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12767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数学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自主学习态度的形成。在现代教学中提出了“问题教学”理念,即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83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
2、重要组成部分,精心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提出问题是判断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几年来的教学与思考,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合理的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合理的课堂提问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具体性原则 5所提的问题要具体,语言要准确、完整、明了,要让学生明确回答问题的方向,答案要具体明确。问题不可过大,不可模棱两可,否则学生不知从何答起。对于
3、较大且难答的问题,可分步设问,化大为小,使之易于理解、回答。比如:某单位将沿街的一部分房屋出租,每间房屋的租金第二年比第一年多500元,所有房屋出租的租金第一年为9.6万元,第二年为10.2万元。求这两年每间房屋的租金各是多少?在讲的时候,就不能直接问这道题方程该如何列。而要分步提问:(1)根据实际问题,分析一下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有哪些?一一找出来,教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2)如何设未知数呢?(3)我们可以根据哪一个等量关系来列方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了。 二、针对性原则 提问是为了利思助学,提出的向题是要帮助学
4、生理解,达到目标,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弄清何处可设问,何处不宜设问;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弄清学生哪里有疑必须问,哪里无疑不必问。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问才能使学生疑而不惑,学生对所提问题才有积极思考回答的兴趣。比如,在讲同分母的分式的减法的时候,减式的分子是多项式时,这个多项式需要加括号吗?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理解了加括号的必要性,在以后做类似的题目的时候,就不会错了。 三、启发性原则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5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
5、、代替。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新学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联结点,才能将新知识同化,才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充分注意这一点,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接受,又要富有启发性。如在讲完同类项及合并时,一些教师只知结合教材,判断课后哪些是同类项,哪些不是,再怎么样合并同类项。 实际上,我们在讲完同类项知识时,可这样提问启发:生活中大家看到哪些地方存在同类项情形?(学生可能会回答超市里,商店里摆放在一起的生活用品、食品等)教师可再适当启发:现在同学们身边有哪些同类项情形?(学生可能会回答:板凳与板凳,桌
6、子与桌子,书与书,本子与本子等)教师再提这样的问题:50千克与30元为什么不能加在一地理解同类项的知识,并且对数学也逐渐有兴趣了。又如在“正多起?50千克与30千克为什么能够相加?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交流,学生能更直观边形的几何性质”中,先复习正三角形、正四边形的几何性质,请同学们填写课前印好的表格,然后提问:你是怎样与正三角形、正四边形的几何性质相比较而得出正多边形的几何性质?该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联系,提问后,同学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了分析讨论,经过老师的启发,顺利得出了正多边形的几何性质。 四、梯度性原则 提问不可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梯度,
7、这个梯度使学生接受的信息是未知的,从而造成一定的信息差,使学生渴求这种信息,才会积极思考,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梯度不可过大,要让学生想一想能回答得出。小疑直接向,大疑分步问,由小问题到大问题,以小问题铺垫大问题,注意设计提向要做到低坡度、密台阶。如一位老师在讲述“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时曾出示过这么一道题:5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设矩形的一边AB=xm,矩形的面积为ym2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教师从出示问题到让学生回答,前后不足4分钟时间,提问时连续抽查3名同学均未能回答完整。因为大
8、多数同学看完此问题一定会感觉到漫无边际,原因是问题的设计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律。问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