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

ID:43760833

大小:58.49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9-10-13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_第1页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_第2页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_第3页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_第4页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1978-2005林宗弘/吴晓刚原载《社会》2010年第6期★作者1:林宗弘,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E-mail:zoo42@gate.sinica.edu.tw;作者2:吴晓刚,香港科技人学社会科学部。杯本项目受香港特区政府人学研究资助委员会(GRF644208)和台湾蒋经国国际交流基金会(CCK07108HSS03)对本研究的资助。[ProjectwassupportedbyTheUniversityGrantCommittee,HongKongSpecialAdministr

2、ativeRegion(GRF644208)andChiangChing-kuoFoundationforInternationalScholarlyExchange(CCK07/08HSS03)。]摘要:本文结合制度主义理论与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出在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中“把阶级带回來”的观点。根据户口制度、单位制度、干部身份制和私有产权等造成转型吋期中国不平等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建立一个以对不同形式生产性资产的占有为基础的即新马克思主义取向的中国阶级分类方式,并在经验层面展示了其较之于其他分类法的优越性。研究认为,中国正在发

3、生的制度转型对社会不平等秩序的重塑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生产性资产,即劳动力、资木、组织、技术/权威等四种所冇权作用的相对转变,从而导致阶级结构的转型和贫富差距的拉人。关键词:社会分层;阶级;制度结构;收入不平等;社会流动一、导论:把阶级带回来在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研究中,对于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概括一直山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是收入分配的持续恶化,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从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人民币1642元增加到14040元;而收入的基尼系数

4、也从0.356快速上升到0.449(WorldIncomeInequalityDatabase,2006;陈志柔,1999;国家统计局,2006)。近年來中国社会不平等的恶化已经成为学术界与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机制变迁的研究,以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及其后续的相关争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语世界最为盛行(边燕杰,2002;Nee,1989、1991)o受博兰尼(Polanyi,1957)和泽林尼等(Konrad&Szelenyi,1979)的启发,倪志伟将决定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模式区分为再分配制度与市场交换制度两种类型

5、,宣称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再分配制度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过程中,掌握再分配权力者,例如干部或党员的收益将会减弱,而私营企业主与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将会获得市场青睐(Nee,1989;Nee&Cao,1999)。此理论提出后,在政治资本、人力资本、个体户的收益和总体社会不平等的趋势等方面,均受到经验证据上的重大挑战,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转型之争”(themarkettransitiondebate)(Szelenyi&Kostello,1996)。一些研究发现,在市场转型过程中,所谓政治资本的拥冇者,其收益未必会减少(Bian&Logan,

6、1996;Walderetal,2000;Zhou,2000),学者们曲此提岀了关于政治权威延续的命题。再如,冇关私营企业主的研究表明,新兴的企业家未必都能得到市场的眷顾,在农村地区,相对丁一般个体或家庭企业的收益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扩张而下降,具冇干部身份的企业主却仍维持其经济优势(Walder,2002、2003;Wu,2006)。即便我们观察到人力资本作用的上升也不能说明市场的作用在加强(Wu&Xie,2003),无论是对政治资本还是人力资本回报的变化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趋势,而是受制于具体的制度背景。因此,20世纪90年代关于市场转

7、型的争论最后不了了之(Zhou,2000)o为什么会如此呢?参与市场转型争论的双方,虽然依据各自的实证资料(主要来自中国)做出了不同的理论概括,却留下了很多经验证据与理论视角上的空白。首先,双方的观点受到研究资料本身的时空限制。如倪志伟(Nee,1989)的资料來自1986年的福建农村调查,边燕杰(Bian&Logan,1996)的研究主要基T1991年的天津调查,而周雪光(Zhou,2004)的发现主要针对1994年中国的部分城市。这些研究主要依赖城市或农村资料,导致对户口制度和城乡分割的长期忽视(Wu&Treiman,2004;

8、2007);后续研究则依赖1996年的全国性抽样调查(Treiman&Walder,1996),无法讨论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发挥威力的民营化转型进程的影响。在理论视角方面,争论双方以个体层次上对“人力资本”或“政治资本”的回报变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