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

ID:31471456

大小:25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1-10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_第1页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_第2页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_第3页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_第4页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感谢我的导师边燕杰教授提供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作为本文的数据分析来源。本人从边教授的精心指导中受益匪浅。另外,本文的一些观点直接得益于与刘精明教授的多次讨论,李路路教授对初稿的评阅对本文帮助甚大。感谢匿名评审人的宝贵意见和指正。当然,所有文责应由作者承担。《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由国家教委"211工程"和香港特区政府大学研究资助局"重点研究项目"(CA03/04.HSS01)资助,特此致谢。: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李煜本文尝试提出一个代际教育不平等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强

2、调教育不平等产生机制、具体制度设计和社会状况背景三者间的联系。研究发现,恢复高考后,家庭教育背景成为改革初期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原因;1992年以后社会分化加剧,教育体制受市场化的冲击,家庭阶层背景的效用显现,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转变为资源转化与文化再生产双重模式并存。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管理阶层的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成其下一代的教育机会。如果这一进程得以顺利延续和扩展,那么社会分层结构很可能将因此而日益趋向固定化。关键词:教育获得制度变迁教育不平等作者李煜,1969年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200020)。教育

3、获得是代际流动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家庭背景对子女的教育获得具有怎样的作用,其作用的机制是什么,而这个过程又是如何随社会历史变化而变迁的?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PeterBlau,andO.D.Duncan,TheAmericanOccupationalStructure.NewYork:Wiley,1967.是这一研究传统的第一个里程碑,它确立了以微观视角的家庭资源秉赋理论为主流的解释逻辑,即以家庭所拥有资源的多寡来解释其子女的教育成就。它的局限在于,忽视了一个社会的特定制度条件和社会结构因素对代际不平等传递有着至

4、关重要的影响。故而对教育获得的研究,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宏观的社会历史过程中,以社会变迁的视角才能完整把握社会分层的真实过程及其演变的历史轨迹。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制度经历多次变革,从文革激进的平均主义政策到恢复高考,及近十几年来的市场化冲击;与此同时,社会结构也从计划经济下的平均化社会向多元化分层社会转变。这些变迁对教育机会的获得有着怎样的影响?家庭背景的作用是如何演化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程度和机制如何随之而变化?未来发展的态势又会怎样?本文在对已有文献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代际教育不平等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据这一

5、研究框架,描述和分析中国各历史时期教育不平等的状况和成因,并以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对其进行验证。一、教育获得中代际继承的模式和机制代际流动是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将不平等传递给下一代的,其不仅关注不平等能在多大程度上被传递,而且更关注代际传递是如何实现的。在农业社会,不平等的代际传递以“先赋性”直接继承为特征。两种最主要资源——财富和技能,前者以遗产继承的方式传递,后者14则通过口耳亲授而子继父业。在现代社会,教育成为代际继承或流动的中介,成为不平等传递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教育是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渠道;另一方面,社会上层利

6、用其各种资源优势,确保其子女获得较多的教育机会。所以,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流动中扮演一种双重角色:它既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来源,也是优势阶层实现地位继承的手段。现代化理论乐观地认为,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机会均等、择优录取的“绩效主义”原则将日益盛行,“先赋性”家庭背景因素在子女教育获得和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D.J.Treiman,IndustrializationandSocialStratification.InE.O.Laumann(ed.),SocialStratification:ResearchandTheoryfor

7、the1970s.Indianapolis:Bobbs-Merrill,1970,pp.207-234.。本文的观点是,若探究“先赋”与“自致”效应的此消彼长,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制度背景和社会状况中,分析社会继承的具体模式和内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不平等延续的过程和逻辑。具体而言,家庭背景是如何影响子女的教育机会呢?或者说,基于家庭背景的教育不平等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试图提出三种理想类型,以概括家庭背景对子女教育获得的不同影响模式,并讨论它们发挥作用的特征、机制及其所依赖的制度条件和社会条件。这三种模式分别是文化再生产模式

8、、资源转化模式和政策干预模式。文化再生产模式文化再生产模式是指拥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的父母,其子女在教育机会上享有优势。于是,父辈的文化教育水平能在子代得以继承和延续,从而完成家庭的文化再生产过程。实现文化再生产的机制主要有三个:教育期望、文化资本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