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999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发展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发展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明确指出创新教育的必要与重要.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创新教育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作为独立个体生命的学生,每一个人身上都充满了创造的欲望,蕴藏着创造的潜能.我们应该把创造力的培养与教育贯穿于各门课程及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使每名学生都尽可能地表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让课堂充满创造力.那么,当今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要把握哪些发展策略呢? 一、求“实”
2、 数学不单纯是符号的运算,它来源于生活,是理解把握事物的一种思想、一种方法,而创造力是对于数学问题、生活问题应变与再创的综合能力,它与生活实践紧密相关.教师要依据新课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开采数学中的生活,从“实”出发,落在“实”处,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从各学段目标看,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现象,第二阶段则着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现象.我们的教学就应围绕生活实际、实践活动展开.4 一要学习内容实际生活化.我们可以把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生活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例题,呈现数学知识;有的数学概
3、念、结论可以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等等.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化抽象为具体,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学习方式社会实践化.现在学生学习以自主思索、合作探索为主,常以小组学习活动为组织形式,其中反映为分工合作、反馈交流、总结表述等,这也是社会实践生活必需的个人品质、能力.一堂课,学生不仅掌握理解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发展社会实践必需的能力. 三是数学知识应用实践化.“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如只单纯停留在书本习题上,学生是无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的,只有多创设生活情境,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可以应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求“趣” 如何让学生人人
4、获得必需的数学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自由宽松、趣味盎然的环境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妙趣横生的课堂一定会是充满生命的创造的课堂. 从外在环境上说,教师要把爱心与微笑带进课堂,献给学生,善用亲切的眼神、慈爱的动作、热情的赞语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能无所顾忌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组织形式上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材、因时、因地”而异,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合理的方式.4就内在方面,要充分发掘数学内在美感因素、趣味因素以及和生活的联系,创设愉快积极的情景,展示数学的精与巧,设法把枯燥的数学符号、抽象的数学术语转化成具有实用性、
5、愉悦性的材料;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是有积极意义的,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 三、求“异” “殊途同归”告诉我们生活是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发散思维、求异能力对于生活、学习极为有用,求异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学生“敢说”.他们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讨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答题的局面,这要求一个师生民主平等、教学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学生“想说”.现在愈来愈多的开放题走进数学教学,
6、如一题多解,提供素材再创造,故设纰漏等等,为学生提供了能激发发散思维的情境.最后还要学生“能说”.求异思维不是任由学生思维无方向活动,它要有教师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与经验的禁锢,各自沿着问题的指向进行有序有效的思维活动,得到各自有效合理的思维结果. 总之,教师尽可能以发散、求异为目标组织教学,让学生充分想,大胆说,不限制,不规定,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得到各自不同的发展. 四、求“通” 数学的学习过程无时不在进行着信息交流.传统教育有异于创新教育最明显处即信息交流的单向性:师生之间,学科之间单向被动联系.4创新教育就要变信息交流为双
7、向性、多向性. 第一,师生双方都应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体作用充分展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信息,调控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还要同学间交流.学生之间是最易沟通,没有约束的.小组学习组织形式能让学生各抒己见,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三,做好数学与其他学科、生活实践等各方面的信息沟通.如艺术、科技能走进数学教学,它们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数学素材.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学直接从客体(书本、网络、生活实践等)获得更多数学信息,再把自我的内化数学信息反映在其他活动中,使数学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