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ID:31488137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_第1页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_第2页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_第3页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摘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源泉,是提高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论述了优良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比较;兴趣;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33-01  化学新课程指出: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形成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链接,既可以暗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线索,又可以有效的激活学生的认知

2、结构,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1.针对物质性质类知识创设比较性的问题情境  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比较,新知识所特有的性质作为引起问题的出发点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走向新知识。如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我利用三只相同的气球内充氧气、二氧化碳、氢气,做成等大,创设比较情境,放手后,上升的气球内盛什么气体,性质如何?下降的气球内的气体性质又如何?再把下降气球放入大烧杯中,向里充二氧化碳,通过比

3、较现象,二氧化碳的密度自然揭晓,用途也应蕴而生。4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  通过创设疑问情境和探究情境,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指导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运用旧知解决新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建构知识,掌握教学思想,养成独特灵活的思维品质。  如:教学《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时,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生: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

4、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生生互动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评析: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针对较为综合的知识创设思维性情境  要从多元的角度给学生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无色混合气体类、白色粉末类、黑色粉末类推断题及框图式推断题、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类问题。把他们置身于现实的生产生活实际中去,启迪学生根据所学,思考、寻找突破口。通过猜想、验证、交流、归纳,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增强了

5、,学习的积极性也高涨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4.矛盾对立型问题情境4  就是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诱使学生对结果做出矛盾对立、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预测,以激起学生较强的情感反映和急切的求知欲望;然后可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展开辩论;进而最后用实验或事实材料判定其中一种预测,以便学生进入急于想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对或错的状态。  例如:学生在学习CO2性质之后,设计二氧化碳灭火实验,点燃一高一矮的两支蜡烛,在火焰上罩一个大烧杯,问哪一个先熄灭?学生中存在三种矛盾对立的假设:有的同学认为高的一支蜡烛先熄灭,

6、 有的同学认为低的一支蜡烛先熄灭, 也有同学认为两支蜡烛会一起熄灭。然后,通过实验观察得到高的一支蜡烛先熄灭,实验结果与我们假设相同或者矛盾。学生急于想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对或错,自觉进入思维兴奋状。  5.针对物质的制备、计算类知识创设经验性情境  要做到“量体裁衣”和“因需而设”,选择与教学内容学习主题直接相关的基础性经验问题,增强经验性问题情境的针对性,同时要注意其有效性。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通过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思路“药、方、装、严”,来引导学生制定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思路,这样水到渠成,学生

7、很自然的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6.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6.1创设情境不能空摆花架子,缺乏实效性。教师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知识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抓住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那些能建立起广泛联系、迁移性强、活化率高的知识点,那些在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方法、学习策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那些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具有广泛应用的知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情感的培养具有较高的价值。4  6.2问题质量是创设情境的关键。衡

8、量问题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问题的难易程度、思维强度、思维量的大小、提出的时机及问题的明确性等。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力度。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所谓“更懂”、“更容易掌握”,易把一个具有一定深度的内容分解得非常具体,设计成一系列十分细碎的问题,使学生易获得标准答案。由一串细碎的问题边问边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走向目标,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的思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