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77775
大小:59.9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传统切开复位固定和mippo手术治疗pilonⅲ型骨折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传统切开复位固定和MIPPO手术治疗p订onlU型骨折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比较传统切开复位固定与MIPPO手术治疗对p订onlll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治疗的58例p订onlll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恢复优良者25(83.33%)例,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后恢复优良者16(57.14%)例,且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p=0.03)o结论对于pilonlll型骨折,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优于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关键词】骨
2、折切开内固定术;经皮钢板内固定术;p订onlll型骨折Pilon骨折是一种粉碎性骨折,是由于高能量暴力所引起的胫骨远端干舔端及内外踝关节骨折损伤,并且常伴有软组织挫伤[1-2],和胫骨骨折相比,其发生率约为其5%[3]Opilonlll型骨多是由于交通事故及坠落伤等高能量伤造成。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共收治pilonlll型骨折患者58例,现对其临床相关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共收治的pilonlll型骨患者58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2例,年龄18-60岁
3、,平均(34.6±11.3)岁。所有病例均经X线片或CT诊断确诊。1.2统计学方法采用双盲法抽取患者的骨折治疗方法。经统计,58例患者中,30例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28例患者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MIPP0)治疗。组间均衡性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软组织损伤程度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且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数据处理与分析均采用sas9.12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7cm),使骨折显露出来,剥离骨膜使能放置钢板即可,清除淤血,复位骨折,在复查骨碎片对位对线良好后,依次拧
4、入螺钉,并在骨块缺损严重的部位添加人造骨,在冲洗、止血、缝合后放置引流管,最后闭合皮肤切口。MIPP0组:以骨折断端为中心作深达筋膜的切口,在深筋膜与骨膜间疏松地带进行分离,建立皮下隧道,选择合适的钢板经此隧道置于骨膜表面,再选取合适长度的动力加压钢板,经隧道越过骨折线插向骨干一侧,经皮植入螺钉,然后选择要固定的钉孔,在两钉孔间做小切口,用导向器保护皮肤,依次钻孔、攻丝及螺钉固定,在透视检查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后,冲洗缝合,最后在切口放置橡皮条引流。1.3.2术后处理采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抗菌治疗(2天-3天);术后1天-2
5、天拔出引流管,12天-14天切口拆线;鼓励患者采取积极主动的、循序渐进的肌力功能锻炼。1.3.3疗效评价标准采用Mazur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见表lo3讨论P订on骨折临床上治疗难度大,并发症较多,且预后大多不良。关节骨折块的数量、发生移位的程度以及关节软骨受到压缩的情况可通过X线平片结合CT扫描来明确诊断。对于Pilon骨折的治疗,临床上有多种手术治疗方案,本文比较了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对于p订onlll型骨折还是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较好。可能的原因有:①
6、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以充分暴露严重的骨折部位于手术视野下,且术后关节面较平和,利于踝部的功能恢复和胫骨的复位恢复[4]o②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操作中可以根据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人造骨或自体骨的植入,这有效防止了关节的塌陷、骨缺损或骨不连的发生,且降低了术后皮肤愈合不良的风险[5]。③因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在直视下加压钢板复位,故多能达到解剖复位,且可将蝶形骨片用拉力钉固定,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因此,对于p订onlll型骨折的治疗还是应采取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参考文献[1]吕晓南•胫骨p订on骨折的手术治疗及体会[
7、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7(3):406-407.[2]陈爽,董新刚,梁行,等.P订on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09,22(6):97.[3]王亦穗•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69-1474.[4]LeeYS,HuangHL,LoTY,etal.Latera!fixationofAOtype~B2anklefracturesintheelderly:theKnowlespinversustheplate[J]・IntOrthop,2007,3(1):817-8
8、21.[5]赵革军,居建伟,张海鑫,等.P订on骨折手术治疗时机选择对皮肤愈合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6):75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