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88329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2
《从百家九流三教看文化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百家九流三教看文化融合 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三)在叙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重点阐述了从百家争鸣到宋明理学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由于局限于中学教材的编写结构,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核心内容相对零散地分布在教材的不同内容中,而且略显简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一些与之相关的思想史料,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这一显著特点。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具有多元文化。百家九流三教是多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其演进历程可以窥见文化融合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互相攻伐。与此形势有关,方术
2、之士非常活跃,各自形成一家之言,参与百家争鸣。正如《庄子?天下》篇所述:“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这就是百家的由来。百家者,举成数,言其多也。百家之中,稍占优势的,被称为显学。《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不仅道术分为百家,各家之中又有分化。但是,与分化交互进行的还有融合。融合是大势所趋,是一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 后来,班固对百家之学做了一番整理,提出九流的说法。在《汉书?艺文志》
3、中,将诸子百家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个“家者流”,即十个流派、学派。班固说:“3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就是九流的由来。小说家在九流之外,因为据《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班固又指出,诸子“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请注意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诸子之学,各自标新立异,互相区别,但也有某些相通之处,因而相互渗透,相互吸纳,从而使相互融合成为可能。而杂家实际上是文化融合的先行者。例如,吕不韦的门客三千人,经
4、过集体努力,编成一部《吕氏春秋》,其中融合了儒、墨、农、阴阳等家的学术思想。又如,汉代初年,淮南王刘安的门客集体编成《淮南子》一书,其中也不乏文化融合之举。 所认,无论在百家争鸣时代,还是在西汉中期思想走向融合的时代,各思想流派是互相融合、互相吸纳的。 百家九流大抵如此。那么三教呢? 西汉初年,崇尚黄老之言,与民休养生息。这为以后道教的出现埋下了伏笔。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大为增强,于是有了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据《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3这就是汉武帝采纳卫绾建议,罢黜百家的由来。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春,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五经》是儒家经典,又不是儒者独家经典,其某些内容为各家所接受。百家既罢,儒术既尊,实际上形成外儒内法、各家融合的态势。汉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一个主导的思想,适应这种形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导思想。法家等流派的思想,逐渐向儒家靠拢、渗透,而儒家也有选择地吸纳其他各家思想,从而发展壮大自家。 除了本土文化,
6、汉代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接受外来文化,佛教文化为其代表。民间交往先于政府行为,东汉明帝时,第一批佛经运到洛阳,建白马寺藏之,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扎了根,发展起来,并逐渐中国化。佛教的中国化,实质上是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奉老子为教主。道教是本土宗教。 于是乎,儒释道三教共存共融的局面在中国形成。“儒教”一词出自《史记》,教指教育、教化,而不是宗教。释道是宗教,前者影响大一些。在往后约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三教都由盛而衰,继而新文化发展起来。三教有过一些矛盾、冲突,如韩愈
7、谏迎佛骨,但其主要趋势是渗透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同时又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又处于国家的分裂动荡时代,思想又活跃起来,出现三教并行之势,此后的隋唐,由于民间笃信佛、道,而士大夫希望维护正统,所以隋唐时期思想融合的趋势是“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直至两宋,理学的形成,思想融合始终以儒学为主体,除了专制王权的主导之外,儒学自身的开放与包容也是其中重要原因。 考察百家九流三教的轨迹,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多民族国家具有多元文化,多元思想中需有主导思想;多元文化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外来文化逐渐本土化;一些文
8、化冲突在所难免,而融合是主要趋势;文化融合而不可能强求统一,世界永远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