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062255
大小:6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8
《耳穴埋籽治疗46例失眠患者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耳穴埋籽治疗46例失眠患者的临床观周南平(江苏省中医院210029)【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S5(2010)32-0206-02【摘要】木文主要介绍中医传统技术“耳穴埋籽”治疗失眠症的操作方法,重点讲述耳穴埋籽的穴位选择及定位,用物准备,操作手法,以及该治疗的禁忌症和适应症,以此来促进人们对“耳穴埋籽”的更多了解和应用。【关键词】耳穴埋籽操作方法失眠耳穴埋籽是中医耳穴疗法中的一种,是采用按压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双耳•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具有行气止痛、宁心安祌、调整机体平衡之作用,从
2、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失眠亦称不寐,或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失眠的证情轻重不一,轻者有入寐网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外科患者因疾病及手术等应激因素,以及自身素质等原因,容易导致失眠,而失眠亦会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采用耳穴埋籽这种简单、无创、经济、有效的疗法很容易被患者接受和釆用。1.临床资料木组病历46例,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22—77岁。其中,胆道疾病患者25例,阑尾炎患者13例,疝气患者8例,均住院治疗。入院前既往有轻证失眠者有28人,另有重证失
3、眠者11人,且曾服用过镇静催眠药促进睡眠,余7例患者均因住院后环境改变、疾病木身及担心预后等因素而焦虑不安,夜不能寐。2.方法及结果2.1操作前评估:2.1.1—般情况: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层次、诊断。2.1.2适应症:各种急性、慢性疾病。2.1.3病情:(1)全身情况: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祌志,自理能力等情况,以及有无习惯性流产等禁忌症。(2)局部情况:耳廓皮肤有无炎症、皮肤过敏、冻伤等。2.1.4心理社会状况:(1)心理反应:患者紧张,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预后的态度,便于进行有0的的健康教育。(2)合作程度:评估患
4、者的神志、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以了解患者是否接受耳穴埋籽,及合作与否。2.1.5环境:操作环境的温湿度等。2.2准备2.2.1用物准备:0.5cmx0.5cm大小布胶布数块、王不留行籽数颗、探棒、棉签、尖头镊、皮肤消毒液、治疗盘、弯盘。2.2.2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2.2.3患者准备:了解操作0的及方法,积极配合。协助取侧卧位或坐位。2.3流程;2.3.1选穴。失眠患者选双耳交感、神门、心、脑、内分泌、胃等。2.3.2定位。交感穴:对耳轮下脚端于耳轮内侧交界处。神门穴:三角窝外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心穴: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脑
5、穴:对耳屏内侧面。2.3.3定穴:操作者一手持二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棒在选穴区由上而下找敏感点。选中后患者“得气”即酸麻重胀感。2.3.4皮肤消毒:棉签消毒所选穴位及周围皮肤,檫干或自行晾干。2.3.5埋籽:将王不留行籽贴于胶布中间,用镊子至于所选穴位之上。2.3.6按压:用指腹按压,询问患者奋无得气感。2.3.7指导:教会患者自己按压埋籽,即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临睡前长吋间按压一次。2.3.8撤籽:留籽3天,于第四天撤籽用手或镊子轻揭胶布,取下埋籽,观察皮肤无破损。2.4健康教育:(1)保持环境安静、整洁、舒适。(2)解除烦
6、恼,消除思想顾虑,避免情绪激动。(3)睡前不喝浓茶,并用热水泡脚。(4)适当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保持局部干燥,如潮湿则及吋更换。2.5结果观察:患者于治疗后能轻松入睡,并诉睡眠质量较好。曾服用中枢抑制药以催眠者亦可自行入睡。2.6评价:患者与家属能理解耳穴埋籽的B的幷主动配合。经过2-3天的耳穴埋籽的治疗,7例因焦虑等因素造成失眠的患者能轻松入睡,11例轻证失眠患者能按吋入睡,16例重证失眠者亦可在不服用药物的情况下慢慢入睡,从而达到护理0的,解决了失眠这一护理问题。1.讨论耳穴埋籽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调节经络神经体液,起到
7、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丘脑系统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另一方面影响体液中激素等的动态平衡,激发体内非特异性防御反应[1],广泛动员机体内各种免疫因素,从而调动机体的主动能动性。(2)交感穴、神门穴、心穴、脑穴均有镇静、调整肌紧张的作用,可有效地促进睡眠。(3)按压穴位主要由护士完成,也可以指导患者或家属进行。由于亲人的陪伴及指压穴位的双重作用,冇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帮助患者进入睡眠状态,而且,护士在指压穴位的冋吋能更好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积极的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奋一种安全感,提高了耳穴埋籽的有效率。参考文献[1】黄春
8、丽.耳穴诊断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2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