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

ID:31441572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_第4页
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  【摘要】在倾听小学五年级人教版《人物描写一组》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中,我发现学生在分析人物的心理时出现了问题,学生的第一次的做答普遍不够准确,经过老师的提示很快就知道了问题所在。这一现象使我产生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产生。于是我从学生、授课老师的访谈以及文献资料的分析中得出了问题的答案,并提出了有关语文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提问;心理;思维  在小学五年级一节语文课上,李老师教授《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课时――《临死前的严监生》中,提出问题并将问题在PPT上展示,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填写表格。各小组合作完成这张表格

2、时,前三栏的填写内容是在这篇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描写,回答基本正确。但是在“心理”这一栏中,很多小组都填写“不对”或者“对”这样的答案,仅仅是简单的把吝啬鬼的想法判断后填在表格中(图一)。而老师的设置题目是想借此考察学生根据课文中人物语描写分析出人物的心理特点,这样看来多数同学并没有理解题目设置的本意。于是老师对这一栏问题应如何填写进行了解释:比如严监生他把头摇了两三摇,根据表现分析人物出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用词语概括。学生听后恍然大悟,赶紧修改答案,填写出焦急,愤怒,无奈等词语。  本研究以“心理”为切入点,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在心理一栏填写“对”5或“不对”这样的答案,而不是填写描写人物心理的词语

3、。学生为什么只是做了简单的判断,却没有真正分析出这人物的“心理”。学生对于“分析人物心理”有着怎样的认识。学生为什么没有能够一次性准确作答,而是在老师的提示下迅速改正了答案。我猜想是由于教师提问方式不清还是学生理解的问题,通过分析透视出学生疑惑的原因,并提出教师提问方法的一些建议。下面是对授课的老师和听课学生分别进行了访谈。  访谈一:授课教师访谈  我:(回顾了当时课上的情景)您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师:我觉得可能是当时我的提问方式的问题,因为一般上课时不会直接问“心理”,而是说“想法”是什么。  我:语文学习中心理和想法的提问有什么不同?  师:关于心理和想法一般在语文教学中会

4、有不同的提问。比如在课上老师提问想法时是:人物的想法是什么?要是想提问心理的话,可能会提问:当时人物的心情是怎样的?用一些词语概括出来。  我:会出现直接提问心理、心理活动的这样的试题吗?  师:一般不会出现问心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分心析人物的心情是怎样的。若是提问心理活动可能会这样问:当时人物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比如在上学期讲课中有一篇课文就是“我”最开始抓到了鱼是一种特别兴奋的心情,可是爸爸却让我放了鱼,我的心情变成了无奈,最终我依依不舍地放掉了鱼儿。这种题目在试卷不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算是很困难的题目了。  访谈二:学生访谈5  师:你认为心理是什么?  生1:心理就是

5、心里想的。  师:比如高兴焦急这类的词语你觉得是吗?  生1:是的。  师:那你能说说心理中“心情”和“想法”的不同吗?  生1:心情比如“难过”“着急”,想法就是心里想了什么。  那问题要锁定在“心理”一词,学生对“心理”一词的理解不准确,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映。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所以学生最初的回答是在感知觉作用下在大脑中的反映,一种简单的反映。而学生对于人物心情也是可以体会出的,只是没有将心情理解为心理。其实情绪情感过程也是心理的一方面,它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

6、系的反映。情绪中有基本情绪比如说:快乐、悲伤。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叫复合情绪,比如焦虑。心情是符合情绪的一种又叫做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散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如果学生清楚想法和心情都是心理的一部分,举个例子简单提示,学生便能更加准确地得出答案。  通过这一案例,我对教师的提问方式继续探索,提出对教师有效提问的建议。  一、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5  童年期小学生的思维基本特征是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思维类型的转折年龄一般在9~10岁,课上的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类型刚刚转换的时期,但有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仍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

7、的初级阶段,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达到初步的抽象概括水平。学生在中低年级阶段时,老师以前的提问只是让学生在课文原文中找到一些描写人物想法的句子,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学段后,老师会在课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所以这种提问方式就有必要在过渡到高年级时进行相应训练。  从小学中年级起,儿童掌握的概念中直观的、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抽象的、本质特征的成分增多。丁祖荫认为小学儿童属于接近本质定义和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