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4578
大小:10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自主探究中深化 合作交流中升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自主探究中深化合作交流中升华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23―0040―02 一、案例背景 函数是用以描述客观世界中量的依存关系的数学概念,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中学数学学习始终;函数历来是高考数学中的重点考查内容,而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又是函数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让学生对函数的有关性质做到准确、深刻的理解,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至关重要. 二、设计思想 这是高三的一节复习课,教
2、学时,既要考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要重视基本方法的归纳、总结. 1.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展开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复习函数的性质导入,训练学生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能力. 2.例1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性质的理解.通过阅读,理解数学语言、符号,学会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思,渗透化归、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代数变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6 3.例2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探求多种解法,然
3、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函数的性质解题的能力. 三、课堂实录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对称性及周期性,今天我们来综合运用这些性质,请回答以下问题: 1.函数y=f(x)是奇函数,用数学符号如何表示?函数的图象有何特点?(略) 2.画出一个关于x=1对称的函数图象,用文字语言如何表达?用符号语言如何表述?(略) 3.给出f(x+2)=f(x),用文字如何表达?函数的图象具有什么特征?能悟出什么?(略) 4.f(x+2)=-f(x),又能悟出什么? 生:
4、∵f(x+4)=f(x+2+2)=-f(x+2)=-[-f(x)]=f(x),∴y= f(x)以4为周期. 例1设f(x)是R上的奇函数,f(x+2)=-f(x),当0≤x≤1时,f(x)=x,求f(7.5)的值. 教师先让学生思考,然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活动情况,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师:现在请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你们组归纳的信息告诉大家. 生1:利用周期性,由f(x+2)=-f(x)可得f(x+4)= f(x),∴f(7.5)=f(8-0.5)=f(-0.5)=-0.5.
5、 师:回答得很好!对所给的符号语言理解得很正确.6 生2:直接利用f(x+2)=-f(x),f(7.5)=f(5.5+2)= -f(5.5)=-[-f(3.5)]=f(3.5)=-f(1.5)=f(-0.5)=-0.5. 师:两个同学都说得很好!这种方法利用已知条件,把f(x+2)=-f(x)看成关系式,通过对x赋值进行代数变换,得出结论.还有其他方法吗?f(x)是奇函数且 f(x+2)=-f(x),除了能说出周期T=4之外,还能得到什么? 生3:f(x+2)=-f(x),而f(x+2)=
6、f(-x),因此得到 f(x)关于直线x=1对称. 师:很好!你能否根据函数的性质画出它的图象,再利用图象来解题?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画出y=f(x)的图象,并让学生借助图象寻求解题方法. 生4:从下图中可看出f(7.5)=f(-0.5)=-0.5. 师: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借助数→形→数之间的相互转化来解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2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y=f(x)满足关系f(x+2)=-f(x),且f(x)在区间[-2,0]上是增函数,则有如下
7、结论: 1.y=f(x)是周期函数; 2.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 3.y=f(x)在区间[2,4]上是增函数; 4.f(2-x)=f(2+x). 让学生先思考,可以互相讨论,再组织学生分别回答,并说明理由. 生1:∵f(x+4)=f(x+2+2)=f(x),∴6f(x)是周期函数,周期T=4; 师:要证明直线x=2是y=f(x)图象的对称轴,只需证明什么关系式成立即可? 生2:只需证f(2-x)=f(2+x)或证f(-x)=f(4+x)或证f(x)=f(4-x).
8、师:那我们选择证第三个等式f(x)=f(4-x)成立. 生3:∵f(x)的周期T=4,且f(x)是偶函数,∴f(4-x)=f(-x)=f(x),即f(x)=f(4-x),∴y=f(x)图象的对称轴为x=2. 生4:由于y=f(x)是偶函数,其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在[0,2]上y=f(x)是减函数.又由于y=f(x)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所以y=f(x)在区间[2,4]上是增函数. 生5:第四小问与第二小问证法相同. 师:回答得太棒了!对于例1我们将问题变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