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激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设疑激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ID:25483117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0

设疑激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_第1页
设疑激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_第2页
设疑激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_第3页
设疑激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_第4页
设疑激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设疑激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设疑激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冼永贵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路,学之端。”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疑问,使知识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让学生保持一种紧张、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寻找解疑的方法。变“有疑”到“释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结合这一特点,我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巧妙设疑,不

2、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求知欲,并及时将学生的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引导到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上来。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1/2+1/3”时,教师根据算式出示下面的图形:,把假如用1/2与1/3直接相加重叠在一起的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这个结果不是1,又不是两个1/2,也不是两个1/3。于是,学生在“能直接相加吗?结果究竟是多少”的问题面前顿然生疑。此刻教师只需将学生的思维、注意及时引到分数单位和准备题(同分母分数加法)上去,学生就能主动探索出1/2+1/3的算法。最后,当学生把新旧知识“沟通”,即试算出1/2+1/3=3/6+2/6

3、=5/6时,教师再出示图形,来验证学生寻找的解疑方法及其结果是正确的、成功的,这时学生欢呼雀跃,切身体验到主动探索的乐趣。二、在探究知识的关键处设疑思维总是从疑问引起的,精心设计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为此,设置疑问在注意其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究处。这样的疑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数性质和移动小数点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我让学生计算这样一道数学题:求11.97÷4的近似值(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有不少学生的计算结果都是3。这时,我给他们设置了这样一个疑问:“这道题商的小数点后面的

4、0能不能去掉?”引起一场争论:生一:“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个0可以去掉。”生二:“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个结论是对的,但这个性质不是对取小数近似值讲的,这个0不能去掉,题目中要求保留一位小数。”生三:“如果结果是3就是一个整数,结果是要保留一位小数,所以小数点后面的0不能去掉,正确的结果是3.0。”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题中的要求理解更深刻了。又如:在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后,出示“2.3331÷7”让学生判断该题的商是否为循环小数。有的学生看到商中重复出现了3,认为是循环小数,有的学

5、生却发现这题可以除尽2.3331÷7=0.333,不是循环小数。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对循环小数是无限的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设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的面前。而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各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巧妙设疑,以疑引思,从而提高各种感官的参与率,提高操作效果。如在教长方形特征这节课时,教师不妨先出示一组四边形彩色图片(梯形、平行

6、四边形、任意四边形、长方形),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些图形都各有几条边,请学生给他们取名字——四边形。然后请学生从中找出长方形。问:为什么说它是长方形?学生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直觉认出长方形,要他们用确切的语言表述什么是长方形,这可难住了学生。“为什么?”这时他们迫切想知道怎么回答。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情,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发给一套前面出示的彩色纸片,放手让学生用纸片做实验,然后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互相磋商。由于线段接触的比较多,“对边相等的特征”学生就能很快找出,但学生不习惯找角的特征,参与活动的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这样学生也能很快找到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7、特征。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思考,用学具帮助促进思考,用思考指挥动手,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四、在课的结尾处设疑在课的结尾处设疑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寓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情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新授课结束时,老师提出一个疑问: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又如教学“年、月、日”结尾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在一个月里,最多有几个星期日?2.小强今年11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第4个生日是____年____月____日。通

8、过在课的结尾处设疑,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达到“课已尽意犹存”。不难看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