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及分析林彬(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玉林537000)【摘要】目的研究周围型小肺癌在螺旋CT的各种表现,提高对其CT影像的认识。方法收集临床和病理证实的早期周围型小肺癌30例,对其影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周围型小肺癌的主要征象有:深浅分叶征16例,毛刺征24例,空泡征8例,胸膜凹陷征16例,血管纠集征6例。增强:20例病例行增强检查,12例病灶强化于20-60HU,3例病灶强化于60Hu以上,1例病灶未见强化。结论螺旋CT及增强CT检查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有明显优越。【关键词】小肺癌
2、周围型CT【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178-02肺癌是肺部最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而治愈率低。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且趋于年轻化。由于肺癌不易早期发现,尤其是早期肺癌,症状多不明显,当有明显症状出现时均为晚期。肺癌5年存活率为15%,而肺癌I期手术5年存活率为70%以上⑴。因此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CT作为早期肺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其对于诊断周围型小肺癌诊断有重要价值。木文对于30例原发周围型小肺癌进行影像
3、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诊断。1材料和方法1.1一般材料:收集我院经CT扫描并获得手术或者活检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41・75岁,中位年龄53岁。临床表现:咳嗽24例、咳痰16例,咯血8例,胸痛、胸闷1例,气紧、喘息8例,无临床症状。组织学分型:鳞状细胞癌11例,腺癌15例,小细胞癌4例。1.2检查方法:采用CT机:西门子双源,均取仰卧。常规CT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扫描条件:120KV,240mAs,并对感兴趣部位取0.65mm
4、HRCT扫描。肺窗:窗宽1700HU,窗位-650HU,纵隔窗:窗宽350Hu,窗位50Huo2结果2.1发病部位:左肺上叶7例,左肺下叶6例,右肺上叶7例,右肺中叶4例,右肺下叶6例。2.23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空泡征8例(占27%),支气管充气征4例(占13%),毛刺征24例(占80%),分叶征16例(占53%),血管纠集征6例(占20%),胸膜凹陷征16例(占53%)o20例病例进行增强扫描,12例病灶强化于20-60HU,3例病灶强化于60Hu以上,1例病灶未见强化。3讨论周围型小肺癌具有定性的
5、诊断价值CT征象:1)肿瘤的形态和密度:分叶征,结节的密度及结节内空泡征、支气管气象,钙化,结节强化特点。2)肿瘤边缘与邻近结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纠集征。3.1肿瘤内部结构1)周围型肺癌密度分为实性结节、磨玻璃样密度结节、磨玻璃样密度与实性的混合密度结节。早期肺癌病灶多以磨玻璃样密度,磨玻璃样密度是指病变密度较低,病变内可见血管影。2)空泡征(图1):常见于瘤体内中央,少数位于边缘,呈点状低密度应,直径约1-2mm,可多个;该征象病理基础为瘤内未累及的肺支架结构,女小肺泡级扩张、扭曲的细支气管,
6、少数为含粘液的腺腔结构。3)细支气管充气征(图2):瘤体内管状低密度影,长短不一,有分支;其形成与肿瘤生长方式有关,以“伏壁式生长于细支气管或肺泡的肺癌”。4)分叶征(图4):肿瘤边缘凹凸不平,呈花瓣状突起,分叶明显者其相邻两个突起之间相对凹入的切迹。分叶征则有深、中、浅分叶之分,以深分叶对肺癌诊断最有诊断价值。国内学者认为:分叶弧线与弧长的比值>0.4的为深分叶,而本组病例中,深分叶有12例。5)肺癌的强化:强化小于20Hu提示良性结节,20-60HU提示恶性病灶,大于60Hu者提示炎症,本组病
7、例有12例提示恶性病灶。3.2肿瘤边缘与邻近结构1)毛刺征(图3):为病灶边缘向周围肺伸展的,呈放射状、无分支的细、短线条影,近瘤体处略粗,以远肺门侧显示较清晰。主要病理为病灶邻近2-3cm范围内,肺泡、小叶间隔相互纠集向瘤体,呈收网状。一般认为肺肿块可见毛刺征,可高度提示恶性。2)胸膜凹陷征(图5):病理基础系病灶内纤维瘢痕组织收缩所致,典型表现为即病灶与邻近血管胸壁间呈三角形、线状影,经证实里面为液体。3)血管集束征(图6):周围型肺癌瘤灶周围血管相互聚集,以近肺门侧显示较佳,增强吋更其。若肿块邻近
8、的肺静脉,中断或包绕,则提示恶性结节。3.3鉴别诊断实性结节需要与1)错构瘤:其典型CT表现为爆米花样钙化及增强强化不明显。2)结核球:病灶内可见弧线样、环形、成层状钙化,多发生在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分叶少见,其卫星病灶是重要鉴别之一。3)炎性假瘤:病灶无分叶或浅分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增强后可明显强化,抗炎治疗后病灶变小是其特点。磨玻璃样密度结节还需要与球形肺炎鉴别,后者无分叶,增强未见明显强化,多数在抗炎治疗后(1・4周)吸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