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12656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提高语文教学设疑的质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提高语文教学设疑的质量 【摘要】有效的教学设疑是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思维的试金石。语文老师要提高课堂设疑的质量,除了有赖于自己的智慧和课前的准备,还要掌握一些设疑的要领,积累一些设疑的经验。 【关键词】教学设疑兴趣疑惑发散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05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想真正实现,就在于如何运用艺术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巧妙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2、课堂提问,是以语文学习材料为依托,教师通过研读文本而生发的智慧火花。这束火花既要点燃学生的热情,还要使学生能超越自己,享受到语言、心灵沟通的愉悦。纵观现实教学,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随心所欲,零碎无趣,不仅在教学起不到积极的作用,相反还使课堂毫无生气,最终让自己感慨语文难教,学生厌学。 教师要真正做好教学设疑,首先应明确设疑的要津。孔子的“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的“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4,这些话都明确了提问的目的不仅在于领悟学习内容,还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学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教师就必须注重问题设计的质量,让学生
3、乐于思考,思有所获。那么,如何设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笔者根据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做了以下一些尝试性归纳。 一、设疑应反对“问题化”和“空泛化” 什么是“问题化”?例如有教师执教《最后一课》,在介绍完背景后,教师问:在《最后一课中》中,谁讲课?谁听课?还有谁听课?在上课之前,与平时有什么不同?那天,小弗郎士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小弗郎士态度的改变还有哪些?这么大的变化仅仅是不能学习法语吗?在这节课里,教师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然后按部就班进行提问。学生面对这些琐碎而机械的问题,忙于去寻找书上现成的答案,自然没有了深入的思考,情感的体验,更谈不上
4、生成的价值。 什么是“空泛化”?如果说“问题化”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已有相当时日,那么“空泛化”则是新课改下部分教师常有的现象。不管什么文体,不管什么内容,教师引导的都是“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情节?”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问,但如果每课都这样问,就是无节制放纵学生的学习,也会失落“知识构建”的原本意义。 二、设疑应抓住文本的兴趣点 4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求知欲望的关键处。语文教学设疑能否找到兴趣点考量着一个教师的智慧。记得我在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时,我首先让同学们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
5、信息。于是有同学说罗布泊非常美丽,有同学说罗布泊已不复存在。根据大家的回答,我趁势设疑:曾经美如仙境的罗布泊怎么会消失呢?凶手到底是谁?此时,我让同学翻开书,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为了揭开罗布泊消亡之谜,同学们急不可待地翻开书,一口气读完课文,不仅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明白了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设疑应突破文本的疑惑点 语文阅读如何打开学生阅读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我想不是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而是要认真分析学生对于文章的疑惑点在哪些地方,我们怎样设疑来引导学生逐步突破这些疑惑点。以前我在教《风筝》这篇文章时,发现学生对文中“精神的虐杀”一时难于理解。我
6、不急不躁,决定逐步突破这一难点。首先我让学生查词典理解“虐杀”的意思,接着,我设置了三个问题让同学们分组交流:1.作者阻止小弟做风筝,各有哪些表现?2.作者如此对待自己的小弟,小弟为什么不反抗?3.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经过一番探讨,同学们首先感知了作者对弟弟的傲然、粗暴和作者小弟的惊惶、绝望,然后通过第二问联想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兄如父等封建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最后一问更使学生去深刻认识整个封建社会。由此可见,只有巧妙设疑才能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突破难点。 四、设疑应挖掘文本的发散点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固定
7、的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里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对学生灵活理解课文,培养创造性阅读是十分有益的。从理论上讲,一篇课文的很多环节都客观存在着“可发散点”,但是不同“点”4能引起思维发散的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对于训练的价值和意义也就不同,所以教师要掌握挖掘发散点的方法,并加以筛选。其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推测因果,置换角色,改动情节,联系生活。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我就采用了改动情节的方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于勒突然认出了自己的哥哥菲利普,接下来将会是一种怎样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