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敷脐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

中药敷脐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

ID:31734638

大小:53.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7

中药敷脐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_第1页
中药敷脐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_第2页
中药敷脐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药敷脐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药敷脐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敷脐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次数及性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粪便次数及性状及全身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如图所示:中药敷脐联合思密达的治疗组对小儿腹泻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仅口服思密达的对照组。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是将药物放在脐中(神阙穴),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2、,是从古代药熨、敷贴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医学认为,神阙穴隶属任脉,与冲脉相交会,与督脉相表里。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同时,任脉与督脉周循全身,分别总督阳脉与阴脉,内联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内通外联,承上启下,在防治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现代解剖学来看,脐(神阙穴)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最终闭合之处,脐皮肤下面与筋膜直接相连,布有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和腹壁上、下静脉相吻合,并通过附脐静脉吻合于门静脉;脐部靠近腹腔和盆腔,此处有腹腔丛、肠系膜间丛、腹下丛及盆腔丛等自主神经的主要神经丛存在,还有最主要的神经节,支

3、配腹腔和盆腔内所有的脏腑器官和血管[2]。由于血管分布的特殊性,药物经脐部吸收后极少通过肝脏而被代谢分解,有效药物成分也不经消化道而受到破坏,故神阙穴处最有利于药物吸收,且吸收后可直接扩散到静脉网而进入体循环。我科所用脐部贴敷药物组成主要为:川黄连、吴茱萸、苍术、大黄、丁香、肉桂、五倍子等。其中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主治脾为湿困引起的运化失调、食欲不振、呕吐烦闷、腹胀泄泻、关节疼痛。大黄,苦,寒。归胃经、大肠经、肝经、脾经。

4、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丁香。性温、味辛,归脾、胃、肺、肾经,具温中降逆、温肾助阳的功效。肉桂。性大热,味辛、甘。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敛肺止汗、涩肠固精、止血解毒。多药联用,共奏温中化湿、涩肠止泻之功[3]。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尤易得病。脐部贴敷这种简便易行且疗效确切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在此基础上,若再配合小儿捏脊推拿,能更快地调节身体平衡、促进疾病恢复。参考文献:[1]陈永红,王镭,王云亭•儿科疾病与疗效标准[M].上海:中医药

5、大学出版社,2006:47-4[2]崔明辰,成宏.神网穴隔药灸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3):194-196[3]高学敏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