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思结合邹瑞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思结合邹瑞华

ID:31786347

大小:55.2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思结合邹瑞华_第1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思结合邹瑞华_第2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思结合邹瑞华_第3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思结合邹瑞华_第4页
资源描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思结合邹瑞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思结合云阳县青龙街道复兴小学邹瑞华当前,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有:第一,师生课堂中的交流非常的肤浅,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半议一议,划一划,集体交流停在同一个层面上,在时间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更少。第二,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着教师串讲串问的现象,学生的自主发现少,学生读书感悟少,牵引求同多,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第三,割裂学法和思维的关系,造成语文课堂的两种倾向,以学法指导为主的工具性倾向和以思维为主的人文性倾向,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不到很好的统一。上述弊端的根源在于学生自主学习

2、活动的缺失,以及学习活动缺少方法和思维的有机结合。新课程要求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把学和思紧密结合起来。对话是学牛获得个性体验的基础,而这种对话如果缺乏学法的习得和思维品质的养成,只能是停留在浅层机械重复,很难获得语言智能的发展。同时学法和思维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在语言文字实践和人文内涵的滋养获得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应当看到,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其实不在于学生的“学”,而在于“思”,因为“学”已经被广大教师发挥到极致,几乎每个教师都是传授知识的高手,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思考

3、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却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如何让学生做到学思结合?“解放学生,给他们留下锻炼身体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时间、了解社会的时间。现在的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下面结合我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见解:一、坚持“以学为主”不动摇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一一学思离散、知行脱节。其主要原因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不是主动自觉的学习,而是在教师压迫之下的“被学习”。“填鸭式”的教学根本就不留给学e思考的时间、空间,只是流水线的“得到信息一

4、一默记于心一一按题索答一一准备应试怎么才能实现“学思结合”?要打破课堂教学“满堂灌”、教师“包办代替”的格局,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进行质疑;同时,要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这样以学为主的课堂应是在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个体学习一一同伴互助一一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利研讨,质疑释疑,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能够促进“学思结合”的特点。问

5、题是,教师如何智慧引领、组织积极思维下的学习活动,真正的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发展。二、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力是智慧的核心,只有活动没有思维量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学生的思维锻炼,并不是指一味的静思、默想,更不是“静听”、“做题”,寻求好的学习策略、学会组织学习以及在活动中表达等等,都需要学生的思维。静思、自省下的顿悟可以提升思维,活动中思考和活动后的反思也可以提升思维,学生的智慧发展,不仅需要理性智慧,更需要实践智慧。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任何活动,必须是以“积极思维”为前提的,不论是听老师讲解,还是合作展示,学生是否“积极思维”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的唯

6、一标准,因此,不论组织学牛“互教互学”时,还是组织学生“外化知识”时,都要牢记这一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质疑、释疑的方法。每一门学科都有各自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也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大的方面讲,理科重推理、重逻辑思维,文科重想象联想、重形象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二者又有重叠交叉。除此之外,还有与培养创新精神相联系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灵感思维等等。教师要学习一点思维科学的理论,根据学科特点,适时指导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一旦掌握了方法,形成了习惯,学生的“思”就不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向创新的道

7、路。三、积极尝试实践性学习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观点是“知难行易”(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认为,人类的知与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从“不知而行”到“行而后知”再到“知而后行”。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知难行易”,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我们在课堂中的感觉是“知易行难”,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并不矛盾。“知难行易”是指在实践中总结规律、体验智慧、发现问题的本质,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难易关系”,而我们课堂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的传授为主,不经过实践体验和实践检验,是从书本理论到实践

8、行动的“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