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4-2015学年福州市七下期中数学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5年福建福州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模拟考试试卷一、选择题(共8小题;共40分)1.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A.4=2B.39=3C.38=±2D.−32=±32.点P−3,2位于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3.点Px,y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Pʹ,则点Pʹ的坐标为 A.x−2,y+3B.x+2,y−3C.x−3,y+2D.x+3,y−24.在4,−12,0,3,3.1415,π这6个数中,无理数共有 A.1个B.2个C.3个D.4个5.若x轴上的点P到y轴的距离为3,则
2、点P的坐标为 A.3,0B.3,0或−3,0C.0,3D.0,3或0,−36.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A.垂线段最短B.同位角相等C.过点P作线段AB的垂线D.不相等的角一定不是对顶角7.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ʹ,Cʹ的位置,若∠EFB=65∘,则∠AEDʹ等于 A.50∘B.55∘C.60∘D.65∘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若干个整数点,其顺序按图中“→”方向排列,如1,0,2,0,2,1,3,1,3,0,3,−1⋯根据这个规律探索可得,第100个点的坐标 第11页(共11
3、页)A.14,0B.14,−1C.14,1D.14,2二、填空题(共11小题;共55分)9.9= .−3338= .32+22= .−5的相反数是 .3−1+4= .10.点A3,−2到x轴的距离是 .11.如图,AB∥CD,∠B+∠2=160∘,则∠1= .12.已知点Am,m−2在x轴上,那么点A坐标为 .13.把命题“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 .14.如图,请写出一个能说明CE∥AB的一个条件 .15.如图,三角形ABC中,BC=7 cm,若三角形ABC沿射线BC方向向右
4、平移2 cm得到三角形AʹBʹCʹ,则CCʹ= cm.16.化简:∣3−2∣= .17.如图,如果所在位置的坐标为−2,−2,所在位置的坐标为1,−2,那么所在位置的坐标为 .第11页(共11页)1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AB∥x轴,AB=5,点A的坐标为2,−3,则点B的坐标为 .19.如图,已知坐标A11,0,A21,1,A3−1,1,A4−1,−1,A52,−1⋯,则点A2014的坐标为 .三、解答题(共9小题;共117分)20.解方程:Ⅰx3−27=0.Ⅱ12x+32=8.21.计算:Ⅰ25+3−27+14;Ⅱ251
5、6+3−8−122;Ⅲ−23×−42−16×−122−327.22.如图,已知钝角∠AOB,点D在射线OB上.Ⅰ画直线DE⊥OB;第11页(共11页)Ⅱ画直线DF⊥OA,垂足为F.23.已知:如图,∠1=∠2,CF⊥AB,DE⊥AB.求证:FG∥BC.证明:∵CF⊥AB,DE⊥AB(已知)∴∠BED=90∘,∠BFC=90∘( )∴∠BED=∠BFG(等量代换)∴ED∥FC( )∴∠1=∠BCF(已知)又∵∠1=∠2( )∴∠2=∠BCF( )∴FG∥BC( )24.请在图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使C,B的坐标分别为
6、0,1和5,0.Ⅰ写出点A的坐标;Ⅱ求三角形ABC的面积.25.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于O,且∠DOE=4∠COE,求∠AOD的度数.第11页(共11页)26.如图,已知EF∥CD,∠A=110∘,∠EFC=35∘,CF为∠ACD的平分线,那么AB与CD平行吗?说明理由.27.如图,长方形OABC中,O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A点的坐标为4,0,C点的坐标为0,6,点B在第一象限内,点P从原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O−A−B−C−O的路线移动(即:沿着长方形移动一周).Ⅰ写出点B的坐标 .
7、Ⅱ当点P移动了4秒时,描出此时P点的位置,并求出P的坐标.Ⅲ在移动过程中,当P到x轴距离为5个单位长度时,求点P移动的时间.2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D∥x轴,BC∥DE∥y轴,且AB=CD=4 cm,OA=5 cm,DE=2 cm,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C路线运动到点C停止;动点Q从点O出发,沿O→E→D→C路线运动到点C停止;若P,Q两点同时出发,且点P的运动速度为1 cm/s,点Q的运动速度为2 cm/s.第11页(共11页)Ⅰ直接写出B,C,D三个点的坐标;Ⅱ当P,Q两点出发112 s时,试求
8、△PQC的面积;Ⅲ设两点运动的时间为t s,用t的式子表示运动过程中△OPQ的面积S.第11页(共11页)答案第一部分1.A2.B3.A4.B5.B6.C7.A【解析】∵AD∥BC,∴∠EFB=∠FED=65∘.由折叠的性质知,∠FED=∠FEDʹ=65∘,∴∠AEDʹ=180∘−2∠FED=50∘.故∠AEDʹ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