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不同抗消化性溃疡药防治非甾体类抗炎药致胃粘膜损伤临床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不同抗消化性溃疡药防治非笛体类抗炎药致胃粘膜损伤临床探究【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抗消化性溃疡药对长期服用非笛体类抗炎药患者胃粘膜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0例风湿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兰索拉哇组、法莫替丁组和铝碳酸镁组,在维持原来治疗方案继续服用NSAIDs的基础上,分别加服兰索拉哩15mg,qd,法莫替丁20mg,bid和铝碳酸<2g,bido观察3个月时间后,对三组胃粘膜损伤及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兰索拉坐组比较,法莫替丁组和铝碳酸镁组胃粘膜损伤及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
2、三组患者在维持原来治疗方案继续服用NSAIDs的基础上,兰索拉瞠组、法莫替丁组和铝碳酸镁组,分别加服兰索拉15mg,qd,法莫替丁20mg,bid和铝碳酸镁2g,bido3个月时间后,对三组胃粘膜损伤及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进行比较。胃粘膜损伤依据以下标准进行诊断[1]①口服非笛体抗炎药7d以上;②排除各种疾病引起的胃肠粘膜损伤;③符合消化道临床和内窥镜诊断标准;④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二项阳性者确认HP感染;⑤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或呕吐物寡克隆(0B)阳性者,血红蛋白下降,并有出血性休克临床表现和体征,确认上消化道出血。根据胃粘膜损伤程度轻重依次
3、分为充血、糜烂、溃疡(包括穿孔),如有合并症者计重不计轻,比如胃粘膜同时有充血、糜烂,即计糜烂。服用NSAIDs致上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且常为首发症状,另有急性糜烂胃粘膜损伤炎症,溃疡粘膜下血管损伤、出血、烧心、反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如果同时出现上述两个症状者,只计其中较为明显者。1.3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o3讨论非笛体类抗炎药(NSAIDs)为全球最畅销的药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风湿性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但NSAIDs的广泛应用
4、引起了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最重要的是NSAIDs相关性胃肠病,轻者可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一过性浅表溃疡形成,重者可造成大面积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穿孔,甚至危及生命[2]。在美国,每年因NSAIDs所致严重胃肠道并发症使1017万人次住院,1165万人死亡。在英国,每年因口服NSAIDs而并发的溃疡病约114万例,死亡2000例[3]。由此可见,非辎体类抗炎药(NSAIDs)的胃肠道并发症相当严重。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而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变为前列腺素,从而使炎症缓解或消失,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疾病,长期服用NSAIDs会具有许多潜
5、在的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使得风湿性、类风湿疾病患者可能会由于NSAIDs的不良反应而中断药物使用从而引起疗效下降[4]。有研究S3发现,20%〜30%的患者在NSAIDs治疗过程中出现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损伤,约有10%的患者在长期服药过程中发生胃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与法莫替丁、铝碳酸镁比较,兰索拉11坐在防治NSAIDs引起的胃粘膜损伤和消化道症状的发生效果较好,这与yeomans等的研究结果相仿[6]。究其机理:铝碳酸镁为抗酸药,口服后在胃内直接中和胃酸,升高胃内容物的pH,由于酸度下降,从而解除胃酸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的侵蚀和对胃溃疡面的刺激,但
6、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过多冃酸的产生,其作用一般,法莫替丁为H2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抑制食物、组胺或五肽胃泌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而兰索拉吐为第二代质子泵质子泵抑制剂,它对所有能引起胃酸分泌的刺激作用均有较强的抑制,积聚在壁细胞分泌小管的酸性环境中,特异性地与H+-K+-ATP酶铳基相结合[7],使其不可逆地失去活性,从而阻断壁细胞分泌盐酸的最终环节,细胞内H+不能释放,使胃液PH显著升高,只有待新的H+-K+-ATP酶生成时,壁细胞才能恢复其泌酸功能,因此其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较H2受体拮抗剂更强大、更持久,其抑制胃酸分泌、升高血促胃液素
7、、胃粘膜保护作用及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与奥美拉哩相似,但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及抗幽门螺杆菌作用较奥美拉哇强,口服易吸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欧阳钦•消化系统疾病查房释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4〜851.[3]彭南安•不同抗酸药防治非笛体类抗炎药胃粘膜损伤的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0,(4):212〜214.[3]孙忠实,朱珠•新一代非笛体类镇痛消炎药-罗非昔布[J]•世界药品信息,2001,2:681[4]金晓华,李坊吉•抗酸药防治非笛体类抗炎药的上消化道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J].赣南医学院
8、学报,2005,25,(6):820.[3]GrahamDY.Preventionofgastroduodenalinjuryinducedbyc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