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58311
大小:56.2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7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张浩然(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一人民医院164100)【中图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1-0230-02【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超过6〜8周时,病变侵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造成不可逆损伤,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此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在临床上很多见。它发病年龄多见于小儿,也可见于其它各部年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耳流脓,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检查可见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清洗后可见鼓膜充血及鼓膜不同程度的损伤穿孔。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全身或局部抵抗
2、力下降,致病菌毒力过强,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致中耳炎反复发作等有关。1临床资料1.1-般资料2009年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40例,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迁延为慢性者26例,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引起者13例,其他原因者1例。查体见:患耳外耳道内有脓液,无臭,外耳道轻度红肿,鼓膜紧张部穿孔,乳突拍片未发现有骨质破坏。1.2辅助检查耳镜检查可见鼓膜穿孔大小不等,可分为中央性和边缘性两种。穿孔处可见鼓室内壁黏膜充血、肿胀或有肉芽、息肉循穿孔伸展于外耳道。鼓室内或肉芽周围及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听力检查显示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程度轻重不一,少数可为重度感音性听力丧失。乳突X线或额骨CT检查,单纯
3、型无骨质破坏征。骨疡型有骨质破坏征象。胆脂瘤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2治疗与结果对慢性中耳炎的慢性炎症治疗阶段。传统认为慢性中耳炎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多为金葡菌感染引起。故在治疗上则首先使用抗牛素溶液或抗牛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炎症重脓多者用抗生素水剂如0.3%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滴耳剂、0.25%氯霉素滴耳液。炎症轻、脓少者用甘油或酒精滴剂如2.5%氯霉素甘油、3%硼酸酒精滴耳液。潮湿无脓、穿孔人者用粉制如氯霉素粉、硼酸粉。部用药注意事项:用药前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外耳道及鼓室的脓液,并用棉签拭干,然后方可滴药;忌用氨基糖昔类抗生素制剂(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滴耳,以免耳
4、毒性;忌用粉剂,否则影响引流,其至导致并发症;忌用腐蚀剂。骨疡型:引流通畅者,可先予局部用药,定期复查。引流不畅及局部用药无效者,应手术治疗,根据病变范围可施行乳突根治术或鼓室成形术。单纯的鼓室肉芽刮除术术后易复发,若非因条件限制,目前已极少采用。胆脂瘤型应及早施行手术,可旅行乳突根治术或鼓室成形术。手术治疗的目的: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重建传音结构;求得一千耳;预防并发症。连用2日,均取得很好效果。其中有8例患耳脓性分泌物消失,有2例患耳脓性分泌物减少。再给药3天后。检查有6例鼓膜充血基本消失,有4例鼓膜充血明显减轻。对充血基本消失的改用口服氟派酸。局部仍用氟派酸液点耳。巩固I周后,
5、行鼓膜修补术。从而达到彻底治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目的。3讨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是耳科常见疾病之一,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危及生命。典型症状为反复耳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是引起耳聋的常见原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多由于急性化脓性炎症演变而来,为耳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分为以下三型:①单纯型:病变局限在黏膜,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耳道流脓,脓液多无臭味,鼓膜紧张部穿孔,听力呈传导性耳聋。②)骨疡型:病变侵及骨质,破坏性大,特点为持续性耳道流脓,脓黏稠、有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外耳道深部或鼓室有肉芽或息肉,听力呈重度传导
6、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乳突X线摄片显示有骨破坏。③胆质瘤型中耳炎:胆•质瘤为非真性肿瘤,系鳞状上皮细胞在窦腔内形成的囊性结构,其上皮不断代谢脱落在囊内堆积,并有胆固醇结晶参与形成,因含有胆固醇,故称为胆质瘤。胆质瘤会不断增人和继发感染,以至破坏周围组织和结构,其特点是耳道持续性流脓,具恶臭味,鼓膜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耳道深部或鼓室见有白色鳞状物。X线片显示中耳乳突有破坏区。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尽可能恢复听力。骨疡型和胆质瘤型在明确诊断后应保证引流通畅,尽早行手术治疗,彻底清除病灶,重建听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恰当而彻底的治疗,病程迁延为慢性。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
7、,如营养不良、全身慢性疾病等,患急性中耳炎吋较易演变为慢性。鼻、咽部存在慢性疾病,咽鼓管长期阻塞或功能不良,可能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多,常见有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也可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混合感染。近年来通过免疫机制研究发现,混合感染中厌氧菌能抑制和破坏机体免疫功能,使感染加剧和扩散。因此,在治疗中最好分别选择对厌氧菌和需氧菌敏感的抗生素联合应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李健和,陈考治•嗤诺酮类制剂研究的概况•中药医院药学杂志,19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