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11230
大小:56.4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河中石兽》教学设计语文《河中石兽》教学设计鹿泉区寺家庄镇中学段会莎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诵读方式,能熟读课文理解文意。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学习借事说理的表现手法。4、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据理臆断。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诵读方式,能熟读课文理解文意。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1、学习借事说理的表现手法。2、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据理臆断。学情分析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设计时,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诵读,因
2、为诵读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这就要求学牛必须精力集中,不能分心,做到声入心随,嘴也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有利于学生思索。反复诵读,不仅能了解人物的情感,而且还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初中牛只要诵读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进入一个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
3、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止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幻灯片展示教学目标2、检查预习1、作者:纪旳,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收集材料编书),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纪旳,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收集材料编书),著
4、有《阅微草堂笔记》等。分占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2、生字纪旳河干圮棹曳耙木柿湮啮溯臆断欤三、整体感知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同桌两个一人一段互读,再齐读,之后增加难度去标点读,再尝试竖版读。2、熟读课文之后同桌互译课文,解决不了的问题班级解决。3、疏通课文后,概括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讲了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多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故事。四、合作探究1、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人物?他们是如何寻找的?小组合作,完成下而表格。人物寻找地点理山结果寺僧原地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河水下流以为顺流下矣无迹讲学家地中(原地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渐沉渐深耳
5、众服为确论老河兵河水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果得于数里外逆上矣。2、文中谁的判断是正确的?(老河兵)3、寺僧的错误在哪里?讲学家的错误在哪里?(寺僧的错课在于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河而下,考虑问题不够周密,盲目行动。讲学家的错误在于只考虑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没有考虑到水流,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5、主题探究这篇文章借人们寻找石兽的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
6、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可主观臆断。)这句话在表达方式上屈于议论,请你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的作用。课文先记叙人们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再发出作者的议论,这种通过叙述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现手法叫借事说理。6、品读语言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耐人寻味,请仔细揣摩。一讲学家,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一“笑,,是讲学家笑僧人,为什么笑?“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没文化很可怕。讲学家的笑表现出他对僧人的嘲讽,可见他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流露出他自恃博学的心态。二“笑”是老河兵笑讲学家,为什么笑?“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7、没文化可怕,纸上谈兵更可怕。老河兵的笑流露出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看到他们笑,我也想笑。我想作者也在笑,聪明的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笑,笑谁吗?三“笑”,作者笑所有可笑之人,为什么“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老河兵,你考虑到了水流、石性、沙性等因素,却忽略了时间因素,“阅十余岁”,就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这也太绝对To总结:本文围绕人们在河中寻找石兽这件事,借事说理,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