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轧机液压agc系统内模控制研究探索

关于轧机液压agc系统内模控制研究探索

ID:31679104

大小:55.4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关于轧机液压agc系统内模控制研究探索_第1页
关于轧机液压agc系统内模控制研究探索_第2页
关于轧机液压agc系统内模控制研究探索_第3页
关于轧机液压agc系统内模控制研究探索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轧机液压agc系统内模控制研究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轧机液压AGC系统内模控制研究探索摘要: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推动下,轧机液压压下控制系统正朝着更加精确的方向发展。AGC(即液压板厚自动控制)系统在压制加工中发挥着特别关键的作用,然而,引入机架后测厚仪予以反馈,发现滞后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低速轧制时更为明显,由变形区出口位置运至测厚仪一般耗用几百ms。这一问题增加了系统的不稳定性,对控制精度的不良影响尤为明显。所以,本文基于轧机液压AGC系统内模控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解决上述问题。关键词:轧机;AGC系统;内模控制;分析1.AGC系统概述液压AGC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包含多个厚度自动控制回路,除了液压压下位置闭

2、环及轧制力补偿系统之外,还包括测厚仪前馈和监控系统等[1],其主要构成元件包括:1)PI控制器;2)电液伺服阀;3)液压缸;4)轧机负载;5)测厚仪;6)位移传感器;7)压力传感器[2]。在成品厚差控制中,液压AGC系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引入机架后测厚仪予以反馈,发现滞后问题较为严重,所以,在运用液压AGC系统的同时,如何结合内模控制的运用,便成了业内人士研究的热点问题。2.内模控制2.1.优势在结构方面,内模控制和Smith预估控制之间存在极大的相似之处,其突出特点在于存在一个"内模”的过程模型,通过该模型可实现对控制器的设计与制作。内模控制具有诸多优点

3、,能够实现对纯滞后过程的有效控制和改善,再加上在设计方面融入了调整系统鲁棒性的理念,因而大幅提高了内模控制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为其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2.原理2.2.1.内模控制系统图1内模控制系统方框图2.2.2.内模控制器设计3.内模控制器在轧机液压AGC系统中的应用在轧机中,引入机架后测厚仪反馈后,滞后效果相当明显,尤其是低速轧制时更为明显,由变形区出口位置运至测厚仪一般耗用几百ms。这一问题增加了系统的不稳定性,对控制精度的不良影响尤为明显。为控制甚至消除上述问题,本文尝试引入内模控制策略,经由仿真试验发现,该做法确实能够显著提高系

4、统稳定性以及控制精度。以某五连轧机一机架为例,借助计算机予以仿真分析,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液压AGC系统响应曲线图2液压AGC系统响应曲线4•闭式机架模型该机架可当作对称结构对待,因而可取1/4结构建立模型。考虑到最大应力通常发生在压下螺母孔过渡圆角、机架对称平面二者相交点位置,为实现降低该位置应力值的目的,该圆角将采用所谓的平挖圆弧(详见图3)。在计算时,取E=2.IMpa,V=0.3(E为弹性模量;V为泊松比)。采用S0LID45六面体单元(8节点)以及S0LID95六面体单元(20节点),与此同时,在两种单元过渡位置采用S0LID92四面体金字塔单元(10节点)

5、。单元总数共计12754个,节点总数共计17156个。模型如图4所示。图3机架示意图图4机架总体模型5.结束语采用液压AGC系统和内模控制有机结合的办法,能够明显改善液压AGC系统原本存在的大滞后问题,大幅提升其动态品质。参考文献:[1]孙孟辉,王益群.冷带轧机液压AGC系统板厚控制策略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0,10:15-17.[2]包野,李玉贵,侯成,王高平•模糊控制在可逆式四棍轧机液压AGC系统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3,05:137-139.[1]王希娟,冯景晓,韦炜.预测控制在轧机液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重型机械,2oo7,04

6、:16-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