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89376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关于如何将“抽象”的初中化学课堂“形象化”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如何将“抽象”的初中化学课堂“形象化”的思考 摘要:课堂教学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推动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基础,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如何实现将“抽象化”的初中化学课堂进行“形象化”,成为目前不少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抽象化;现象化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形式不断创新,努力实现课堂氛围的自主化和轻松化,积极创造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初中化学属于化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对于接触不久的学生而言不免有些抽象和枯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消化和理解,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为了能够有效克服这一障碍,需要将
2、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现形象化教学,从而推动我国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实现初中化学课堂形象化的重要意义 1.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实现初中化学课堂形象化,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均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努力,在此基础上期望能够获得教学的进步和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此,通过将抽象化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效达到这一目的,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不断发展。4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一句俗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强
3、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化学教学其内容丰富多样,为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来源。教师通过情境教学的创设实现了课堂的形象化,不断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心来体验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 二、实现将“抽象”的初中化学课堂“形象化”的具体策略 1.利用生活情境实现课堂教学形象化 情境教学通过引入和创设大量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这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不照搬他人现成的教学成果,而应该善于创
4、新,精心布置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2.借助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兴趣4 在实践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设置合理化的教学情境,将学习引入教学环境中。设置探究式教学的方式有很多,首先可以从化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入手。化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息息相关,通过将其与实际的生活经验进行结合能够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其次,可以使用化学实践教学来实现教学的探究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多设计一些实践环节,带领学生进实验室实地参观学习。例如,在《水的组成》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首先以提问
5、的方式进行导入,再者将学生分组进行水电解实验,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结果,做好课程总结。 3.借助现代技术实现课堂形象化 当今社会,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俨然成为课堂教学最受欢迎的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分寸,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慎重选择课堂教学形式。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善于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融合,抽象的知识经过多媒体加工更加直观、简单且易理解的知识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更加简便和高效。多媒体信息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掌握多媒
6、体教学的核心和本质,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尤其在课件制作上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同时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上。同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强化学生记忆,即将课本枯燥难记的知识点制作成框架或者图片,增强学生大脑对知识的意象,通过视觉冲击帮助学生记忆,这些都是教师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作为初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觑,必须加强重视。为此,为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更高效率地体现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4 [1]邵全.试谈化学学科特色与提
7、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2):168. [2]王艳,杜君,孙锡凤.多元智力视野下“化学学困生”智力培养的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1-24. [3]方艳.如何让学生学习化学具有持久的动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176,282. [4]杨秀军.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1):74-75.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