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47788
大小:56.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6
《浅谈耳穴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与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耳穴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与作用于兰1祁芳芳2宫国强3南红梅1(通讯作者)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2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130000;3吉林省食品检验所吉林长春130103【摘要】睡眠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消除疲劳、巩固记忆、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对于维持机体健康有重要的作用。而失眠的发牛不仅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牛活质量。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大量研究结果提示,借助耳穴的作用可以加强局部的气血运行,从而加强调
2、卫健脑,调整睡眠的效果。文章结合实际和多项研究结果就耳穴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与作用展开论述。【关键词】耳穴;失眠;作用失眠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不得卧”范畴。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失眠病位在心,病因病机复杂,诸如情志内伤、思虑太过、饮食不节、惊恐伤肾而致神不守舍、脏腑失调、阴阳逆乱而发病。正如《灵柩》所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类证治裁·不寐论治》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景岳全书·不寐》中云:“寐,木乎阴,神其主
3、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粮夫医案》「'心火欲其下降,肾水欲其上升,斯寤寐如常矣。”因此调和阴阳,镇静安神为木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人的正常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的结果,如果这种规律一旦被破坏,就可以导致不寐的发牛,而这种规律被破坏的原因主要由于外邪如火、热、气、血之壅塞,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内伤情志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调而致失眠,病理因素多为气、血、痰、瘀、火、郁、湿、食等,故七情所伤之失眠尤为重要。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中说「'盖寐本乎阴,巾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
4、不寐。”而这种神当是指心神,即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者。心是人体情志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心主神志,肝主情志,脾志为思,若情志不舒,思虑过度,不仅影响肝之疏泄,出现肝郁气滞,化火扰神,而且进一步耗伤心血,损伤脾运,最后发展还会出现耗尽真阴真元,心肾失交神志不宁,致使五脏俱虚,病情虚实胶结,缠绵难愈。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丿揄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
5、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常氏⑴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O.O5)。提示耳穴埋籽治疗失眠效果好。耳穴埋籽是通过按摩耳部经络,刺激相应的穴位,调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⑵。祖国医学认为“十二经通于耳”,“耳为宗脉之聚”,人体各脏腑器官在耳廓上皆有相应代表区,并有规律的分布在诸耳穴上。此植物神经的皮肤一内脏反射机理为耳穴埋籽治疗失眠提供了依据。本治疗选穴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肾。其中神门是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要穴,可调节大脑皮层功能,起到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皮质
6、下是调节大脑皮质功能的要穴,能补髓益脑、止痛安神,主治失眠多梦等。交感穴调节槓物神经功能,有舒筋活络、宁心安神之作用。心主神明,心藏神,取心穴能宁心安神,调和营血,清泄心火,故能治疗失眠多梦、健忘等症。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取肾穴可补脑益心神,以交通心肾,阴阳上下互为制约,脏腑功能得以平衡。以上诸穴合用,可起到运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使气血平衡,经气通畅,扶正祛邪,达到改善人体免疫功能,镇静安神的功效。相氏[3]的研究表明:耳穴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为100%o《灵柩·口问》:“耳为宗脉之所聚也”,人体的十二经脉汇聚于耳,现代耳解剖上,三叉神
7、经、枕小神经、迷走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耳犬神经等在耳廓上部有分布。因此刺激耳穴得以协调中枢神经。耳穴中皮质下具有益脑安神的功能,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的功能;心具有调节心血管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宁心安神、清泻心火的作用;神门具有较强的镇静安神作用。这些穴位相互配合则心神安,加之随症加减,标本兼治,临床效果佳。在电耳针治疗本病时,很多患者的针感可达整个头部,气至病所也是疗效确切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耳穴主治的病症还包括:胆石症、支气管哮喘、腹痛、胆囊炎、冠心病、高血压病、眩晕、水肿、自汗、尿潴留、泌尿系结石、颈椎病、腰痛、月经不调、闭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