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探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探究进展【摘要】中医外治法在我国历史悠久,运用广泛,包括针灸、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多种疗法。查阅整理近10年来文献,显示中医外治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经济方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值得进行深入的推广和研究。【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外治法;中医治法;综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滑膜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致残[1]。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
2、而为痹。”本病多因风、寒、湿、热等邪气入侵,阻滞经络,经脉不利,气血运行受阻,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酸困、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中医外治法通过体外给药,作用于体表,达到就近驱邪治疗疾病的作用。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近10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临床常用治疗RA的外治法包括熏洗、针灸、推拿、外敷等。1治疗方法1.1针灸疗法1.1.1电针电针是指用针刺入脸穴得气后,运用电针治疗仪在毫针上通以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以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陈昊等[2]观察电针刺激经穴与口服雷公藤片对RA患者晨僵时间改善的作用,以曲池、足三里、丰隆配合外关、阳陵泉为主穴,采用电针平补平泻,
3、隔日治疗60例患者,连续3个月后发现,试验组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晨僵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o张士金[11]自拟乌龙二活桂枝汤,以生川乌、生草乌、穿山甲、羌活、独活、桂枝等为主药煎汤熏蒸、浸泡四肢关节,治疗RA患者40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70%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3敷贴疗法中药敷贴是将中药熬膏或研末调和敷贴于一定部位,使药物有效成分渗入皮肤肉理而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中药敷贴治疗RA常根据辨证采用不同作用的复方制剂外敷,取得较好疗效。照日格图等[14]运用制川乌、木香、桂枝、苍术、白芥子、乳香、苏合香、炙甘草等药物制成寒湿祛痹散
4、治疗寒湿痹阻证RA,关节疼痛症状的有效率治疗组为77.50%,对照组为40.83%;关节肿胀症状的有效率治疗组为66.67%,对照组为32.50%;关节压痛症状的有效率治疗组为59.44%,对照组为32.50%;关节屈伸不利症状的有效率治疗组为61.39%,对照组为45.83%;晨僵症状的有效率治疗组为61.11%,对照组为43.33%O张义伟等[15]研究发现,铁棒锤浸膏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的足趾肿胀度及IL-LB和TNF-a含量(P0.05),但改善中医寒湿痹阻证候有效率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8刮痂喻建平[31]运用刮痂治疗RA患者20例,取双侧大钟、膝关、外关穴
5、及肢体疼痛肿胀部位,以穴位或痛点为中心纵向10cm为刮拭区域,以平补平泻手法,出现暗红色斑点则止。无肿胀处顺刮,有肿胀处逆刮,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80%,且未出现明显副作用。2总结与展望目前中医外治法治疗RA包括针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中药敷贴、中药熏洗、蜂针等,具有疗效显著、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近几年,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在针灸、熏洗、敷贴、蜂针等疗法免疫调节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但中医外治法在治疗RA的研究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①中药外治法对早期或急性期患者疗效较佳,对中晚期关节畸形患者的疗效研究较少;②中医外治法治疗RA的研究多集中在少数疗
6、法如针灸、敷贴、熏洗,对推拿、刮痂等疗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较少;③目前选择中医外治法的标准不统一,有的根据辨证论治用药,有的根据关节症状评分用药;④对中药外治法的安全评价分析较少,内容亦不完善;⑤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制研究多集中在TNF-a、IL-1、IL-10等几个细胞因子上,对于其他免疫细胞、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等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较少。综上所述,中医外治法对RA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以进一步研究各种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对中医外治法的安全评价进行系统的分析。3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4):2
7、65-270.[2]陈昊,王艳,顾一煌,等•电针结合口服雷公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3):40-43.[3]张皓,王健,陈新勇,等•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作用及内啡肽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46(5):390-392.[4]艾坤,武丹,常小荣,等•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跖肿胀度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22-624.[5]何天峰,张树辉,李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