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砺儒与“全人格”教育

林砺儒与“全人格”教育

ID:31497517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林砺儒与“全人格”教育_第1页
林砺儒与“全人格”教育_第2页
林砺儒与“全人格”教育_第3页
林砺儒与“全人格”教育_第4页
林砺儒与“全人格”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林砺儒与“全人格”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林砺儒与“全人格”教育  钱学森虽不以教育家的身份知名,但是他却提出了中国最著名的教育难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道世纪难题也被称为“钱学森之问”。而像钱学森这样杰出的人才又是怎样被培养成的呢?在钱学森的晚年,他列出了17位对自己的成才有重大影响的人,其中一位叫林砺儒。他所倡导的“全人格”教育影响甚至改变了钱学森的一生。  林砺儒(1889~1977年),原名林绳直,广东信宜人。出生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父早卒,母患癫痫,由祖母养大。  1911年,林砺儒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而被公派留学日本;1918年3月

2、,回国获聘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教授,讲授伦理学和教育课程。1922年,林砺儒开始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的主任(即校长)。经过几年的努力,将这所学校建成了国内创新型的一流中学。  “六三三”学制  林砺儒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改革的实验。清末民初,教育体制十分混乱,具体学制各省互异。林砺儒任北师大附属中学主任时,适逢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学制,即把小学定为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7  因为之前没有人这样做过,所以就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少有学校敢于尝试推行。林砺儒通过研究发现,这样的学制相比于旧式的学制有其明显

3、的优势,此时初中和高中的时间达到了六年,这段时间恰好是学生人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这段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既然如此,林砺儒毫不犹豫地最先将新学制在北师大附中推行开了。  这样的教育实验,林砺儒绝非一时的脑热才引进的,实际上他对任何教育实验都抱有十分谨慎的态度。他认为,进行教育试验,事前必须(1)于学理上有精深的研究、讨论;(2)于实际情况有周到的考虑,务求适宜;(3)经过虚心静气的会议协商;(4)准备充足的应用工具;(5)实验动机应是纯粹为儿童求实益,绝不是替学校博虚荣,更不是为教员个人出风头。他说:“苟未有

4、十分把握,凭一时的联想,或趋时髦而轻于尝试,便是妄动。”“若为教员自己出风头,弋虚誉,而敢于妄试,则简直是不道德的行为。”  为了适应新学制,他组织教员制订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编写教材,从而使师大附中在全国中学教育占据领先地位。  “全人格”教育  在林砺儒长达六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思想,既包括平民教育思想、中等教育思想、师范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等,而这其中最具光辉的无疑是中等教育思想的核心――“全人格”教育。  林砺儒提出“全人格”教育的时间很早,1922年,在其就任附中教育主任的就职演说中他就讲到:

5、“中学教育是全人格教育,其基本任务是文化教育,是人们需要的普通文化修养的最高水平。”  “教育要陶冶健全有用的公民,可以参与政治,可以肆力生产,可以效命疆场,可以从事职业,可以研究学术。”这是林砺儒对“全人格”教育最贴切的概括。  林砺儒说:“7一个完整的人格,必包含有动物的、人类的、公民的、职业的四种资格。”他所说的这些资格,实际上完整地体现了人在教育发展中所应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只有具备这些特征,人才能健康自由的发展。林砺儒重视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把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在林砺儒的教育理念中,中学教

6、育不是为某种职业做准备的教育,而是为学生的一生培养“全人格”。  1923年至1929年问的六年是钱学森在北师范大附中就读的时间,这六年被钱学森称为“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而此间,钱学森成为林砺儒“全人格”教育思想的直接受益者。“全人格”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才并非只有钱学森一人,当时与钱学森同期或相近的学子还有哲学家张岱年、经济学家于光远以及其他十几位院士。  全人格教育是林砺儒针对以前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并在北师大附中得到了成功的实践,作为附中的校长,他主要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以及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巨大努力。  教学改革

7、  在教学改革方面,林砺儒主张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应当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此,林砺儒带领学校全体教师自编教材,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为了使自编的教材更好地适应学生,行动之初,林砺儒就制定了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由简而难,由浅而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7  据统计,1922至1931年间,附中教师出版的教材达29种之多,其中著名的有林砺儒编撰的《伦理学要领》,程延熙、傅种孙编撰的《初中混合数学》等,这些教材不但使附中的学生受益匪浅,而且多数还流传到其他学校,并广受好评。  在教学的方

8、式上,注意师生的互动和答疑。在教学的讨论中,“提出意思不明了处,令学生讲解,提出原文简单处,令学生补充;提出与别篇不同之处,令学生比较,提出思想上应订正处,令学生批评。多予优等生以发表意见之机会,注意劣等生之理解及疑难,教者分别与以充分订正及解释。”  著名声学家马大猷回忆当时自己在附中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