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妊娠合并贫血患者的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妊娠合并贫血患者的治疗刘佩兰(黑龙江省鹤岗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154100)【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贫血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9例妊娠合并贫血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治疗,患者的康复率高,39例患者中有37例患者已经完全康复出院,2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牛活质量。【关键词】妊娠合并贫血患者治疗【中图分类号】R714.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3-0126-0
2、1贫血的定义:主要按照血红蛋白(Hb)浓度而定,但因性别、居住地区、妊娠与非妊娠、或妊娠时服用与未服用铁剂的不同,其正常值皆有所差异,因此,贫血的定义无法简单地加以界定。未妊娠时其血红蛋白低于120g/L,一般即可认为贫血。在妊娠的早期及接近足月妊娠时,健康妇女的血红蛋白浓度通常为110g/L或更高。正常情况下,产后血红蛋白浓度也不比分娩前降低多少。分娩后,血红蛋白浓度通常可波动几天,随后便上升至未怀孕时的浓度。其上升的幅度主要由怀孕时血液中血红蛋白总量来决定。如妊娠期血红蛋白低于非妊娠期平均值(137g/L),而不低
3、于lOOg/L,即可称之为生理性贫血。据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结论不完全正确。有些妇女,尤其营养较佳者,妊娠期不出现血红蛋白或红细胞下降,多数所谓血液稀释实际上是缺铁表现。这类妇女有的在妊娠早期即已有缺铁性贫血,有的虽无明显缺铁性贫血征象,但检查发现血清铁储备明显不足。因此,目前认为在血红蛋白尚未低于lOOg/L时宜称为生理性血稀释或稀血症(hydremia),低于lOOg/L为真性妊娠期贫血。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般资料:本院收治妊娠合并贫血患
4、者39例,年龄24岁・35岁。贫血的分类: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所引起的贫血;感染或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镰状细胞血红蛋白病;其他血红蛋白病,本节主要讨论缺铁性贫血。1.2方法与结果:治疗方法为口服铁剂,特殊情况下可考虑注射铁剂。结果:39例妊娠合并贫血患者经过治疗,已经有37例患者痊愈满意出院,2例患者病情好转继续留院接受观察治疗。2治疗2.1治疗原则孕前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者不宜妊娠,孕早期应终止妊娠;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经积极治疗可完
5、成妊娠。再生障碍性贫血无特殊药物治疗,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针对病因进行药物及营养治疗。2.2药物治疗补充铁剂,给药方式以口服为好,方法简便、安全,费用低廉,至少维持3个月,以补充体内铁储存量⑴。2.2.1硫酸亚铁铁是构成血红蛋白不可缺少的成分,口服铁剂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吸收,无机铁必须还原成Fe2+才能吸收,吸收较差,受饮食干扰大。用法:0.3g,3次/d,同时•服用1%稀盐酸10ml,3次/d。2.2.2富马酸亚铁(又称富血铁)325mg,2次/d,口服。2.2.3琥珀酸亚铁(速力菲)0.1〜0.2g
6、,3次/d,口服。有以下特殊情况时可考虑给予注射铁剂:确诊为严重缺铁性贫血,并希望血红蛋白浓度较快恢复;患者不能服用铁剂或口服后反应较大、吸收不良。但应指出,注射铁剂并不一定比口服铁剂有更快的疗效,其主要优点可能仅在于能在短期内按计算需要量给患者补铁,但有吋偶可引起致命性过敏反应。常用的注射铁剂有:右旋糖酹铁:首次量50mg,肌内注射,如无反应,可增量至100mg,肌内注射,1次/d,250〜300mg右旋糖阳1铁可提高血红蛋白10g/L;山梨醇铁:肌内注射后吸收迅速,局部反应较小,剂量为50〜75mg/d,孕妇使用时
7、每200mg可使血红蛋白上升10g/L(lg/dl),肌内注射吋局部疼痛明显或有恶心、呕吐、头晕、腹泻吋,则应停止注射,个别人可有过敏性休克,故应严格掌握。有人主张治疗孕妇贫血时给予足量的叶酸及其他维生素(如维生素C),可促进铁剂的吸收。3讨论贫血对妊娠的影响:贫血孕妇发生子痫病前期的比例较高;重度贫血常能因心肌供氧不足而导致心力衰竭,常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也有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如同时合并感染,产时过度劳累,则导致心力衰竭机会更多,目前世界上某些地区贫血仍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贫血与感染,长期以来,普遍认为,贫血
8、患者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产褥感染。贫血对胎儿的影响:贫血孕妇早产或死产发生率、新生儿发病率均高于正常孕妇,如及时纠正贫血,则胎、婴儿的预后要好得多;严重贫血本身可致子宫缺血缺氧,胎盘灌注和氧供应不足,虽胎盘可因代偿而增大,但仍未必全能供应胎儿需要,故有可能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甚至可引起宫内死亡或死产、新生儿窒息等,新生儿虽不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