发展受要素制约,不同发展阶段,各个要素的按不同禀赋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前提是要素的协同增长,增长落后、停滞甚至负增长的要素会制约经济增长。周期性的要素禀赋约束导致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这种资源禀赋约束造成的经济波动正是创新的驱动力,创新的目的正是客服、突破这种约束,使经济得以持续增长。农业经济社会,土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受土地的制约。要突破土地瓶颈,一是靠发动战争扩大疆土或者开发荒山、围海造田等手段增加土地供给;二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率。相对于农业经济来说,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要比农业经济复杂的多,工业经济主要是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利用的过程,他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形态,这种产业形态里资本约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要素。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和欧美的第二次产业革命都通过投入大量资本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更多的积累资本。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就下降,这时候技术和人力资本就替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还有信息知识的约束。在经过一段迅速的资本积累阶段以后,在公开可得到的便宜技术已经大体上吸收完毕后,由于技术上还比较落后,也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对技术的控制日益严密(比如知识产权保护),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的继续发展就日益受到技术的制约。由于这时主要是从国外获得技术,因此这时的约束就是信息与知识,从国外获得技术后进行模仿、消化、吸收、改造、提高。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韩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要素禀赋,也称为资源禀赋,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份额,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丰裕程度(Porter)。该定义是一个相比较的定义,是一个相对数量的概念。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要素禀赋对产业竞争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素禀赋理论最先是由是由Heckscher和Ohlin两位瑞典经济学家提出的,后经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其主要内容包括Heckscher-Ohlin理论(简称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以及要素积累对国际贸易影响等。2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要素合作型FDI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正是由于各国的要素禀赋水平不同,才驱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格局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决定的。如果各国都发挥自己的要素资源优势,生产并出口由这些要素禀赋丰裕,价格相对便宜的产品,同时进口要素禀赋相对匮乏的产品,这是贸易国之间的福利最大化。资本、土地和劳动是该理论中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理论主张一个国家要是一种要素丰富,就该多生产该生产要素产品,并用来出口增加自己的福利总体水平,相反进口自己要素比较少的产品。俄林认为,国家间要素不均导致要素价格不等,解决途径就是通过贸易,一是通过直接的要素贸易,二是通过产品贸易,最终都能是要素价格均等。2)创新是突破要素禀赋的根本途径经济增长周期不断地面临一种或者几种禀赋的约束。突破增长的瓶颈,就要突破禀赋约束的瓶颈。突破禀赋约束有两大途径。一是禀赋的外生增长。禀赋在不同禀赋的地区间流动,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禀赋的跨地域流动包括正常的市场交易方式,以及军事掠夺和赠送等渠道。劳动力、技术的跨国转移,导致技术进步后,通常也会带来地区间的技术传播与模仿,甚至产生更新更好的技术,这就是外生条件下创新。通过引进外国的禀赋补充本国的短缺禀赋,这种途径不稳定,不具有可持续性,最终将取决于世界范围内某种资源的总量水平;除非要素的外生增长“内生化”引致要素的内生增长,才能够避免外生途径的不可持续性。二是禀赋的内生增长。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包括自然资源)都可以被再生产出来,但是再生产的成本和速度取决于该生产要素恢复到原来生产能力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再生产的相关技术。土地可以通过开荒、围海造田等增加种植面积,但是开发的成本非常高,而且再生产的能力也是极其有限,而像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更是不可再生的要素,与生产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是必然,正是由于土地、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导致土地资源生产要素再生产的成本最高。资本的再生产取决于资本的利润率与循环周期,利润率越高,周转越快,资本再生产(积累)就越快。劳2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动的再生产是生产过程中完成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的得到锻炼,劳动者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的再生产过程,劳动者通过人口的自然增长,加上后天的教育,干中学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实现技术进步,因此劳动既是最稀缺的生产禀赋,同时又是最丰裕的生产禀赋。而信息知识的再生产依赖于技术和知识的创新。因此,,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知识是突破要素内生增长瓶颈的关键。从宏观上看,只有通过生产要素的内生增长才能达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而在要素内生增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动力、激情、梦想和创造力,就是微观层面的“企业家精神”。生产要素禀赋内生增长的路径选择,区别于传统经济学模型报酬递减和成本递增的假定,在此过程中,企业家精神是突破要素禀赋约束的动力,是推动“创新”的源泉虽然要素的内生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但是由于企业的生产目的是逐利性的,它必将带来新的要素约束,从而导致新的经济周期波动。出现新的要素禀赋约束要素禀赋约束外生增长要素的外生增长要素的内生增长内生化企业家精神:突破要素禀赋约束资本-人力资本-信息知识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创新逐利目标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经济增长图2.6要素禀赋、创新与经济增长3)创新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在创新过程中,由于要素禀赋的存在,企业会遭遇许多方面的要素约束,制约着企业的成长和创新活动的开展。2000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中国企业家创新行为进行了专题调查,其中关于企业家技术创新行为障碍因素的调查情况如下表:2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2.1企业家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认识跨国非国股份有限上市大型中型东部中西高新总体(%)企业有企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企业企业部企技术业公司公司业企业创新人才缺乏59.759.459.260.759.163.858.060.758.061.159.4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41.939.240.143.524.735.542.537.044.643.840.7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38.234.937.534.337.738.536.335.138.739.236.8难以获得合适的技术23.427.422.026.420.121.926.525.025.817.925.4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26.123.325.323.936.427.323.825.024.425.524.7创新动力不足27.318.523.421.426.027.321.722.823.620.023.2难以选择创新目标19.620.714.422.616.917.021.219.420.815.820.1缺乏健全的创新组织体系19.920.124.019.727.322.719.120.120.020.620.1知识产权保障不力12.919.820.516.322.716.715.919.112.826.516.1其他0.70.91.20.50.60.50.80.80.70.8资料来源: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创新:现状、问题与对策——200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管理世界》,2001年第4期调查分析显示,认为人才短缺导致创新不力的站59.4%,剩下的认为是融资不畅和激励不当造成创新不力。由此得出,人才、资金和激励制度是制约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1)制度要素高建、傅家骥(1996)在分析创新障碍因素中认为,有相当多的企业已经感到企业体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而纵观创新成功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合理的体制对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点将在下文关于制度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中做详细说明。(2)人力资源要素传统的工业社会相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和应用,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飞跃。知识经济是一种学习型经济,要求人们具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变得日益重要。在构成知识经济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知识,而人是知识的唯一载2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体,因此,人力资源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舒尔茨认为,技术进步主要依靠研究开发,在企业创新中有两种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从事这类研究的必须是专业的人才,当从事这类研究的专家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更先进的生产工艺是,就会为企业带来报酬递增,因此,企业不断的储备从事这类研究的专门人才对企业发展显得异常重要。布莱尔(1999)认为,公司的资源应该用来实现所有那些事实上投资于创新原域并承担风险的人的目标,并应该服务于他们的需要。Zuckerman通过研究发现,那些致力于创新的专门人才和科学家具有合作精神,他们很乐意和创新团队的其他人员合作,为此,创造一个崇尚创新的企业环境,能够吸引并留住创新人才,这对于企业创新工作显得很重要。在创新中,物质资本已经不是企业的关键资源,实际掌握原域控制权的并不是资本所有者,而是关键人力资本,创新更多的来自于关键人力资本对创新关键资源的掌握。这里的关键资源可以是创新出独特的技术优势,或者是创新市场关系,也可以是一种管理能力。这些关键人力资源对关键资源的掌握就获得发展的实际控制权,为了能够保证长远发展,就必须留住这些关键资源的所有者,即人力资本。而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禀赋就决定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可选择范围,对创新活动形成制约。为了打破这种制约,创新主体不得不依靠于其他创新手段,或者是诉求于人力资本市场。在现代开放经济下,人力资本包括内生的人力资本与外生的人力资本。然而,一旦人力资源流动质量不高,流动层次和流动率低,就会大大降低企业家从人才市场获取所需人才的可能性。这种制度性障碍是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外在障碍,也是企业家自身难以消除的障碍。(3)融资要素资金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杠杆。资金的供给是决定企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融资与技术和管理具有相等重要的地位,为此,融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一个必然的环节,如何有效的获得资金对企业经营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资金不足,融资不畅,就会阻碍企业家创新行为的进行。融资渠道不畅制约着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而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也更加使得企业资金配3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置于现有的成熟产品上。资金充裕对企业家创新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融资的方式也对企业创新有一定影响,从融资渠道上来说,企业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自己的资本积累,属于企业自己的资金,而外部融资是主要是通过对外借债而得到资金,内部融资不需要偿还,但是外部融资企业具有偿还债务的责任,这就需要企业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从企业创新过程来看,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外部融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为企业承担着偿还债务的压力,企业在借债是就要考虑自己的成本与收益,以免由于在债务风险导致企业经营发生困难,甚至导致企业因此而倒闭和重整。种风险束缚使市场中的独立自由企业必须考虑财务风险,从而在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创新活动上有所控制。总而言之,融资对企业家创新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融资是企业家实施创新计划的关键环节。充裕的资金保障是企业获得创新的关键人才、技术和创新机会的保障,企业通过资金保障企业的创新环境,获得高水平的人才。(2)融资是把握创新机会的前提条件。企业家创新需要创新机会,企业家通过对创新机会的把握,使自己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并通过利用资源创新发挥最大的效益。但是能否把握创新机会,除了企业家要具备一些特质性要素外,资金因素对机会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因素。(3)融资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保障。创新经历从理念到研发到产品的过程,最终的实现产品的销售才是创新的真正成功,但是要想取得产品的成功生产、销售,资金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因素。没有资金的保障,创新的过程很有可能中断。3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3.1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3.1.1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创新构思、研究开发、技术管理与组织、工程设计与制造、用户参与及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这些单个过程有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循环交叉或者同时进行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1)创新是由技术推动的最先,技术创新被认为是通过科学发现或者企业或研究机构的研究开发导致的,源于R&D,技术创新是一种线性过程。企业将创新产品产业化,并通过市场推广推向市场,市场客户是新产品的被动接受者。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市场需要图3.1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2)技术创新是由需求拉动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学者们研究的深入,发现大量的技术创新并不是技术推动引起的,尤其是渐进性的创新。研究发现,在各个领域的创新中有60%-80%是因为受到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的激发而产生的。尤其在产品需求上升和成本上升的刺激下。需求刺激下,通过创新开发出更多的产品,满足差异化的需求,开发细分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原材料成本上升诱发的技术创新可以增强原材料利用率。需求拉动(或市场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强调市场是R&D构思的源泉。市场需求销售信息反馈研究与开发销售图3.2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3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虽然需求能诱发技术创新,但是需求的变化具有有限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这类创新大多是渐进性的创新,并且不可能引发大量的技术创新。渐进性创新成本低,风险小,且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能大大提高创新者的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理论界提出了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创新是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是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新需要社会和市场需求构思产生研究开发原型生产制造制造市场新技术(能力)当前技术与生产最高水平图3.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4)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认为创新的整个过程的诸多环节是同时进行的,认为创新构思、R&D、制造、市场推广等是同时进行的过程,而这些同时进行的部门又不是独立的,是相互沟通、密切合作的过程。创新构思R&D设计制造市场销售图3.4一体化的创新过程模型3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系统集成网络模型学者在一体化模式的基础上提升,进而发展成了系统集成网络模型。该模型注重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他认为企业的创新研究主要依靠专家系统,同时依托仿真模型进行试验研究。它认为创新过程不仅是一体化的职能交叉过程,而且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3.1.2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的理论模型1)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外部贡献理论企业成长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学家通过对战后经济增长的研究后得出:经济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方面能创造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又能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而这些变化能增加高薪岗位和企业利润。而增加工人工资和提升企业利润对社会储蓄有正面作用,也是投资及R&D得以进行的前提,所以这一过程是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技术创新-企业成长-宏观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循环过程,实现这一过程首先要通过国家的教育体系培养大量的从事创新开发研究的专门人才,同时国家要在财政上支持并激励创新,最后还需要企业保证创新的成果能够产业化,是市场的产品丰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宏观经济增长。新古典企业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企业规模不断优化调整的过程,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依靠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随着需求和成本变化调整企业规模。2)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内部贡献理论爱得思·潘罗斯(Edith.T.Penrose)最先提出企业成长理论,1959年,她在《企业成长理论》一书提出,内生力量是企业成长的主要力量,企业就是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管理框架,能否有限的利用这个系统中的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挖掘了未利用的资源,就是实现了创新,就会为企业的成长做出贡献,所以说企业成长的本源是充分挖掘利用企业未利用的资源。3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企业未利用的资源既有企业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当企业成长后,就会扩大规模,就会补充进新的资源,也就是未利用的资源,如果企业在不断的发展成长,那么企业的未利用资源也就源源不断的补充道企业内部中来,也就是说,企业的未利用资源其实是用之不竭的,只要企业在不断的创新成长,就会保证企业有充足的资源补充进来。不论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还是国家的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而言作用都是巨大的。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成正相关关系,两者是指数级的关系。创新对企业成长短期和长期都有重大影响。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企业成长的积极因素,这种积极因素不管来自于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都是企业成长的主要力量。企业的成长是与企业对其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成正比的,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增强了学习能力,增加了增加知识与人力资本,陪养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保持优势地位,增长更快。3.1.3技术驱动型战略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在《消除战略盲点:技术驱动型企业战略推动创新和成长》的报告中指出: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对10家在各自行业中有出色创新表现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创新企业有一些共同之处,并总结出以下六大战略原则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个更加有利于创新,并推动技术驱动型企业战略的业务环境:(1)将技术作为战略制定的核心因素之一。技术与市场、竞争对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实现企业创新战略的手段;(2)由于经济全球化加快,经济一体化导致经济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传统3-5年制定战略的方法行不通了,企业要动态的检查战略和技术的外部环境,及时调整。;(3)单独管理新兴业务机会企业必须采取与核心业务不同的方式来管理新兴的业务机会,独立的组织流程、结构和策略均有利于将市场洞察和技术诀窍巧妙结合并产生创新成果;(4)以创新为常态思维,打破固有思维,而技术是打破这一传统固有思维的有利武器,企业要学会更好的预测市场打破模式制定新计划;(5)管理当前及未来的环境。因为技术变化的频率在3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加快,企业应该设法管理多种能力的组合-包括可持续技术(用以在现有业务环境下与创新周期保持同步)与新兴技术(可能建立新市场或破坏现有市场的技术);(6)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战略计划原型设计构建发布与运作开始结束技术驱动型企业战略的制定方法战略计划原型设计构建发布与运作开始结束图3.5技术驱动型企业战略通过并行模式取代传统的战略制定中的顺序以上原则终结了传统的战略制定方法。技术是一个在是实施战略开始就需要进入进去的催化剂,不是一个摆设,他与市场信息有机结合从而生成真正的创新思想。IBM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技术驱动型企业战略”。由于技术能力在开始时就得到关注,因此计划和原型可以提早进行。企业在确定某条具体路线之前,可结合“战略原型”测试各种潜在的战略。使用这种反复的基于学习的方法,原型阶段的意义更加突显,通过它可以探询一系列的战略可能性,而不只为验证选定战略的可行性。战略计划在时间上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需要根据市场洞察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评估和修订。在核心理念上,技术驱动型企业战略的制定方法与传统的战略制定过程完全不同。3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传统战略流程技术驱动型企业战略流程方法:方法:分析已知情况以发现为依据避免不确定因素承认内在的不确定性,在流程中集成程序化不确定性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方法关注市场、客户、渠道和产品反复的面向过去的环境关注市场、客户、渠道、产品和技术每一阶段目标:面向未来的环境完成所有活动和分析,然后进入下一每一阶段目标:阶段提供学习的机会进入下一阶段前需克服障碍或重新对解决不确定因素,为下一级决策提供评估条件,否则保持在当前阶段比支持特点:特点:连续的动态的确定可能形成的决策协同、多学科条块分隔和等级化确定必须制定的决策图3.6技术驱动型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与传统的计划战略不同的是,技术驱动型战略不把精力放在已知的竞争上,他注重对未知领域的分析,重视对新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开发,致力于开发细分市场和新兴市场,并行模式和侧重市场洞察与技术诀窍的结合是技术驱动型创新战略的两大特征,具体表现如下:(1)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延迟产品销售时间;(2)建议业务预警模式,提供战胜对手的战略思路;(3)避免官本位,建立创新文化;(4)适应企业发展速度和管理难度增加的变化,区别于传统战略的一成不变,适应性差的特点。技术因素是创新战略制定是要考虑的第一要素,技术无处不在,且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静态的考虑技术问题会导致企业发展落后,错失良机,技术创新战略就是避免了这种技术盲区,动态的坚持技术变化,企业时刻同对待客户、渠道、产品和市场一样考虑技术因素,包括技术的更新换代、可能性和对市场环境的影响技术驱动型企业战略是保证企业创新,增加市场竞争优势的保障。3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1.4技术创新的途径企业通过准确分析自身的内外部条件,然后对企业技术创新做出总体部署,以及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做出的谋划和对策。这种过程称之为企业创新战略制定过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决定着企业创新的具体行为。通常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分为以下三种: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1)自主创新企业完全靠自己研究开发的创新活动就叫自主创新,发现新技术,并通过技术产业化,将技术创新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推向市场的行为。在技术方面,内生性的技术突破所导致的自主创新具有较强的技术壁垒,这是因为对于创新新技术,跟随者要对新技术进行解密,消化、吸收,最后自己进行模仿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新技术的产业化也需要时间,这就导致新技术的始创者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而另一方面,技术排他性能使技术创新企业获得市场垄断地位,获取高额的利润,企业通过自己的研究开发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垄断产品市场,能够建立自己的行业领袖地位,影响产品及行业发展。同时,自主创新企业一般都是全新的领域,由于是全新的领域,具有很强的衍伸效应,会引致一大批新产品的诞生,这是自主创新的另一个方面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将会帮助自主创新企业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垄断甚至控制相关的市场,建立行业领袖地位。在生产制造环节,技术创新始发企业在市场方面先入为主,具有时间优势,在累计生产方面领先于后来者,在发展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建立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形成与产品生产相一致配套能力体系,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方面都具有优势,处于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在市场方面,技术创新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回报。丰厚的回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技术始发所带来的垄断利润,作为自主技术创新的企业,会自然形成行业垄断,从而带来超额的垄断利润;另一方面,自主创新企业会申请专利保护,市场跟随者如果想得到相关的技术或工艺专利,就得向自主创新企业购买,从而会为自主创新企业带来相应的收入。自主创新企业除了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外,由于其先入效应,其产品常常会被市场接受为行业标准,从而成为标准的制定3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者,加上其时间上的优势,会较早建立成熟的市场网络体系和原料采购体系,从而使得其产品在市场销售上比较畅通。此外,自主创新企业产品会在消费者中形成消费习惯,成为消费惯性,改变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不适应,形成有形和无形的转换成本,从而保护自主创新企业的市场地位。自主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有长必有短,其所具有的优点很鲜明,但是,其确定也是很明显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性是自主创新的两大主要缺点。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要想在新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其过程是很复杂的。首先,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具有企业必须具备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有时,光研究开发能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结合一定的基础研究能力。这需要企业在人力和物力方面有较大的投入,这对企业实力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其次,技术创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每一项新技术研究成功的概率都是很低的,据统计,在美国基础性研究的成功率为5%,技术开发的成功率为50%。同时,研究还具有周期不确定的特点。从数月到数年,有的甚至长达十几年,这就考验企业的实力和运筹能力。在生产方面,自主创新企业一般都是自己培养人才,通过招聘熟练工人的做法往往行不通,因为市场缺乏现成的熟练技术工人,所以,人工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自主创新企业还得帮助协作单位提高生产技术能力。从而增加了生产新产品的工艺和设备的风险,进而增加自主创新企业的生产和质量风险。在市场营销方面,在新产品上市之前,创新企业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宣传,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主要使消费提前了解并自觉接受新产品的概念,同时,由于,宣传具有非排他性,为此,自主创新企业在做宣传的时候其实给更随着搭了个便车。最后,新产品具有较强的时滞性。2)模仿创新企业通过对技术始发企业的创新思维和行为进行学习,消化和吸收,对其成功的地方进行吸收改进,对其失败的地方进行反思避免,通过改善生产过程的环节,提升产品质量,改良生产工艺,改进管理水平等方式,获取市场竞争地位,这种创新方法被称之为模仿创新。模仿创新也是创新,他与自主创新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3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下三个方面:第一,积极跟随性。模仿创新者是通过吸收、消化别人产品,总结经验,提高该产品的性能。模仿创新者他不做新技术的开拓者,不在技术上建立自己的标准,他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学习并提高他,回避自主创新的高风险和高投入性。模仿创新者的很多行为是由于其自身的实力和能力体系决定的,他在很多方面的限制只能作为市场跟随者的角色。第二,研究开发的针对性。模仿创新并不是盲目的开发,他从一开始就是有明确目的的,他是在吸收并改进自主创新者产品的技术上生产产品,他也要投资研究开发资金,进行专门方向的研究开发。相比自主创新,高度的针对性是模仿创新的R&D研究的特点,他避免技术的重复开发,注重研究不可取的关键技术,改善产品质量和工艺生产过程,相对于自主创新而言,模仿创新侧重于生产工艺的改进。第三,资源投入的中间聚集性。模仿创新者由于产品的概念和市场观念上都已经非常成熟,所以在产品开发前期宣传和产后后期销售上,都不需要投入很多的资金,这相比自主创新者在前期和后期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言,模仿创新者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产品研究环节,也就是整个环节的中间环节。模仿创新者的资源投入较为集中,而自主创新者的资源投入较为均衡。在产品和企业两个层次上,模仿创新也具有优劣势。低成本和低风险是模仿创新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这就就得了模仿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技术开发方面,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比,由于其开发产品领域已经成熟,并不是全新的未知领域,而从事的开发研究针对性强,投入少,风险低。为此,从技术开发上讲,模仿创新具有较大的优势。在生产方面,由于模仿创新企业是在市场反馈信息收集、分析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对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性能等方面做改进,最产品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做改进和改良,从而改善产品品质,提高产品质量,其次,模仿创新企业节省了研究开发费用,所以他能够在生产制造环节投入较大的资金,并且通过购置成熟设备和价格较低的原材料,来降低成本。因此,模仿创新产品的成本一般要比自主创新产品低,市场竞争力也相应较强。在市场方面,模仿创新者进入市场晚,市场前期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得以避4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免。通过自主创新者首先进入市场,然后又通过市场检验,反馈信息,改良在产品生产诸多环节暴露的问题,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从而达到一个成熟、稳定的市场、避免了模仿创新者走弯路的风险。3)合作创新由于企业完全自主创新的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加和技术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等特点,现在社会个体逐渐倾向于合作创新,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或者院校之间共同研究开发,形成共同的利益团体,他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约定的目标和时间期限内,共同投入、一起参与、共享研究成果,风险共担的一种合作研究开发方式。由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白热化,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环节越来越复杂,即使是实力非常雄厚的大企业在完全自主创新过程中也显得很困难,基于此,各个单位之间形成联合体,资源共享、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联系研究开发模式就成为当下的必然趋势。创新周期的长短,直接关系投入资金的大小,经济收益的规模等。合作创新正有缩短开发研究时间,降低开发费用,减少开发研究失误的诸多优点,合作创新实在整合联合体内各自的优势资源,吸取各自不足教训,优化创新环节,从而缩短创新开发时间,降低开发费用,能够在赢得市场,获取利润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合作创新能创新成本得到分摊,风险得到分散,分散的大小与合作的规模和项目有关。近些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产业格局变化很大,产业更替和新产业的形成速度空前加快,各个产业的技术构成越来越复杂,越来高,要进行技术创新,升级产品线,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为此,合作创新由于其能够整合各方资源,风险小,投入低,见效快等优点,成为各个企业进入新市场,建立竞争优势,打破行业壁垒,参与竞争的首选。3.2制度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3.2.1创新过程中的制度因素高建、傅家骥(1996)在分析创新障碍因素中认为,有相当多的企业已经感到4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企业体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而纵观创新成功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合理的体制对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制度对于企业创新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安排影响创新行为空间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即使创新的风险所在,也是创新活动的前提,由于不确定性,创新活动具有很高的风险,同时也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也才使创新显得有必要。否则,创新将丧失其存在意义。创新过程的渐进和发散是消除创新不确定性所带来风险的途径。在创新过程中,企业家往往其行为具有不确定性,这主要是企业家在进行创新过程中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不确定,对市场特征把握不确定,并且不能将这些市场特征确定性的融入当创新活动中来,比如企业家在市场发展趋势、产品市场定位、潜在市场机会的发现、创新效率的提高等方面,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家在进行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具有技术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市场需求特征在其技术创新上体现不出来,不能研究开发并制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及当产品生产出来后,通过测试并投入市场,但是与市场有偏差,造成技术创新与市场具体需求是不一致的,同时,战略不确定性性管理是企业技术战略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主要针对重大技术创新和重投资项目,在企业家创新行为过程中,战略不确定性具有决定的影响。分析创新的不确定性要从技术变化的环境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分析,不能仅局限于项目本身,否则就会导致战略的失误。技术是否引领市场,能否获得成功,实现产业化并获得利润,这些事导致技术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技术开发周期长短、潜在市场发生重大变化都会导致技术创新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既然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由于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是制约企业家创新的直接制约因素。要避免这些制约因素,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同时通过过程的规范来降低风险,为此,制度和规范是降低企业家创新行为过程中风险大小的途径。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程序和社会环境。显然,制度在制约了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创新内在风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通过规范行为而缩小了创新行为的选择空间。企业为规避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在制度上予以相应安排,规定企业运营及创新的相关流程,如可4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行性分析、董事会决议等。这些制度的存在,会消耗企业创新主体的大量资源和精力,降低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而且对可选择范围进行了规范,创新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受制度环境约束,影响其创新空间。创新空间是指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范畴。通俗的将,就是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从更深的意义上讲,创新空间是指创新主体可以行使的行动范围,决定空间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制度结构和技术存量,他是一个关于社会知识存量和制度的函数。创新对经济贡献的大小,主要受创新空间的影响,创新空间狭窄必然导致创新不力,对经济发展贡献就小,因此,创新空间的大小对社会创新具有决定性意义。此外创新还受创新激励的影响。导致创新空间狭小的原因主要是创新主体的自由选择权不足,企业外部的产权规则,契约安排,创新保护等都是影响创新空间大小的因素。对具体企业而言,企业家能不能自由组建各种形态的企业,并且通过自身的洞察分析判断,借助组建的企业,来自由的抓取市场获利的机会的权力,企业家的能力需要通过企业来间接定价,所以企业家能不能自由组建各种形态的企业是实现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经济社会,企业家没有这种自由的权力,那么企业家的创新空间将非常狭小,创新就不可能。(2)制度安排影响创新主体动力熊彼特是创新活动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将企业家的能力引导到生产性活动上来,这是现代经济活的的主要问题之一。鲍莫尔(W.J.Baumol)指出,不同的社会在企业家总量上会不同,数量不同的企业家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差别就更大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国家在制度安排上给各自的企业家群体提供了差别很大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企业家能力在创新和寻租活动甚至有组织的破坏活动之间的配置差距很大。寻租是非常性活动,寻租活动由于具有获取高额利润的特点,所以能使企业家把能力配置集中于寻租竞争上。寻租活动的激励与租金大小,机会多少有关。企业家能力倾向配置寻租活动,会导致资源浪费,导致社会效率低下,影响经济发展。4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经济活动的问题之一就是避免企业家能力往寻租方向配置,从而提高经济效率。随着社会分工转化化程度的上升,以及创新活动的全球化,创新已经不是社会个体行为,企业、国家甚至国际都在创新。因此,在这样创新大环境下,协同成为创新的重要行为,协同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不同的团体之间其目标是有差异的,因此,协同创新团体之间的共识就成为重要前提。因此,协作创新者之间的共识其实就是各自之间博弈达成的一些契约的综合,是一些列行为规范和制度体系的总和。协作者之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奖励和惩罚的结果是什么。这就为协作团体之间提供了总体行为框架。做了制度安排。(3)信息体制影响创新信息是现代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资源,这里的信息不仅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信息,还包括企业生态系统当中的各种信息,如产业政策、竞争态势、消费者偏好等等。而信息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信息的地域概念己越来越模糊,而且信息本身也不具有某一部门的特性,因此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播机制对创新主题能否及时、准确地掌握创新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至关重要。(4)文化体制影响创新创新是对现有的要素组合进行改革,重新组合,而要使创新主体有创新的激情,就需要文化和制度上的保障。倡导创新的文化能够激励和促使社会创新。因此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制度是创新的两种保障。文化为创新提供无形的信念和动力。而从本质上讲,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任何既有的东西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知识甚至真理等,随着社会的前进都需要作出调整。要的甚至要被新的替代。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文化必然会阻碍社会创新。3.2.2组织创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1)组织结构变迁与企业成长协调和控制对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认识最先是由巴纳德发现的。“人们之间的那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有目的的合作组织”是重要的。在此基础上,西蒙(Simon,1957)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个体的人在知识、远见、技能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组织才成为实现人类目的的有用工具”,“头脑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而4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组织是节约作为稀缺资源的脑力的重要手段。纳尔逊(Nelson,1981)集成了上面两种观点,他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企业是由众多有差异化的员工组成,员工之间通过沟通、合作和协调来进行,这些环节需要企业建立监督和激励制度,企业家角色随着现在企业的出现而出现变化,企业家由过去制定和执行人,改为协调人,组织开始承担制定与执行的角色,企业家的角色在员工个人和组织之间来分配,Coase(1937)认为企业家的协调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成长规模。一个企业为了管理而设计的组织称之为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要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否则会导致企业经济上的无效率。有时,企业家为了适应企业在区域、产品或生产线上的需要,而设计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一成不变,就会导致企业不能随其在技术上、金融上和人员上的变化适应性。其规模经济也就无法实现。其扩展的资源和领域也就无法为企业赢得利润。为此,Williamson(1981)提出了著名的“市场-层级”范式,认为组织结构随着企业变化做适应调整,能够促使企业成长。2)企业组织结构变迁与企业家能力纳尔逊(Nelson,1981)认为,企业进化受到技术的影响,但是技术的影响必须建立在和组织的有机结合,并起到支撑组织发展的作用,只有这样技术才能体现出自身价值,企业内部的组织有惯性,他左右组织的运行,对组织的变迁具有决定性影响虽然企业家在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对企业绩效有直接影响,但是其主要是通过对市场机会和技术变化前景的挖掘来实现的。,Gartner(1988)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的组织结构。贺小刚等(2005,2006)人也认为,现实中企业家对企业绩效的直接贡献十分有限,其主要功能在于培育组织能力上。特别是企业在规模扩张阶段,企业家通过引进或发现新的组织结构支撑企业发展。随着企业扩张,企业家所面临的决策也逐渐显得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企业家这时候的管理能力就会显出不足。正如钱德勒所强调的,企业家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企业扩张阶段,如果其组织结构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的话,其最终结果就是导致经济无效率。在面对管理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情况下,,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会改变组织结构或者发现新的组织结构,来适应管理的变化,从而节约稀缺的企业家精神,著名的U型、4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M型组织结构都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发现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变化,提高管理效率,节约企业家精神。企业规模变化本身不是导致企业家引入新的组织结构的原因,主要原因是由于管理的难度的增加。在这个意义上,钱德勒认为要想把企业家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就的引入新的组织结构,从而提高管理效率。纵观美国企业成长的历史,正是企业家对大规模生产设施、销售系统和管理组织进行的互相联系的三重投资――特别是对管理组织的投资,导致了现代大企业的崛起(Chandler,1992)。企业家的组织创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3)企业家能力、组织创新与企业成长但是,在转型经济中的企业成长并不是按照“企业家创新→组织结构变迁”模式进行的。研究发现,在转型国家的成长企业中,虽然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家管理变得非常复杂和困难,但是企业家却不愿意通过引入新的组织结构来缓解压力,节约企业家能力。这与发达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自然实现组织结构转变的过程完全不一样。为此,能否正确理解转型国家企业成长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转型国家企业家缺乏引进新组织结构激励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制度环境的影响都是既定的,只有企业家和企业家创新行为被当做解释组织结构创新的变量,这是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观点。由于制度的影响,企业家被分为国家公共权力和现有的企业契约(组织)安排两种类型。对于后者,理性的企业家会通过新的组织设计和调整规模危害。但对于前者,企业家没有自由权,对资源没有自由支配权,不能通过创新获利,企业家才能得不到正确激励,从而就没有创新的动力。张维迎认为,制度因素是企业规模,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决定企业发展的极限,在转型经济中,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家选择保持小规模运营。政府对企业财产权的可信承诺,是保证企业家做大企业的保证,否则理性的企业家都不会扩张规模。研究表明,如果企业家的能力没有差别,那么企业家放弃规模扩张和组织创新的唯一解释就是不确定性。如果企业家对企业做大后财产权具有不确定性,他会放弃引进新的组织结构来提高企业效率。用韦伯(2007)的话来说,4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只有企业家的能力得到正确激励,才会推动企业发展。图4.7给出了一国制度、文化作用于企业家意愿、影响组织结构变迁的大致情形。制度环境、机会集合、历史文化和企业家特征都是企业组织结构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制度环境机会集合企业家历史文化愿景企业家特征企业战略选择企业组织变迁企业成长图3.7制度、企业家愿景与企业成长在成熟市场经济体中,制度环境比较稳定,企业家会得到正确激励,企业家致力于企业规模扩张,追求成功的欲望促使企业家努力建立“自己王国”为了达到企业扩张的目的,新战略,新组织都被引进执行。但在转型经济体中,不确定的制度扭曲激励,压制企业家扩张冲动,放弃创新,企业引进新的组织结构被搁置。企业在一种低水平上成长。公共干预导致企业经济上的无效率。3.3价值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3.3.1破坏性创新Christensen(1997)融合了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提出用于分析预测的创造性破坏理论,以创新为基础,分为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Innovation)和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Innovation)。前者是高端消费群体为主的市场,这类消费者追求高质量,高性能,这类创新是渐进式的,后者是通过提供便利和廉价的产品,获得次要市场的潜在消费者。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技术创新一般没有维持或破坏的特性,要想技术创新具有4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破坏性,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达到破坏的目的,当破坏性影响和企业的战略决策匹配了,创造性破坏就形成了,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创造性破坏的产品一般都是开拓新市场的,在新市场容易取得优势地位,当取得了低端的市场客户后,企业通过创造性破坏就会建立良性的循环,企业的产品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企业的技术被最大限度的利用,但具有维持性创新优势的企业对创造性破坏企业没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很容易被破坏性企业打败,。破坏性对行业领导企业(在位者)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由于在位者资源配置是为了支持维持性创新,因此,它们无法做出回应。在位者主要动机在于维持和提升在高端市场的市场份额(在位者之间的激烈竞争),没有动力在破坏者认为有吸引力的新的或低端市场上进行防卫(动机不对称)。发现技术创新的破坏性和非主流型是Christensen的主要贡献,他将这一发现表达成两条平行线,时间为横轴,产品功能为纵轴(见图1)。图1中上面的那条线代表市场主导者和主流市场走势;下面那条线代表次要市场的新进者走势。要寻找创新的破坏点,Christensen认为可紧盯住非消费行为的市场、永不满足的消费者以及质量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三个领域。破坏者通过对更加便利、便宜的技术的使用破坏在位者。研究证明,面对破坏性创新的竞争对手,那些大公司注定要失败,因为它们不得不取悦于最有价值的客户,而且别无选择。图3.8Christensen破坏性创新理论分析框架4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3.2价值创新与蓝海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企业竞争陷入前所未有的惨烈红海之中。一边以产品、价格、质量、成本、服务、产品差异、市场区隔等方式击败竞争者;另一边又以产品通路、专利、仿冒、保护、开放、垄断、独占等手段来占领市场。《蓝海战略》的二位作者(W.ChanKim和RenéeMauborgne,2005)指出,在两边夹杀中,打开出路的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市场(产业)死守,也不是在围城中寸土必争;而是另建舞台,另寻市场,另找活水,对旧市场、旧产业扬长而去,而是在新的环境中大显身手。该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企业家不应当在自己所熟悉的本业内,与其它同业进行恶性竞争;而是要以“价值创新”的方式,跨越本业,开拓没人进入的领域,面前就会出现一片蓝海。蓝海战略就是不再做你输我赢的竞争者,而是做“价值创新”者。价值和创新同样重要;创建蓝海成败关键既不是尖端科技的创新,也不是进入市场的时机,而是创新和实用、售价和成本的密切配合。在订定蓝海战略以创造新的价值曲线时,作者提出了“四项行动架构”(fouractionsframework):(1)消除哪些产业内习以为常的因素?(2)降低哪些因素应降低于产业标准?(3)提升哪些因素应高于产业标准?(4)创造哪些产业尚未提供的因素?前两项在节省成本,扩大需要;后两项则在强调差异化与新价值,提升产品价值。降低三、哪些因素应该降低到行业平均水平之下?消除创造一、本行业认为理所当二、哪些本行业从未有新的价然的因素中哪些应该消过的但顾客需要的因素值曲线除掉?应该被创造出来?提高四、哪些因素应该提高到行业平均水平之上?图3.9创造新价值曲线四大问题4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与红海策略相比,蓝海战略的特色有以下几点:(1)努力设法开创没有竞争的新市场;(2)不与对手竞争,使竞争变得无关紧要;(3)创造出新的需求,并透过成本控制,追求持续领先;(4)同时追求顾客获得的高价值与产品的低成本;(5)调整公司操作系统,给以完全的配合。在构建蓝海战略时,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重新对产品市场定位─亦即要冲破旧有的市场边界。二位作者提出了创造蓝海的“六大途径架构”(sixpathsframework):(1)价值创新的机会往往来自各种产业的相邻空间,亦即是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产业,要勇敢地跨足另类产业。(2)发掘或利用产业内的各种策略群组。所谓策略群组是指在产业中实行相同策略的公司。蓝海战略要求深入探讨顾客们的偏好是追求讲究,还是将就。(3)重新定义本业内的顾客群:他们是采购者、是使用者、抑影响者,他们对价值的要求不同;同时要检讨顾客群的传统思维,重新设计价值曲线,发掘出新的蓝海。(4)发掘产品互补和服务的商机。(5)重新思考产品的理性诉求抑感性诉求:有的行业根据产品的效益,以价格和功能竞争,这属理性诉求;有的行业跟感觉走,这便是感性诉求。(6)从当前观察到的趋势来发掘商业契机。价值创新是聚焦于为顾客和公司创造价值跃进。传统的红海策略是在选择“价值—成本抵换”(thevalue-costtrade-off),亦即公司可以较高的成本,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如产品差异化方式);或用较低的成本,创造合理的价值。创造蓝海的公司,是以“价值创新”为工具,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5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图3.10价值创新的经济学分析对于消费者而言,当需求增加与价格下降时,会导致以下结果:(1)因为价值创新提升了产品的吸引力,需要曲线由D1向右移至D2;(2)同时采取策略定价,价格由P1下降到P2,以期吸收更大顾客;(3)价格下降,使销售量由Q1增加到Q2,品牌知名度也由此而建立。相对应的,对于生产者而已,当成本下降与利润上升时,也会导致以下情形的发生:(4)公司采取目标成本制,使长期平均成本(Long-runaveragecostcurve)从LRAC1下降到LRAC2。(5)其结果是公司增加了获利能力;且由于价格下跌,防止了竞争者跟进。(6)消费者剩余(consumers'surplus)-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付出的价格,从axb扩大为eyf。同理,供给者剩余(producers'surplus),也由abcd扩大为efgh。综合来看,“价值创新”所带来的综合效果就是消费者的需要增加,价格下降;公司的成本下降,利润上升;公司的形象与产品的品牌迅速建立。如果再计入规模经济效益、学习曲线的效果等因素,就更巩固了双赢市场动态:公司利润增加与顾客价值增加。蓝海战略也就自然成功。5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3.3价值创新的战略逻辑企业通过价值创新,目的是创造一个新的市场并占领他,这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价值创新的实质是为市场提供更加符合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为此,企业必须调整甚至改变传统的竞争战略罗杰。战略重心转移到价值创造上来。表3.1传统逻辑与价值创新逻辑的对比传统逻辑价值创新逻辑产业假设认为产业条件已经给定认为产业条件可以改变企业应该建立其竞争优势,其主企业应该追求价值上的飞跃以主控市场,战略重点要目标是通过在竞争中战胜竞通过价值创新为顾客提供更具价值的产争对手而获得成功品或服务通过市场细分及顾客定制来维关注顾客需求的共同价值,其目标是赢顾客持及扩充其顾客群,同时企业应得绝大多数顾客,甚至愿意为此放弃一注重顾客价值的差异化些原有顾客企业应该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致企业不必受制于现有资源的约束,而应资产与能力力于获得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该不断寻找价值创新的切入点以求杠杆生存与发展式利用资源传统产业边界决定了一个企业要求企业根据顾客需求来考虑其产品和产品与服务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企业目标是服务,即使这样做可能使企业超越传统使其提供物价值最大化的产业边界资料来源:W.ChanKimandReneeMauborgne,ValueInnovation:theStrategiclogicofHighGrowth,HarvardBusinessReview,I-2,1997要想实现企业成长,实现从竞争驱动型向价值创新的成功转变,战略思想需要在价值创新上突破以下几点:(1)对现有战略重新评价,在价值领域对现有战略和用户进行重新审查价值要素和企业市场空间要重新界定运用价值逻辑思维。研究表明,产品和服务背后的利益更被消费者看重,产品本身并不是顾客最看重的,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企业家都认为顾客购买的就是产品和服务本身,这种传统思想的企业家最大的弱点就是忽视外部替代品的威胁,这种企业也很容易错过行业外的各种机会。价值创新强调,5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有相同利益的顾客和同一利益的企业属于同一组,即同一市场或行业。因此,企业所面临的潜在客户很大,未占领的市场空间也很大。接受以利益标准的行业和市场定义的企业,会根据情况调整战略,善于打破传统观念,他们往往会促使传统行业重组,赢得市场机会,获取成长空间。(2)重新思考竞争观念,以不争赢得竞争传统的战略思想把眼光集中在扩大市场份额上,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是敌对的竞争对手,各自的市场目标相互不容,市场在经过发展细分之后,往往由于其高的利润率成为竞争的重要阵地,导致企业间竞争异常剧烈。企业经营变得日益复杂。而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了解对手,并制定对标体系增加自己能力,以期超越对手。这样的竞争态势,只会导致竞争加剧,利润下滑。价值创新的战略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战略思想,他们专注于扩大现有市场,并努力创造新市场使企业受益。这种企业更多的是争取市场外的潜在顾客,分析他们不购买的原因,把他们争取过来,主要是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背后价值,使顾客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争取市场外的潜在顾客。(3)竞争战略重新制定,创造消费价值是主要目标传统企业一般都只有两类竞争战略:一类是低成本竞争战略,这类企业通过提供低廉的产品来参与市场竞争,但是,低廉的产品往往导致提供给顾客的利益也较少。;另一类是差异化战略,企业通过提供与竞争对手有差异化的产品,如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提供个性化需求等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但是这类产品往往是高价的,该类企业在提供顾客产品的同时,虽然也提供了较多的利益,但是价格往往成为负担。这两种战略往往给市场上的消费者一种理念:优质优价,低价低质。从消费价值角度看,优质与低价两种战略其实就是对产品和服务的不同组合,束缚了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动力。企业采用的如果是价值战略,则创造消费价值是其最重要的目标,通过业务创新提高顾客利益,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通过这两反面努力增加顾客的获利空间,同时,企业本身也能获得高额的利润。(4)重新确定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从市场导向转向驱动市场长期以来,市场导向是企业发展遵循的唯一导向,企业发展紧盯市场,企业发5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展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市场需求,以这种观点经营的企业,虽然也能在经营过程中与市场客户形成互动,但是,由于我们的顾客绝大部分是非专家,他们对自己的具体需求并不是很清楚,也很难给企业有益的建议,开拓新市场是价值创新型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他们不注重现有市场的调查分析,对传统营销活动不过分依赖防止束缚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3.3.4价值创新与企业成长顾客价值创新具有同时满足顾客价值需求和改造企业动态能力,创造动态竞争优势的双重功能。(1)顾客价值就是满足顾客对需求价值的追求。顾客满意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建立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满足顾客价值是价值创新和企业发展的本源。(2)顾客价值创新使企业动态能力更具方向性和路径性。顾客价值创新必须使企业的组织与管理过程以此为导向,紧紧围绕价值创新,进行有的放矢。(3)顾客价值创新为企业提供学习效应和用户创新。顾客价值创新通过向顾客学习,咨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企业,融合到产品和服务生产中,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4)顾客价值创新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两者之间把握平衡,通过对变化趋势的把握,建立机会搜寻机制、威胁隔离机制以及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响应机制,使企业在把握机会,避免威胁,整合资源方面具有优势能力。价值创新难以模仿的价值曲线竞争优势企业成长图3.11价值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由此,可以将企业分为三种类型,即先驱者、安稳者和迁移者。先驱者(pioneer)将提供前所未有价值的业务,是具有具有获利性的成长最有力来源。安稳者(settler)是那些价值曲线与该产业价值曲线的基本形状一致的业务,安稳者对公司的成长贡5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献并不大。迁移者(migrator)介于上述两者,此种业务籍由提供顾客花费较少,享受较多的诉求。如果目前的业务组合与计划内容,是由安稳者所组成的话,该公司便具有较低的成长轨迹,并且有推动价值创新的需要,公司可能已落入竞争的陷阱中。如果是由许多迁移者所组成,可预期该公司会有合理的成长,但该公司并未开发出成长的潜力、并且有被价值创新者逼入临界点的危险。先驱者可代表价值创新的业务迁移者有价值改善作用的业务高成长轨迹安稳者提供模仿产品与服务的业务目前的业务组合预计的业务组合图3.12基于价值创新的三种类型3.4创新协同与企业成长3.4.1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在一定的环境下依托企业组织开展活动。因此,技术创新收到组织环境的约束,是创造新知识和新产品的过程。技术创新收到组织创新的的制约,技术创新对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对组织环境有一定要求,与组织创新相互影响,两种创新互补交织,协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由于组织特征的不同,不同的企业内部其资源配置方式和协调控制模式不同。组织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效果有重要影响,组织层面的变量对技术创新解释力较强。组织层面的因素是决定技术创新成败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当两者相适应时,会相5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互促进发展,当两者不适合时,会相互阻碍。落后的组织结构阻碍甚至破坏技术创新。Teece指出:企业想要从技术创新中获益,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本身,重要的是还取决于企业的组织创新只有将技术创新、企业现状、发展目标三者相结合,并同时放在一个开放的创新平台上,才能产生收益。高效率的技术创新加上有效的组织创新,是企业致胜的关键。周永红(2002)认为,技术创新是组织创新的引擎,而组织创新同时又是技术创新的深化;组织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并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动力。刘漩华(2003)认为技术创新不能完成主要是受组织创新的制约,不能形成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良性互动,相互没有有机结合。武巧珍(2006)指出组织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技术创新是组织创新的内容,这是网络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关系。二者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匹配性、整体性以及广泛性的特征。在实际中,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个体或者组织,面对市场的确定性和不完全性,创新主体并非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行事,而是有限理性行事。惯例、常规、经验、技巧、制度、战略、文化等成为行事的第一原则,同时动态调整自己的愿望水平。两方面有机结合,达成满意结果。3.4.2制度创新与价值创新协同本文借鉴徐英吉(2008)的做法,将制度创新分为:产权、公司治理、组织以及企业文化四个方面的创新对产权和价值两方面的创新进行探讨,着重研究他们的协同。1)产权创新与价值创新的协同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对企业产权中不合理部分进行改革,发挥产权功能。现在企业中的股权、法人财产权、日常经营和管理权等都是产权;以及包括在资产经营中表现出来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都是产权范畴,产权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对分离。道格拉斯·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1)产权清晰是企业具有动力进行价值创新的首要前提企业产权要想发挥正常作用,前提是产权清晰企业产权在法律规定上是清晰的5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权的各项权利安排是清晰的,这两方面是产权清晰的含义。即各产权主体之间的权、责、利以及义务清晰,个人和团体不能以任何理由和接口占有他们权力。产权清晰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前提和动力是价值创造的保证,使其具有排他性,减少其他企业“搭便车”的可能性,降低外部性的发生。(2)产权多样化分散了价值创新的风险从业主制企业到合伙制企业再到现在公司制企业的企业发展过程表明,企业产权结构也是经历了单一化到分散化的过程。从产权激励角度分析,对企业持续成长对有利的产权是单一产权制,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为同一个主体,目标不存在差异,能够保证高效的运营。两权的充分对应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然而单一产权制企业在进行价值创新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创新失败的风险完全由单一产权主体进行承担,一旦价值创新失败,企业很可能遭到灭顶之灾。而产权的相对多元化,则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融资渠道,相对而言,资本越大,企业进行价值创新的风险承受力也就越大。如果价值创新一旦失败,产权多元化也可以使得由此造成的损失在多个产权主体之间共同分担,因此企业抵抗创新风险的能力得到增强。这也是近年来,资本市场和股权直接融资得以迅猛发展的原因所在。2)公司治理创新与价值创新的协同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公司治理创新是一种制度安排,公司股东对企业委托代理人的监督和经营者价值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决定了公司治理对价值创新的作用。高风险、高收益是价值创新的特点,风险偏好型企业和关注企业长期业绩增长的经营者会注重价值创新。在价值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上都会很大,反之就会很弱。价值创新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家的态度。企业经营这目标和所有人的目标一致程度大小,是企业经营者是否关注企业长期业绩的主要因素,两者之间成正相关性。3)组织创新与价值创新的协同对企业持续成长的影响善于发掘企业潜在市场机会,同时具备迅速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是企业获得良好经营业绩的保障。也是企业不断增强竞争力,取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价值5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的本质就是对客户价值进行重构,以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组织知识、学习能力、信息沟通与传播渠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组织知识与价值创新在知识经济时期,有形资源的投入对企业成长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企业主要依靠获取、积累、存储、整合以及转化知识的能力来取得自身不断的成长,此项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价值创新能力以及持续成长能力。因此,企业不但要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要重视获取、积累、存储、整合和转化知识能力的培养。企业员工不断地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学习和获取知识是企业存储、积累、整合和转化知识的基础,但企业此阶段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和杂乱无章的,这些知识如果不经过事先的鉴别、整合和转化,是不能够被用来进行价值创新的。因此,企业对获取的知识必须首先进行鉴别,对企业成长和价值创新有用的知识予以保留,而对企业没有用的知识要舍弃;同时,企业对保留的知识要不断地进行存储和积累。在此基础上,然后对存储和积累的有用知识进行不断的整合,将其转化为企业成员尤其是创新人员能够利用的知识,这样才有利于价值创新的开展。Kogut和Zander认为,一个企业在市场上比其它企业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关键原因就是该企业对分散在个人和团体中的知识具有获取和整合的能力;同时,他们也认为分散于企业个人和团体中的知识如不被识别和整合只能是原封不动地在个人和团体之间进行传递,知识整合是企业对成员和团队所拥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新的知识创造的过程。RobertM.Grant也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整合各个成员专业知识的能力的高低,而各个成员所掌握的零散知识并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M.Cohen&A.Levinthal则认为企业首先从外部环境发现、识别、获取新的知识,然后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转化和吸收,并将其应用于价值创新工作中,直到将新产品投向市场并在商业上成功实现,此过程对提高企业的价值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积累、存储、整合和转化知识的能力越强,企业进行价值创新的能力就越强,企业也就越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持续成长性也就越好。反之,此项能力越弱,则企业的价值创新能力也就越弱,企业的持续成长性就越差。(2)信息沟通渠道与价值创新5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企业收集、传递、加工信息的速度和真实程度直接影响价值创新所需要的时间和创新的成功率,以致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成长能力。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由最初的直线制发展到直线职能制再到后来的M型组织、矩阵式组织、团队组织和网络式组织等,组织结构的演变提高了信息在成员之间和团队之间传递和加工的速度、提高了信息传递的真实程度、提高了组织成员共享信息的程度,有利于价值创新人员快速响应顾客的需求,提高了企业的持续成长能力。(3)组织学习与价值创新组织学习以知识共享为前提,而知识共享是指企业将分散于个人和组织中的的各种知识经过收集、识别、整合以及转化后,然后借助于各种传播手段达到为企业内部所有成员和各个组织共同分享这些知识,以及通过对已有知识的不断创新创造出新知识,从而实现知识不断增值的过程。实现知识共享的关键是企业内部所有成员之间和各个组织之间要进行良好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沟通,从而有助于在企业内部不断进行知识的获取、整合、转化、吸收和共享。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程度较高有助于企业提高价值创新的水平,促进企业的持续成长。例如Szulanski认为企业内部传递和共享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他还认为,企业知识传递和共享的最主要障碍是知识接受者缺乏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接收者和传递者对知识理解的歧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因此,企业知识共享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企业的价值创新、越有助于企业的持续成长;同时,企业为了提高价值创新实现的速度和成功概率,也必须建立知识共享机制;二者的协同有助于企业的持续成长。4)企业文化创新与价值创新的协同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企业文化是共存于组织内的一套行为准则,推动着企业的持续成长。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价值创新人员乃至所有企业员工和部门具有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约束规范功能,从而极大促进企业价值创新的开展。(1)企业文化有利于价值创新的开展从而促进企业成长价值创新要想顺利实现,就必须有企业的创新文化做支撑,创新文化是价值创新的保障,两者共同作用才能推动企业成长。(2)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对价值创新具有激励功能,从而有利于价值创新的最终5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实现,有利于企业的成长。(3)创新人员是通过创新文化凝聚到一起的。企业凝聚力是企业对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企业凝聚力越强,表明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以及员工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就越强,员工之间的合作就越紧密,越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价值创新是一种“破坏性创新”,它强调的是跳出现有的行为规则,而实行一套“蓝海战略”,因此,价值创新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可以将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紧密的连结在一起,增加了各部门之间的和谐程度和配合程度,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摩擦,调动了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团队,从而达到“1+1>2”的目的,有助于价值创新的成功实现。(4)创新型的企业文化精简了组织内部决策程序管理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同样贯穿于价值创新的整个过程,决策的精简程度直接影响着价值创新的速度和成功率乃至新产品的获利水平。而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则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决策程序,而却掉那些无关紧要、损害创新活动的多程序决策。因而,企业内部决策程序精简有利于企业快速进行价值创新、有利于企业的持续成长。3.4.3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Kim和Mauborgne(1999)探讨了价值创造、技术创新与价值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价值创新能带来超额利润,它包含于“价值创造”。“价值创造”包含技术创新和价值创新价值创新或包含或不包含技术创新。价值创造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图3.13价值创造、价值创新和技术创新关系6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EisenhardtandMartin(2000)指出:企业资源更新途径很多,企业创新产品,与别的团体联盟都能获取新资源或进行资源整合,企业的产品开发是帮助企业进行资源重组的一种机制。ErwinDanneels(2002)认为:产品创新驱动组织更新主要是通过利用和开发企业能力来实现的,他沿用组织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两个概念:利用与探索,定义被利用来作为企业使用现有资源的一种学习活动,同时将探索定义作为学习活动来增加企业资源,通过创造新产品打造提升技术和开发市场的平台。ErwinDanneels(2002)指出:企业创新新产品并进行商业化的过程,也是企业提升能力体系的过程,因此产品创新和企业能力提升是相互影响,同时进行的。ErwinDanneels(2002)指出市场开发能力和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是产品创新的两大关键资源。将企业的市场潜在顾客和潜在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开发出新产品。开发顾客能力产品创新技术能力图3.14开发顾客能力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关系资料来源:ErwinDanneels,Thedynamicsofproductinnovationandfirmcompetences,StrategicManagement3ourna1,2002,pp.l103柯青(2003)指出,价值创新应当成为技术创新的先导。技术创新意客户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不断体现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为客户带来多大的价值提升。陈颖,李艳华(2003)认为,企业获取利润的最好的途径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实现价值创新。这不仅能获得利润,还能长期保证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客户感知价值的提高是价值创新的目标,通过调高客户感知价值引导客户消费,进而改善企业经营业绩。。从技术能力和开发客户能力两方面,将价值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如图所示。企业现有技术资源具有多市场性,通过对现有技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市场机会,是企业获得成长。在此过程中,企业通过对资源和知识的整合学习,进而提高了自身的技术能力。同时通过开发客户,是自己的市场开发能力得到提升。6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技术公司拥有的能力新的能力公司拥有的能力(1)纯粹的利用(2)提高开发顾客顾客新的能力(3)提高技术能力(4)纯粹的探索图3.15价值创新的类型我国学者魏江通过研究,提出了下面三种技术发展:“第一种是自主创新模式,创新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然后通过自身的研究开发实现技术创新;第二种是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持续的进行技术开发,通过技术累计实现根本性的创新,达到自己的技术积累;第三方式是借助合作方创新研究,然后借助开发的技术积累,自身通过消化并进行分析提高现有的技术水平达到自己技术积累的方式。”概括总体的特点,技术引起是共同的特点,然后通过“干中学”、“用中学‟,不断的消化吸收,提高现有技术,达到增加技术积累的目的,培养自身的创新水平。现有的技术资源体系生产体系运用、转化新技术资源体系价值创新现有技术改进互补技术区外部技术获取能力发展开发新的技术图3.16技术发展模式6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创新理论模型4.1研究思路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角度很多,本文从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的关系研究及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以往相关研究,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和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研究模型,如图所示。企业家精神:创新:1.创新精神1.技术创新2.风险承担精神2.制度创新企业成长3.使命感和事业心3.价值创新图4.1研究思路示意图4.2研究假设4.2.1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的关系1)创新精神正如Schumpeter(1921)所言,企业家核心的能力是创新,创新精神体现在企业家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中,是企业家群体独有的特质,企业家精神是创新过程的关键。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一般人不具备的特质,具有典型的企业家精神。因此,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实现创新不外乎发现产品、运用新工艺、开辟新市场、寻找新材料、实现新组织等方面。企业的创新精神和思维的独特心智是很难被其竞争对手模仿的。企业家应该勇于突破思维约束,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对现状保持怀疑态度,不墨守成规。当企业家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于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时候,企业也就获得了市场竞争的优势。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他们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观念的革新者,同时也是投6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资者、应用者和组织者。企业家精神结合具体企业,发挥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培养整个企业的创新氛围,是企业员工自觉的践行创新。企业的经营发展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企业家。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提出如下假设:H1: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采取创新行为,即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a: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b: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企业制度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c: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企业价值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风险承担精神早期的研究者如RichardCantillion(1755),Marshall(1890),FrankKnight(1921)等认为风险承担精神是企业家精神之一,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精神就是处理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的人,必须自己承担决策的全部后果。这种人就是企业家”。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投入风险和转换风险的过程。所以,“所谓企业家精神的本来意义是率先负起承担风险的责任,克服不可靠性这一障碍的决心比任何人都坚决果敢”,目光远大的企业家是风险爱好者。创新与风险业务的开拓都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因而,企业家作为创新与风险业务开拓的主体,应该具有敢于冒风险的素质。任何创新活动都会面临风险,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因素广泛存在于创新行为过程中,不确定容忍度与风险偏好度高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采取创新行为(Timmon,1978;汪宜丹,2007);不确定容忍度与风险偏好度高的企业家在面临具有获取租金可能性的创新机会时更倾向于采取创新而不是风险较低的模仿行为(BrockhausandHorwitz,1986)。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提出如下假设:H2:具有高度风险承担精神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采取创新行为,即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精神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a: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b: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精神对企业制度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H2c: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精神对企业价值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使命感和事业心作为职业经理人,企业家的毕生追求是创立或经营企业。这既有物质利益的需要,也有精神利益的追求。由于流动性限制,财富成为企业家经营企业的决定因素。虽然财富有负面作用,但这并不妨碍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但是,企业家精神并不仅仅停留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它更含有一种熊彼特所说的追求胜利的“精神王国”(spiritkingdom)的需求,其核心就是一种具有强烈使命感和事业心的精神。如同需求层次理论而言,个体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而高成就欲的人更是如此。这种精神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动态的力量,是一种为实现理想、自主、进取、权力取向、机会识别和创新等内容的世界性的追求和积极的精神。企业家“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通常表现为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合作等(李志和曹跃群,2003)。危机意识和成功欲推动企业家不断的进行创新活动。创新的丰厚回报和创新的成就感是激励企业家创新的两大动力。对成功欲望的渴求是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动力。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提出如下假设:H3:具有强烈使命感和事业心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采取创新行为,即企业家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a:企业家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b:企业家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对企业制度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c:企业家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对企业价值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2.2创新与企业成长1)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企业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为此,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发展源泉,也是企业的立身之本。6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企业成长受技术创新的正面影响,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呈正指数级关系,技术创新对企业短期和长期成长均有影响。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成长的源动力,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增强了学习能力,增加了知识存量和人力资本,有利于企业构建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提出如下假设:H4: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显著的正向影响。2)制度创新高建、傅家骥(1996)在分析创新障碍因素中认为,有相当多的企业已经感到企业体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而纵观创新成功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合理的体制对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成熟市场经济稳定的制度环境,企业家创建“自己王国”的雄心得到正确激发,为此,企业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会采取扩张的战略,偏好风险,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制度和企业家精神形成良性的循环。但是在转型经济体中,由于制度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家对企业扩张以后的所有具有不确定性,抑制了企业家创新的动力,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家会采取保持现有规模的战略思想,并且在这种转型经济体中,企业家热衷于通过寻租避免公共干扰。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提出如下假设:H5:制度创新对企业成长显著的正向影响。3)价值创新价值创新通过向次要市场提供廉价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市场潜在的客户,创造一个新的市场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价值创新是破坏性创新。价值创新的本质要求企业摈弃传统的战略思维,以价值创新战略为导向,以价值创新为主绳,实现企业的价值转变。以价值创新的逻辑思路,界定价值创新的重点要素,拓宽了企业的市场空间;并且重新设定竞争战略,从创造差异转向创造消费价值;同时,不再强调以市场的需要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重视驱动市场的策略。价值创新实现了公司利润与顾客价值的双重增加,从而成功实施“蓝海战略”6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提出如下假设:H6:价值创新对企业成长显著的正向影响。4)创新的协同效应对企业成长的关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推进的有机整体,只有把它们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形成推动企业成长的现实力量,如果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企业创新行为就不能得到实现。技术创新是形成物质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但技术创新需要一系列的诱导机制才能够产生,正是组织创新导致这些诱导力量的出现。同时,技术创新只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最终实现,否则只能算作发明,因此市场创新处在技术创新的另一端。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因为监督和协调的需要,管理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日益加快,如果企业追求传统的战略,则会导致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之间竞争异常激烈,因此,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良好发展,就必须改变思维,善于挖掘市场潜在的机会,构建自己的能力体系,发现机会并能够抓住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企业进行组织创新是企业顺利开展技术创新乃至实现自身持续成长的必要条件。价值创新而在战略上对企业的生存边界进行了重新定义,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了更大的空间。总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技术创新具有内在冲动的力量,但是技术创新只有在一定的制度保障下才有可能得到实现,价值创新则最大程度上释放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能量,三者的协同对企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提出如下假设:H7: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的协同对企业成长显著的正向影响。4.2.3假设小结纵上所述,本研究共有7个假设,其中部分有子假设,简单总结如表所示。6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4.1假设小结假设层次假设内容假设H1H1: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采取创新行为,即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a: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b: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企业制度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c: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企业价值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2H2:具有高度风险承担精神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采取创新行为,即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精神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a: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b: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精神对企业制度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c: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精神对企业价值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3H3:具有强烈使命感和事业心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采取创新行为,即企业家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a:企业家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b:企业家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对企业制度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c:企业家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对企业价值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4H4: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5H5:制度创新对企业成长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6H6:价值创新对企业成长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7H7: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的协同对企业成长显著的正向影响。4.3研究变量定义及测量检验研究假设,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最主要的手段是通过问卷研究,“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测量项目或题目,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向研究对象进行发放问卷,并进行收集整理数据,进行本文的研究分析,数据的收集研究是基于本文所提出的企业家精神、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而设定的,主要是为后续的定量研究奠定数据基础。6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3.1基本信息最终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测量内容是有关样本的基本信息,其中,第一部分是企业家的个人信息,,第二部分是相关企业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经营目前企业的时间等;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类型、企业规模、企业经营时间、生命周期阶段、多元化经营情况等。4.3.2企业家精神量表根据上文的研究分析,本研究选取的企业家精神有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使命感和事业心三个方面。1)创新精神企业家创新能力概念的操作是在借鉴相关学者研究基础上,以问卷访谈的方式,从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生产资料或是新的市场等方面对企业家创新能力进行测量。采用Liken五点量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记为1-5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创新精神越高;得分越低,表示创新精神越低。表4.2创新精神量表我总是考虑能够用新的方法发展我的业务我经常寻找新颖的开拓市场和销售产品的方法我对于能把新产品或新的服务推向市场感到很过瘾我擅长把各种来源的相关思想、问题和观察资料结合起来创新精神我能够把思想、问题和观察资料应用到不同的环境中我能够把思想、问题和观察资料整合到更通用的领域我经常用新的方式看待老问题我经常把新的问题看成机会我喜欢尝试不同的方式以达到目标2)风险承担精神企业家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概念的操作是在借鉴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以14道题,分别从承担风险的意愿、对不确定性的态度、自信6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程度、对工作安全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对企业家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进行测量。采用Liken五点量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记为1-5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风险程度精神;得分越低,表示风险程度越低。表4.3风险承担精神我愿意为高回报承担高风险总的来说我愿意冒险一个人既不应该成为债权人,也不应该成为债务人NormanVella风险承担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我能够轻松地独立工作(2001),精神我喜欢面对不可预测的挑战Jorion(1997)我把不确定性作为企业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接受我即使不能比大多数人做得更好,也至少和他们一样好我对我成功的能力有信心3)使命感和事业心使命感和事业心的测量,采用的量表由GoffinR.D,RothsteinM.G,JohnstonN.G(1996)制定。企业家的事业心是体现其卓越品质的关键变量,通过其对待事业的激清、稳健与保守态度与行为测量其事业心态类型。采用Liken五点量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记为1-5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风险程度精神;得分越低,表示风险程度越低。表4.4使命感和事业心富有激情与充满进取心是我事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我永远会对事业保持激情和专注,而不会追求稳定GoffinRD,RothsteinM使命或保守G,JohnstonNG(1996);卡特尔测感和事业是我生活的核心部分,我常会为工作而放弃休量(1982);敖小兰(2004);事业息时间张丽锦(2000);王蕾,车宏生等心(2004)面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总是充满激情、跃跃欲试4.3.3企业创新量表1)技术创新本文选取以下8个指标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即:产品自主创新率、研发成功率、产品更新周期、新技术的引进吸收能力、专利数、研发人员比重、研发投7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入资源、引进创新活动数。采用Liken五点量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记为1-5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得分越低,表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低。表4.5技术创新量表产品自主创新率较高企业R&D成功率较高主导产品的更新周期较短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较强技术创新拥有专有技术和专利数量较多企业研发人员比例较高企业为自主创新投入的资源较多企业开展的引进创新活动较多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涵盖内容较广,按徐英吉(2008)和辛冲(2008)的分析,企业制度创新包括组织结构层面、知识学习层面、组织文化层面等内容,本文也采取此分类。采用Liken五点量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记为1-5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企业制度创新能力越强;得分越低,表示企业制度创新能力越低。表4.6制度创新量表制定了鼓励员工提出创新建议的制度最高层领导和工厂工人之间的管理层级少不同部门成员的沟通频率高组织结构层面各部门人员在紧急状况下自主决策的范围大上下级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快制定了鼓励创新的制度管理者认同学习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重要作用制度企业不同层面具有特定的知识共享机制创新知识学习层面高层管理者认同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员工主动分享知识和工作经验对创新人才有额外的重奖鼓励创新并且可以接受失败组织文化层面内部合作氛围融洽管理者授权程度较高管理者注重民主决策7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价值创新价值创新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战略和顾客需求,本文选取以下6个指标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即:战略调整能力、对技术的关注度、对内部能力的认知、对需求的把握、战略规划能力、核心业务情况。采用Liken五点量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记为1-5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企业价值创新能力越强;得分越低,表示企业价值创新能力越低。表4.7价值创新量表根据环境变化进行战略调整的能力较强关注竞争对手的技术能力对内部资源和能力有清晰的认识价值创新关注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和走向制定合理的长期战略规划拥有明确核心业务和产品4.3.4企业成长量表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创新,管理和变革等一些列的过程,企业成长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来衡量,由于量的方面叫简单,所以一般的都从量的方面来衡量企业成长,比如张从财务角度衡量,如销售额,利润率,增长情况等方面来衡量,也有学者提出用一定年限内员工的相对增长人数来测量。像股东满意度,新产品新服务的发展、销售额增长、产品产量和种类增加、就业人数增加等都被学者建议用来衡量企业成长。但是,销售额增长衡量企业成长最为普遍。本为,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销售额/营业额的增长率Sales/revenue(R);扩建新的营业网点或生产基地的速度Newlocation/sites(NS);业务的消费者/客户数量的增长率Customer/clientbase(C);企业员工人数的增长率Increasingstaff(IS)四个方面来考察企业成长。7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4.8企业成长量表我的业务销售额增长率比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率要高我的企业在扩建新的营业网点或新的生产基地方面的速度比主要竞争对手的速度要企业成快长我的业务客户数量的增长率比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率要高我的企业在行业内的市场份额的增长率比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率要高4.4研究方法在统计分析工具上,本研究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在具体的实证分析步骤上,本文首次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风险程度精神、使命感和事业心)以及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的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其具体层次;其次,在企业家精神及创新的结构分析基础上,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考察我国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创新的现状;最后,将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全面考察企业家精神、创新和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4.5数据收集4.5.1调查对象选择为了保证样本的真实有效,问卷调查之前对样本做如下规定:(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必须在20人以上,企业规模不能太集中,要有广泛代表性。(2)企业寿命。由于企业家在企业发挥作用有一定的时间过程,为此,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性,被调查企业的寿命必须在2年以上,原则上是越长越好。(3)被调查者的职位。本文题目是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为此调查的对象必须是企业的决策者,经营者,也就是企业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4)样本企业所在行业。不同的行业企业家精神发挥的程度,产生的效果等都7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会不一样,所以,被调查的行业一定要广泛。4.5.2数据收集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研,调查形式为书面问卷与网络电子版问卷相结合。调查对象的联系,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现场调研,本研究在北京、湖北省进行了实地调研;二是基于个人社会关系、协会等组织,对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合作伙伴,借助于他们的社会网络来进行问卷的发放。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为70%。7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基于创新理论模型的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实证分析本章将通过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对上文中基于文献整理所提出的相关假设和研究模型进行检验,并将对结果结果进行讨论。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5.1企业家精神、创新及企业成长的结构分析根据前文所述,企业家精神、创新及企业成长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在学术研究和问卷调研中,通常会涉及到很多的变量。因此,如何客观、全面而又简洁的衡量企业家精神、创新以及企业成长等,是关系到本文研究结论是否成立的基础之一。本节将重点探讨企业家精神、创新及企业成长的结构,以期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和依据。本文在理论思路的基础上,构建了关于企业家精神、创新及企业成长的调查问卷。前面对研究设定的各变量进行了阐述,为了进一步定量化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下面将对各量表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量表的信度,反应的是该量表是否具有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准确性,要想得出量表是否具有这些特性,就需要对量表的被测数据进行可信分析。为此,本文将采用一致性信度的评价方法来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这也是当前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KR20系数(Kuder-Richardson)和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a系数)是用来衡量内部一致性效度的指标。当前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普遍采用Cronbach内部一致性的信度指标,本文也采用a系数对所使用量表进行信度分析的这一国际学术惯例。通用原则是,若a系数值大于0.7,就表明该研究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可靠性较强;若a系数值介于0.5和0.7之间,则说明可靠性一般,需要对量表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当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能够准确测量出所研究内容的基本特质,其所对研究量表和外部标准之间的评价关系能被反应的时候,就说明我们所采用的测量工具是7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有效度的。效度由于其范围广,估算复杂,远比信度要复杂,学界一般从内容、构思、收敛等方面来测量效度指标。内容效度是反应测量内容的准确性的,用来说明问卷是否有效;构思效度是为了所使用的测量工具(量表)反应出确实衡量出所构建理论模型概念的程度。本研究主要采用因子分析,这也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在管理学领域,社会学研究领域,以及心理学研究领域都被普遍采用,本研究通过引入因子分析法作为企业家精神、创新、企业成长结构分析的工具,用因子分析法来测量问卷效度,并构建企业家精神、创新、企业成长的理论结构。5.1.1企业家精神的因素分析检测表明,工作压力源量表的整体a系数大于0.7,高达0.870,0.7,说明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时,KMO检验(Kaiser-Meyer-OlkinMeasureofSamplingAdequency)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也拒绝了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原假设(sig.=0.000<0.01),因素分析非常适合。一般的,当KMO在0.9以上时,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KMO在0.8-0.9之间时,很适合做因素分析;KMO在0.7-0.8之间时,适合做因素分析;KMO在0.6-0.7之间时,不太适合做因素分析;KMO在0.5-0.6之间时,做因素分析很勉强;KMO在0.5以下时,不适合做因素分析(马庆国,2002)。本研究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测量条款进行因素提取,通过对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法(Varimax)旋转,提取那些在0.5-1之间的值作为因子,这种与理论构思和数据特点相结合的方法称之为因素分析方法。SPSS软件确定因素个数可以是按照理论构思,也可以是根据特征值来确定。本文才有理论构思的方法来提取因素个数。根据本文前述,将企业家精神设置了21个问项,分属3大方面,因而,本文首先设定因子值为3,因素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7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5.1旋转后企业家精神因子负载值表因子载荷验证维度测量项目123CX1.877-.222-.068CX2.919-.120.022CX3.904-.079.053CX4.901-.129-.011创新精神CX5.943-.121-.014CX6.940-.101.011CX7.938-.167-.011CX8.947-.140-.023CX9.929-.136.004FX1-.072.918.008FX2-.044.902.104风险承担精FX3-.186.931-.026神FX4-.144.913.041FX5.008.904.095FX6-.055.888-.017SY1.054-.004.790使命感和事SY2-.059-.022.766业心SY3-.035-.109.780SY4.058-.044.757FX7-.006.070.074删除项FX8.186-.175.271原问卷将企业家精神划分为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使命感和事业心三个维度,经过因素分析提取了3个大于1的特征根因素。但FX7、FX8两个项目的因子负荷在三个因素中的荷重都小于0.5,由于不清晰,不具有代表性,故将其删除。对剔除了FX7、FX8两个测量项目的企业家精神量表的整体检验表明,量表整体的a系数大于0.7,高达0.873,结果说明可信度较高。在对删除了FX8、FX7这两个测量项目后的企业家精神源量表也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值大于0.8,高达0.974,大于0.8;同时,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也拒绝了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原假设(sig.=0.000<0.01),检测结果都显示数据适合因素分析。7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5.2旋转后企业家精神因子负载值表(剔除FX7、FX8后)因子载荷验证维度a系数解释变异量测量项目123CX1.876-.219-.238CX2.919-.124.121CX3.905-.088.069CX4.900-.128.043创新精神CX5.943-.123-.00340.212%CX6.940-.105.029CX7.938-.169-.161CX8.946-.142-.153CX9.929-.137-.102FX1-.075.919.133FX2-.052.902.291风险承担FX3-.186.930-.04126.648%精神FX4-.148.913-.026FX5.000.905.275FX6-.055.888-.127SY1.054-.033.786使命感和SY2-.059-.087.76621.358%事业心SY3-.035.143.788SY4.059-.131.758累计解释变量88.218%KMO样本测度0.974Bartlett球体检验卡方:6287.963;自由度:1710;sig.:.000从表可以看出,经过两轮因素分析,第一次分析加上第二次分析的三个公因子(第二次分析提取了三个特征根),共五个因子,累计解释了总方差的88.218%对原有量表中21个问项的含义进行了较好的概括。同时,信度分析表明,因素分析提取的三个维度的a系数均大于0.7,说明三个因素具有较好的信度。根据各因子的负荷分布情况和每个变量的意义,可以对提取出来的三个因子含义做出解释并命名,根据因子得分结果依次是:第一个因素包括9个项目,原有构思中所有问项全部进入该因素,主要反映企7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业家对于创新的思维意识,本文将其命名为“创新精神”。第二个因素包括6个项目,原有构思中除FX7、FX8外全部进入因素,反映企业家对于风险的意识,本文将其命名为“风险承担精神”。第三个因素包括4个项目,原有构思中的项目全部进入因素,反映企业家对于事业的态度,本文将其命名为“使命感和事业心”。对企业家精神量表的因素分析表明,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多维的概念,经过分析发现,可以把企业家精神界定为三个方面,即: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使命感和事业心。5.1.2创新的因素分析本文将创新划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三个维度,经过因素分析提取了3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但JS5、JS8、WH1三个项目的因子负荷在三个因素中的荷重都小于0.5,代表性较低,因而将其予以剔除,重新进行因素分析。表5.3旋转后创新因子负载值表因子载荷验证维度测量项目123JS1.979-.146.003JS2.910-.212-.004JS3.932-.089-.003技术创新JS4.578.761-.063JS6.927-.196.021JS7.629.697.043JG1-.173.940-.026JG2-.163.924.042JG3-.152.937-.036JG4-.162.914.012JG5-.098.924.028JG6-.159.935-.084XX1-.120.949.016制度创新XX2-.162.921-.012XX3-.133.957.014XX4-.159.942-.018WH2-.135.963.003WH3-.137.954.003WH4-.106.956.005WH5-.121.960-.0377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续表5.3JZ1-.136.040.934JZ2.453-.045.768JZ3-.146-.003.964价值创新JZ4.409-.042.742JZ5.456-.050.776JZ6.462-.111.748JS5.337.887-.077删除项JS8.232.368.897WH1-.770.341.143对剔除JS5、JS8、WH1三项后量表的整体信度检验表明,组织支持感量表的整体a系数大于0.7高达0.870,与前面的具有较高的信度值一致,说明信度很高。同时,KMO值也大于0.8.高达0.983,Bartlett球体检验也拒绝了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原假设(sig.=0.000<0.01)。以上说明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各研究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因素分析。表5.4旋转后企业家精神因子负载值表(剔除JS5、JS8、WH1后)因子载荷a系数验证维度解释变异量测量项目123JS1.980-.142.000JS2.912-.211-.029JS3.932-.068-.144技术创新JS4.572.777-.078JS6.928-.186.034JS7.624.709.149JG1-.161.941.055JG2-.171.925.038JG3-.142.938.060JG4-.167.916.277JG5-.101.925-.147JG6-.148.937-.044XX1-.111.949-.040制度创新XX2-.166.923-.057XX3-.126.958.027XX4-.167.944-.033WH2-.127.964-.037WH3-.130.954.091WH4-.097.956.000WH5-.108.961-.0038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5.4JZ1-.141-.068.935JZ2.469.036.764JZ3-.143-.001.966价值创新JZ4.418-.038.738JZ5.464.053.772JZ6.480-.089.745累计解释变量91.684%KMO样本测度0.983Bartlett球体检验卡方:10981.233;自由度:325;sig.:.000如表所示,通过因素分析共提取了三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共解释了91.684%的变异量,说明提取出来的两个因子较好的概括了原有组织支持感量表中29个项目的含义。同时,根据因素分析结果进行的信度分析表明,三个维度的a系数均大于0.7,说明两个因素具有较好的信度。通过表还可以发现,第一个因素包括6个项目,原有构思中的项目除JS5、JS8外均进入了因素。因素中主要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活动,如资源投入、引进消化吸收外部技术等,本文将其命名为“技术创新”。第二个因素包括14个项目,原有构思中的项目除WH1外均进入了因素。因素主要反映一个企业在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学习共享等方面对于创新的支持行为,本文将其命名为“制度创新”。第三个因素包括6个项目,原有构思中的所有项目均进入了该因素,主要反映企业对于外部需求变化、及内外部资源匹配、战略制定等方面的行为,本文将其命名为“价值创新”。5.1.3企业成长的效度与信度分析对企业成长量表的整体信度检验表明,量表的整体a系数,大于0.7,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也显示,KMO值大于0.8,高达0.888,,同时,Bartlett球体检验也拒绝了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原假设(sig.=0.000<0.01),检测结果都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8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5.5旋转后企业家精神因子负载值表因子载荷验证维度测量项目1CZ1.974CZ2.973企业成长CZ3.982CZ4.983累计解释变量95.658%KMO样本测度0.888Bartlett球体检验卡方:1514.326;自由度:6;sig.:.0005.1.4小结本部分通过信度分析和因素分析,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各个量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使用量表均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同时,本部分还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结构,分析发现,企业家精神可以界定为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使命感和事业心三个方面,而创新则可以界定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三个方面。5.2企业家精神、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本部分将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对上文所提出的相关假设和研究模型进行检验,具体采用方法包括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5.2.1相关分析为了探讨企业家精神、创新及企业成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本部分将在前文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因素层面对这些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来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1)企业家精神与创新之间的相关分析企业家精神的三个维度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之间的相关分析如表所示。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三个维度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对于创新而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使命感和事业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证明了假设H1、H2、H3。8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还表明,企业家精神的三个维度对于创新都有程度不等的影响。从技术创新看,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技术创新呈现显著正相关,其显著性水平为1%,相关系数达到0.946;与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精神也呈现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为1%的,相关系数达到0.204;与企业家的使命感和事业心也呈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为1%,相关系数为0.898。制度创新看,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技术创新呈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为1%,相关系数达到0.987;与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精神呈新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为1%,相关系数达到0.258;与企业家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呈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为1%,相关系数为0.434。对于价值创新而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技术创新呈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为1%,相关系数达到0.843;企业家的风险承担精神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78;企业家的使命感和事业心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10。因此,可以看出,对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而言,企业家精神的三维度中,起显著作用的依次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使命感和事业心、风险承担精神。表5.6企业家精神与创新之间的相关分析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使命感和事业心PearsonCorrelation.946(**).204(**).898(**)技术创新Sig.(2-tailed).000.000.003PearsonCorrelation.987(**).258(**).434(**)制度创新Sig.(2-tailed).000.000.000PearsonCorrelation.834(**).278(**).510(**)价值创新Sig.(2-tailed).000.000.0002)创新与企业成长之间的相关分析创新的三个维度与企业成长之间的相关分析如表所示。分析表明,企业成长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对于企业成长而言,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证明了假设H4、H5、H6。8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5.7创新与企业成长之间的相关分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企业成长PearsonCorrelation.951(**).992(**).836(**)Sig.(2-tailed).000.000.0005.2.2回归分析前文通过对于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初步验证了文章中的部分假说。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研究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本部分将通过回归分析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1)企业家精神对创新的回归分析企业的创新行为是企业家精神最直接的体现。以企业家精神的三个维度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使命感与事业心等因子为自变量,分别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分别列示于表。表5.8技术创新回归分析非标准系数标准化系数tSig.因变量自变量BStd.ErrorBeta(Constant)0.000.020.001.000创新精神1.080.061.0817.62**0.000技术创新风险承担精神0.020.060.02-0.38**0.000使命感与事业心0.250.020.25-13.92**0.0002ADJ.R:0.747F值:124.696**标准回归方程:技术创新=1.08创新精神+0.02风险承担精神+0.25使命感与事业心注:“*”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家精神的三个维度因子均进入了对技术创新的回归方程,回归模型的解释力达到了74.7%,并可以得出标准线性回归方程为:技术创新=1.08创新精神+0.02风险承担精神+0.25使命感与事业心根据回归模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使命感与事业心在1%的8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对于企业的创新行为而已,企业家精神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更强、风险承担精神更高、使命感与事业心更强烈,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更多。回归分析的结论支持假说H1a、H2a、H3a;第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使命感与事业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三个维度因子中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1.08和0.25,这与前文的相关分析结论一致。表5.9制度创新回归分析非标准系数标准化系数tSig.因变量自变量BStd.ErrorBeta(Constant)0.000.010.001.000创新精神0.910.040.9121.07**0.000制度创新风险承担精神0.080.040.081.72**0.000使命感与事业心0.000.010.310.21**0.0002ADJ.R:0.773F值:254.331**标准回归方程:制度创新=0.91创新精神+0.08风险承担精神+0.31使命感与事业心注:“*”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上表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家精神的三个维度因子均进入了对制度创新的回归方程,回归模型的解释力达到了97.3%,并可以得出标准线性回归方程为:制度创新=0.91创新精神+0.08风险承担精神+0.31使命感与事业心根据回归模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企业家精神对制度创新的影响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制度创新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使命感与事业心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对于企业的制度创新行为而已,企业家精神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更强、风险承担精神更高、使命感与事业心更强烈,企业的制度创新行为更多。回归分析的结论支持假说H1b、H2b、H3b;第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使命感与事业心对制度创新的影响是三个维度因子中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91和0.31,这与前文的相关分析结论一致。8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5.10价值创新回归分析非标准系数标准化系数tSig.因变量自变量BStd.ErrorBeta(Constant)0.000.020.001.000创新精神1.050.061.0516.99**0.000价值创新风险承担精神0.030.060.030.49*0.035事业心0.560.020.5630.57**0.0002ADJ.R:0.746F值:122.349**标准回归方程:制度创新=1.05创新精神+0.03风险承担精神+0.56使命感与事业心类似的,上表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家精神的三个维度因子均进入了对价值创新的回归方程,回归模型的解释力达到了74.6%,并可以得出标准线性回归方程为:制度创新=1.05创新精神+0.03风险承担精神+0.56使命感与事业心根据回归模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企业家精神对价值创新的影响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价值创新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使命感与事业心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对于企业的价值创新行为而已,企业家精神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更强、风险承担精神更高、使命感与事业心更强烈,企业的价值创新行为更多。回归分析的结论支持假说H1b、H2b、H3b;第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使命感与事业心对价值创新的影响是三个维度因子中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1.05和0.56,这与前文的相关分析结论一致。2)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回归分析企业的创新行为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三方面,为探讨三种不同类型的创新行为对企业成长的关系,本研究中以创新的三个维度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等因子为自变量,将企业成长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分别列示于表。8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表5.11企业成长与创新三维度回归分析非标准系数标准化系数tSig.因变量自变量BStd.ErrorBeta(Constant)0.000.010.001.000企业技术创新1.030.051.0330.66**0.000成长制度创新0.260.030.268.75**0.000价值创新0.580.030.5816.05**0.0002ADJ.R:0.784F值:235.426**标准回归方程:企业成长=1.03技术创新+0.26制度创新+0.58价值创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的三个维度均进入了对企业成长的回归方程,回归模型的解释力达到了78.4%,并可以得出标准线性回归方程为:企业成长=1.03技术创新+0.26制度创新+0.58价值创新根据回归模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企业成长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对于企业成长而言,企业的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回归分析的结论支持假说H4、H5、H6;第二,企业的技术创新、价值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是三个维度因子中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1.03和0.58。相对于制度创新而言,技术创新和价值创新对企业成长具有更明显的正向作用。3)创新的协同作用对企业成长的回归分析表5.12创新协同与企业成长的回归分析因变量:企业成长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自变量标准化标准化标准化标准化T值(Sig.)T值(Sig.)T值(Sig.)T值(Sig.)BetaBetaBetaBeta0.47**0.40**0.44**0.92**技术创新0.920.850.820.75(0.000)(0.000)(0.000)(0.000)28.46**28.75**28.30**28.43**制度创新0.460.420.390.36(0.000)(0.000)(0.000)(0.000)0.26**0.15**0.31**0.32**价值创新0.520.490.450.46(0.000)(0.000)(0.000)(0.000)8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续表5.12技术创新*0.71**0.21价值创新(0.020)技术创新*0.93**0.23制度创新(0.023)制度创新*0.95**0.25价值创新(0.010)技术创新*0.72**制度创新*0.30(0.035)价值创新2ADJ.R0.7620.7570.7720.732F值215.432**220.126**255.345**197.892**分析发现,交互项(技术创新×价值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的交互项对企业成长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创新的协同效用显著,支持假说H7。随着创新三维度的协同作用增强,创新对企业成长正向影响程度将提高。8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我国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创新问题6.1我国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创新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我国企业逐渐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这些年不断的发展、壮大。企业的的创新活动也不断的增加。在我国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有机构对中国5000多为企业家做了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的创新水平没有与经济水平同步提高,整个社会创新不足,整体创新滞后,调查显示,有超过40%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家精神主要是勇于创新的精神,有40%的调查者认为经营企业应当遵循稳健的思想,甚至有26%的调查者所在的企业组织形式从来没有变化过。6.1.1我国企业成长方面的主要问题1)我国企业成长的动力明显不足企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企业中的未用资源以及来自外界的竞争压力,未用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力量,是源动力,但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动力基本都是由于外界因素推动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普遍,造成这种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企业体制方面的原因。2)我国企业成长速度缓慢,水平和效率偏低2000年,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同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针对中国中小企业成长潜能做了一个专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仅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成长潜能。即使是这些“成长型中小企业”中,具有高成长型和渐进成长型的企业竟不足3.32%。总体上看,我国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成长状况令人担忧。3)企业发展中重视规模扩张,忽视发展质量,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崇拜规模扩张,不注重发展质量,这往往导致企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遇上瓶颈,发展不下去,这就是由于重“量”轻“质”,没有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经不住市场考验。8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企业发展没有系统的战略安排,大多依靠企业领导者的个人感觉,缺乏对企业成长的规律研究,不注重系统规划6.1.2我国企业创新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企业创新不足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中国企业创新不足。1)企业家的主管因素(1)中国企业缺乏系统思考,重技术、轻制度和组织。是企业创新不能持续。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选择的创新模式不同。其创新结果也会不同,技术创新在在企业创业和规模扩张阶段对企业成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着企业创业期的过去,规模上了一定层次后,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显得更为重要。但是我国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片面把技术创新当成创新的全部,不分企业的具体阶段具体对待,结果导致很多企业无法克服发展中的许多组织上和制度上的障碍,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夭折。(2)中国企业的组织创新没有和企业的具体发展阶段相结合。创新的跟风、冲动导致中国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没有系统思维,很少有企业专门去研究创新模式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关系,创新作为一个形式甚至面子工程,结果是在不同阶段过分超前强调与本阶段不想匹配的创新形式。结果导致创新脱离了企业现实,创新不能给企业带来成长,直接导致创新失败。(3)企业创新活动重“硬”轻“软”在进行组织结构创新时,观念的创新和实际组织结构的创新同等重要,要并行而为,不能厚此薄彼,但是,我国企业在进行组织创新时,恰恰是只中结构、职权以及流程的创新,而忽视人员、观念和文化的创新,其结果是导致创新失败。(4)盲目追求先进导致企业创新活动脱离实际。企业创新要和企业的现状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的跟风创新,创新要有的放矢,盲目的实施创新往往导致创新失败,不能对企业成长做出贡献,导致企业盲目创新的大多是对创新模式方法没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很多企业由于盲目追求流行,不顾自身企业现状,跟风上马ERP,BPR项目,结构导致绝大多数是失败的。9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主动创新动力不足,没有创新的理念和氛围。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成长的源动力,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动力不足的现象,缺乏创新观念,没有建立创新文化,主动创新意识不足等普遍存在,即使有些企业实施了创新,但大多都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压力所致,是被动创新,其结果是创新不足,创新滞后,导致创新效果不佳甚至创新失败。6.2我国企业成长过程中创新问题的对策我国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整体创新精神缺乏,这个既有大的宏观环境的原因,也有各自企业自身的原因,宏观上创新文化和企业家短缺,微观上,创新机制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要想解决市场经济中企业缺乏创新精神的问题,就必须在国家政策层面和企业层面同时制定能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环境。6.2.1国家层面保障1)制度建设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则是推动企业成长,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一个稳定的社会制度,对于企业家成长,进而激励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具有决定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有一个培育企业家精神成长的制度环境,没有制度的保障,就不会有企业家群体出现,企业家就缺乏创新精神,整个社会创新动力就不足,缺乏企业家精神,就谈不上创新,企业也就谈不上持续成长,经济也就无从发展。为此要从国家层面研究出台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和激励企业家精神发挥的政策环境。(1)建立崇尚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价值体系的文化环境当前我国之所以不会大批量出现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之所以不受重视和推崇,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价值体系有问题,我国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官本位的文化,企业家在官本位文化中是得不到尊重的,在这样的社会价值体系中人人都想当官,没人愿意辛辛苦苦经营企业,因为经营企业得到不尊重,得不到激励。现在之所以占经济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比不上中小企业的民营企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的国有企业家还是在做官,还不是一个正在意义上的企9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业家。要使我们的企业具有创新动力,首先就必须有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这就需要于我们有一个包容、鼓励创新的文化,一个创新的文化必然是一个包容和鼓励创新的文化。美国之所以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国家,是因为美国人具有“接受自主,自我改造,乃至自我革新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带到商业领域”。正是这种精神及与之相适应的规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相反,崇尚自然经济,墨守成规,追求终点平等的文化是压抑创新的。这样的文化氛围与企业家精神是不协调的,很难使企业家脱颖而出。这样的文化氛围也很难培育出创新的企业。(2)明晰产权是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制度保障产权明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财产的所有权是很清晰的,即财产归谁所有,谁是财产的所有者,这一点是很清楚的;二是在财产所有权主体明确的情况下,产权实现过程中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是清楚的。产权明晰对于产权主体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只有这样,企业家才能有动力创新。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个人财产受到法律的保护,不收任何组织、个人以任何理由侵犯,这样的政府可信的承诺是企业家追逐利润的法律基础。是企业追求财富的动力,确定性的政策环境是公民财产得到保护,也是企业家创新精神得到激发,相反,就会压制企业家把企业规模做大,选择小规模运转。由于传统的文化影响,中国缺乏对公民个人财产的保护意识,加上中国法律不健全,中国相当多数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最大的担忧是自己的财产未来不确定性。这其实是在摧残企业家精神,而不是在培育企业家精神。所以,要想我们的市场企业具有创新的动力,要想我们的经济有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就必须尊重市场,尊重产权,从制度上明晰产权。6.2.2企业层面保障1)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之与企业的作用是团结内部员工,起到沟通协调和凝聚的功能,同时,企业文化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共同语言,当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崇尚创新,激励创新的性质是,就被称之为创新的企业文化,他能号召企业员工建立统一的创9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新理念,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帮助建立创新的企业价值观,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无形的保障,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还有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顾名思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导向功能就是文化对员工有引领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员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规范方面起到引领作用,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员工自觉地建立起创新的思想,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规范他们的日常企业行为,是他们的行为是朝中创新的方向前进的。约束功能。企业员工在进行企业创新过程会产生与创新不一致的思想,甚至在行为上与企业创新战略有差异,企业的文化尤其是企业的创新文化就是防止这种差异的产生,通过文化的无形约束力,保证企业员工在从事企业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思想,行为始终保持与大方向一致,形成一个整体的创新的群体意识,创新的风气压到保守的风气。使个体员工在这种风气下保持创新的动力和压力,进行自我控制,激发自我创新的动力和压力,自觉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保证企业创新活动的连续性。凝聚功能。凝聚功能是指企业创新文化形成并被员工自觉接受后,就会起到一种团结、凝聚的功能。激励功能。激励功能是指使员工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从事技术创新的主体员工,其创新成功与否与其在从事创新活动过程中发挥的积极性和潜能是分不开的。综上所述,优秀的创新文化会激发企业员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热情,并体现在创新过程的每一阶段。总之,优秀的创新文化会激发企业员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热情,并体现在创新过程的每一阶段。2)建立现金与股权、期权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公司物质方面的激励方式有直接的现金激励和期权激励两种方式,目前大多公司都采取现金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方式导致员工,尤其是公司管理层目光短视,不注重企业长期的发展,因此,建立以期权为主的激励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变这种短期行为,使公司员工和管理层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期权激励实施中,主要是对公司管理层和核心科技人员以及营销人员进行激励。9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7结论与展望7.1主要结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的发展,主要是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企业创造了很好的发展环境,从乡镇企业到民营企业,再到国有企业改制,这些改革政策使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企业家,出现了很多创业型的企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创新问题,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环境不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直接导致企业创新不足,问题很多。基于此,本文就试图全面分析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并给对中国企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创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研究结论包括以下方面:(1)企业家精神包含创新精神、风险承担精神以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企业家精神要达到创新的目的是通过市场导向,在创新动力和企业禀赋的共同作用影响下,经过探索和识别创新机会和资源整合的过程,最终实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价值创新。(2)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这个动力系统份内外部两部分,外部系统主要包含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支持;外部系统包含利益驱动、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只有内外部系统要素都齐备的情况下,创新系统才能很好的运转。(3)在创新过程中收到制度要素、人力资源要素和融资要素的制约。制度安排、信息体制和文化体制都影响创新的主题行为,制约创新动力的发挥;在创新中,物质资本已经不是企业的关键资源,实际掌握原域控制权的并不是资本所有者,而是关键人力资本,创新更多的来自于关键人力资本对创新关键资源的掌握。这里的关键资源可以是创新独特的技术优势,或者是创新市场关系,也可以是一种管理能力。这些关键人力资源对关键资源的掌握就获得发展的实际控制权,为了能够保证长远发展,就必须留住这些关键资源的所有者,即人力资本。而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禀赋就决定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可选择范围,对创新活动形成制约。为了打破这种制约,9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主体不得不依靠于其他创新手段,或者是诉求于人力资本市场。在现代开放经济下,人力资本包括内生的人力资本与外生的人力资本。然而,一旦人力资源流动质量不高,流动层次和流动率低,就会大大降低企业家从人才市场获取所需人才的可能性。这种制度性障碍是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外在障碍,也是企业家自身难以消除的障碍;同时融资对企业家的创新也具有重要意思,融资是实施企业家创新计划的关键环节;融资是把握创新机会的前提条件;融资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保障;融资是企业家持续创新的基本保障。(4)在成熟市场经济体中,制度环境比较稳定,企业家会得到正确激励,扩张成为企业家的追求,企业家创建“自己王国”的雄心的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从而采取新战略促使企业规模扩张,引进新的组织结构支撑企业发展,制度和企业家的意愿形成良性循环。但在转型经济体中,由于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家扩张规模的意愿被压抑,寻租成为企业家的主要意愿,企业引进新的组织结构被搁置。企业在一种低水平上成长。公共干预导致企业经济上的无效率。(5)创新中要注重协调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制度创新与价值创新的协同,以及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这些协同创新对企业成长具有重要影响。(6)我国企业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成长的动力明显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水平和效率偏低;企业的成长重“量”轻“质”,缺乏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企业自身缺乏对于企业成长规律的研究与实践,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缺乏切实可行的、科学的系统规划。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企业内部因素,也有企业外部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和因素,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建立崇尚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价值体系的文化环境;2、明晰产权是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制度保障;3、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现金与股权、期权相结合的激励制度。7.2研究展望本研究对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做了研究,但今后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仍有许多。作者认为,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展开研究:9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有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的异同点及培育问题。中国的经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存,同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但是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与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在创新精神上不尽相同的,他们身上体现的企业家精神有很大的差异,本文没有对他们的差异做分析,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2)中国的民营企业有很多集群现象,还有地域性,这与地方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像温州企业、晋江企业等等,他们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烙印,彼此之间的创新模式又不尽相同,那么这些地方文化与企业创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是在今后研究中值得深入分析的。9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致谢行文至此,我的博士学习生涯也即将结束,从2005年到2012年7年的博士学习历程,让我对经济学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我所担当的企业领导者的角色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博士论文得以完成,最应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巴曙松教授和徐长生教授,从选题到成文,以及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无不倾注着他们的大量心血。特别要感谢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对本文的问卷调查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很多热心的企业家和学者们还提出了很多极具智慧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要感谢中国企业界的优秀领导们,特别是那些极具影响的企业领袖们,是他们的激情和智慧,以及他们的企业家精神,不断激励着我们探索企业治理之路,探索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制度。最后,我尤其要感谢我的同事和家人,是你们的理解、支持,使我能顺利的完成博士论文。伍刚2012-07-199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鲁传一,李子奈.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李子奈,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鲁传一,李子奈.对企业家在经济中的作用的辩证思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鲁传一,李子奈.基于企业家产品水平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5]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6]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海南出版社,2000[7]马志贤.企业家精神的态度导向表在中国的检验[8]陈卫忠.内部企业家精神理论研究评述[9]郝大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10]邹恒甫.财政、经济增长和动态经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林强,姜彦福,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经济研究,2001[12]王立平.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13]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经济研究,1997[14]秦辉,戚东海.企业家精神提升与民营企业持续成长.企业经济,2004[15]李新春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企业家理论与企业成长国际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2002[16]叶勤.企业家精神的兴起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其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7]陈伟,赵富洋.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企业家精神.科技管理研究,2008[18]孙丽芝.创新体系构建中企业家的作用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太原科技大学学9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报,2008[19]李新春,苏琦,董文卓.公司治理与企业家精神.经济研究,2006[20]张曙光.从韦尔奇的实践看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现在管理科学,2002[21]林强,姜彦福,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经济研究,2001[22]秦辉,戚东梅.企业家精神提升与民营企业持续成长.企业经济,2004[23]何予平.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C-D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06[24]舒晓南.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发展.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1[25]张迎春,李萍.企业家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6[26]吴向鹏,高波.文化,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7]朱元根.企业家精神及其企业家成长的社会制度与环境.2005[28]卫兴华,候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2007[29]庄子银.南方模仿、企业家精神和长期增长.经济研究,2003[30]张玉利.创业、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庄子银.企业家精神、持续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世界经济,2005[32]李维安,王辉.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一个公司治理的视角.南开经济研究,2003[33]陈峻峰,李强,蔡根女.企业家精神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代管理科学,2007,1[34]刘春蓉.把企业家精神引入经济增长的理论的思考.山东经济,2005[35]焦斌龙,冯文荣.企业家转型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当代经济研究,2007[36]肖建忠,唐艳艳.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经验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37]庄子银.创新、企业家精神活动配置与长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7[38]威廉.鲍莫尔.创新的微观经济学:市场经济的增长引擎.南大商学评论,9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9]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商务印书馆,1990[40]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1]张维迎,盛斌.论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新知三联书店[42]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3]AudretschBD,ThurikR.Capitalismanddemocracyinthe21stcentury:fromthemanagedtotheentrepreneurialeconomy.JournalofEvolutionaryEconomics,2000,10(1):17-34[44]BarroRJ,Sala-i-MartinX.Economicgrowth(2nded.).Cambridge,Mass.;London:MITPress,2004[45]BaumolWJ.Entrepreneurship:Productive,Unproductive,andDestructive.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893-921[46]CassonM.Enterpriseandcompetitiveness:asystemsviewofinternationalbusiness.Oxford[England],NewYork:ClarendonPres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47]GrossmanGM,HelpmanE.Innovationandgrowthintheglobaleconomy.Cambridge,Mass.:MITPress,1991[48]KnightFH.Risk,UncertaintyandProfit.NewYork:HoughtonMifflin,1921:1-60[49]LucasRE,Jr.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3-42[50]LucasRE.Onthesizedistributionofbusinessfirms.BellJournalofEconomics,1978,508-523[51]NorthDC.Structureandchangeineconomichistory(1sted.).NewYork:Norton,1981[52]OiWY.Heterogeneousfirmsandtheorganizationofproduction.EconomicInquiry,1983,21:141-171[53]Aghion,P,andHowitt,P.“AModelofGrowththroughCreativeDestruction”.Econometrica,1992,60,323-351[54]Jones,C.,1999,“Growth:withorwithoutScaleEffects?”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9,No.2,Maypp.139-144[55]Aghion,P,andHowitt,P.,EndogenousGrowthTheory.Cambridge,MA:MIT10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ress.1998[56]Audretsch,D.B.andA.R.Thurik.Capitalismanddemocracyinthe21stcentury:fromthemanagedtotheentrepreneurialeconomy.JournalofEvolutionaryEconomics,2000,10,17-34[57]Minniti,M.1EntrepreneurialActivityandEconomicGrowth.GlobalBusiness&EconomicReview,1999,(1):31-42[58]Zoltan.Acs,CatherineArmington.Entrepreneurship,Geography,andAmericanEconomicGrowt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59]AlainFayolle.EntrepreneurshipandNewValueCrea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60]DouglasHoltz-Eakin,HarveyS.Rosen.PublicPolicyandtheEconomicsofEntrepreneurship.TheMITPress,2004[61]PhillipH.Phan,SankaranVenkataraman,S.RamakrishnaVelamuri.EntrepreneurshiPinEmergingRegionsAroundtheWorld.PublishbyEdwardElgarlimitedGlensanHouse,2007[62]Miguel-AngelGalindo,DomingoRibeiro,JoaqunGuzman.EntrepreneurshipandBusiness.Printedonacid-freepaper,2008[63]Moore,D.P.,Buttner,E.H.FemaleEntrepreneurs:MovingBeyondtheGlassCeiling.Sage,ThousandOaks,1997[64]Nelson,R.,andS.Winter.AnEvolutionaryTheoryofEconomicsChange.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2[65]Schumpeter,J.TheoriederWirtschaftlichenEntwicklung.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11[66]Kirzner,I.M.Entrepreneurialdiscoveryandthecompetitivemarketprocess:AnAustrianapproach.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97[67]Lee,A.Y.,R.Florida,andZ.J.Acs.Creativityandentrepreneurship:Aregionalanalysisofnewfirmformation.RegionalStudies,2004.[68]Buenstorf,G.Creationandpursuitof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ies:Anevolutionaryeconomicsperspective.SmallBusinessEconomics,2007[69]Casson,M.Entrepreneurship.London:EdwardElgar,1990[70]Cooper,A.C.,F.J.Gimeno-Gascon,andC.Woo.Initialhumanandfinancial10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capitalaspredictorsofnewventureperformance.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4[71]Holcombe,R.„Entrepreneurshipandeconomicgrowth‟.TheQuarterlyJournalofAustrianEconomics,1998[72]SmithJM,SchaeferCE.DevelopmentofacreativityscalefortheAdjectiveCheckList.PsychologicalReports.1969,25:8792[73]StephenK,JohnEB.Creativity:akeylinktoentrepreneurialbehavior.BusinessHorizons.2007,50:365~372[74]StembergRJ.Implicittheoriesofintelligence,creativity,andwisdom.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5,49:607627[75]SternbergRJ,LubartTI."Aninvestmenttheoryofcreativityanditsdevelopment".HumanDevelopment.1991,34:131[76]StembergRJ,LubartTI.Defyingthecrowd:CultivatingCreativityinaCultureofConformity.NewYork:Press.1995[77]SubinIm.Themodelofeffectofcreativityonnewproductsuccess.l999[78]ThomasMB.Usingfounderstatus,ageoffirm,andcompanygrowthrateasthebasisfordistinguishingentrepreneursfrommanagersofsmallerbusinesses.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5(10):249~263[79]TorranceEP.Scientificviewsofcreativityandfactorsaffectingitsgrowth.InJ.Kagan(Eds.),CreativityandTeaming.NY:BaconPress.1967:7391[80]Vygotsky.Consciousnessasaprobleminthepsychologyofbehavior.PeterLangPublishing.2000:251~281[81]WoodmanRW,SawyerJE,GriffinRW."Towardatheoryoforganizationalcreativity".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3,18(2):293321[82]WoodmanRW,SawyerJE,GriffinRW.Towardatheoryoforganizationalcreativity.AcademicManagementReview.1993,18(2):293321[83]WoodmanRW.Creativityasaconstructinpersonalitytheory.JournalofCreativeBehavior.1981,15:43~b6134.10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附录:调查问卷尊敬的阁下: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我们的调查!本问卷旨在探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请选择(电子版请用不同颜色标注)与实际情况最为接近的答案。您所提供的信息对此次学术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所收集到的任何信息仅仅作为科学研究之用,不作为其它任何用途,并完全尊重您个人的安全和隐私,请您不必有任何的顾虑。在您填写问卷之前,敬请先阅读如下填写说明:1.本问卷没有标准答案,任何答案都没有“好”、“坏”、“对”、“错”之分。2.请您尽量将所有的问题都答完,请在您认为正确答案的相应位置打“√”,承蒙大助,万分感激!!敬祝万事如意!!!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第一部分个人基本情况说明:本部分是关于您个人的基本情况调查,请在符合您情况的相应位置上用红颜色表明。1、您的性别:口男口女2、您的年龄:口25及以下口25-35口35-45口45—55口55以上3、您的学历:口大专以下口大专口本科口研究生及以上4、您在目前企业的工作年限:口3年以内口4一6年口7-10年口10年以上5、您创业或担任企业副总以上高管时的年龄:口25及以下口25-35口35-45口45—55口55以上6、您是目前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吗?口唯一股东口大股东口拥有少量股份口没有股份7、您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取目前的职位的?口内部提拔口外部聘任口自己创业口继承祖业口后期参股第二部分企业基本情况说明:本部分是关于您目前企业的基本情况调查,请在符合情况的相应位置上用红颜色表明。1、贵企业的注册类型:口国有独资或集体企业口股份制口私营企业口外资投资企业口合伙企业2、贵企业的注册资本(人民币):口<100万元口100—500万元口501-3000万元口3000万—1亿元口1亿元以上3.企业近三年年均总资产规模:口100万以下口100万~1千万;口1千万~1亿;口1亿~10亿;口10亿以上。4.企业近三年年均营业总额:口100万以下;口100万~1千万;口1千万~1亿;口1亿~10亿;口10亿以上。5、贵企业员工数:口<50人口50—200人口201—500人口501—1000人口>1000人6、贵企业的经营历史:口<5年口6一10年口11-15年口15—20年口>20年7、贵企业正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哪个发展阶段:口创建期(规模小、实力弱,组织结构极不规范,内部分工不明确);口成长期(产品和服务迅速被接受,销售额和利润迅速上升,企业规模急剧膨胀);口成熟期(企业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充分,销售额和利润都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口衰退/再生期(企业业绩开始下滑,企业急需进行调整)。10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8、贵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情况:口单一业务发展,没有多元化经营口主业突出,并进行了适度多元化尝试口在主业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主业进行了相关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口追求多元化发展,没有明显的主业和发展路径第三部分问卷调查说明:本部分是关于您在日常工作中事件、事物或者关系的调查。请您根据您在过去半年内的实际工作状况回答。所列答案的含义为: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请在符合您个人情况的答案的相应位置上打“√”。企业家精神调查非比比非常较不较常不不确同同同同定意意意意CX1我总是考虑能够用新的方法发展我的业务12345CX2我经常寻找新颖的开拓市场和销售产品的方法12345CX3我对于能把新产品或新的服务推向市场感到很过瘾12345CX4我擅长把各种来源的相关思想、问题和观察资料结合起来12345CX5我能够把思想、问题和观察资料应用到不同的环境中12345CX6我能够把思想、问题和观察资料整合到更通用的领域12345CX7我经常用新的方式看待老问题12345CX8我经常把新的问题看成机会12345CX9我喜欢尝试不同的方式以达到目标12345FX1我愿意为高回报承担高风险12345FX2总的来说我愿意冒险12345FX3一个人既不应该成为债权人,也不应该成为债务人12345FX4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我能够轻松地独立工作12345FX5我喜欢面对不可预测的挑战12345FX6我把不确定性作为企业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接受12345FX7我即使不能比大多数人做得更好,也至少和他们一样好12345FX8我对我成功的能力有信心12345SY1富有激情与充满进取心是我事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12345SY2我永远会对事业保持激情和专注,而不会追求稳定或保守12345SY3事业是我生活的核心部分,我常会为工作而放弃休息时间12345SY4面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总是充满激情、跃跃欲试12345JS1产品自主创新率较高12345JS2企业R&D成功率较高12345JS3主导产品的更新周期较短12345JS4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利用能力较强12345JS5拥有专有技术和专利数量较多1234510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JS6企业研发人员比例较高12345JS7企业为自主创新投入的资源较多12345JS8企业开展的引进创新活动较多12345JG1制定了鼓励员工提出创新建议的制度12345JG2最高层领导和工厂工人之间的管理层级少12345JG3不同部门成员的沟通频率高12345JG4各部门人员在紧急状况下自主决策的范围大12345JG5上下级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快12345JG6制定了鼓励创新的制度12345XX1管理者认同学习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重要作用12345XX2企业不同层面具有特定的知识共享机制12345XX3高层管理者认同知识共享的重要性12345XX4员工主动分享知识和工作经验12345WH1对创新人才有额外的重奖12345WH2鼓励创新并且可以接受失败12345WH3内部合作氛围融洽12345WH4管理者授权程度较高12345WH5管理者注重民主决策12345JZ1根据环境变化进行战略调整的能力较强12345JZ2关注竞争对手的技术能力12345JZ3对内部资源和能力有清晰的认识12345JZ4关注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和走向12345JZ5制定合理的长期战略规划12345JZ6拥有明确核心业务和产品12345企业成长调查以下问项是关于企业成长方面的,请根据贵企业最近三年来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选出相应选项,如果您经营这家企业时间不足三年,则从您上任时间算起:非比比非常较不较常不不确同同同同定意意意意CZ1我的业务销售额增长率比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率要高12345我的企业在扩建新的营业网点或新的生产基地方面的速度比主要CZ212345竞争对手的速度要快CZ3我的业务客户数量的增长率比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率要高12345我的企业在行业内的市场份额的增长率比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率CZ412345要高10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