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带“言”文言融合

以“文”带“言”文言融合

ID:31439193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0

以“文”带“言”文言融合_第1页
以“文”带“言”文言融合_第2页
以“文”带“言”文言融合_第3页
以“文”带“言”文言融合_第4页
以“文”带“言”文言融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文”带“言”文言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文”带“言”文言融合  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学生被动接受,思维倦怠,文言文阅读能力无法切实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廉蔺列传》为例,进行了一次尝试,转变教学方式,以期可以做到以“文”带“言”,文言融合。文言文教学惯常都是以字词理解、串讲翻译为主,然后稍加内容分析。这种教学方法优处在于教师易操作,学生对文言字词可以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重言轻文”的教学模式弊端在于学生被动接受,思维容易倦怠,不能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中,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串讲,其学习主体

2、性得不到凸显。早在1997年,钱梦龙先生就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而时隔近二十年后,我们仍在原地踏步。黄厚江老师也曾提出:“文言文教学应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由此,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依然需要思考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这个问题。于是,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笔者作了一次尝试,敬请大方之家指正。  一、初读文本,以初知故事为基础初步疏通一般字词6  本文故事性比较强,其基本情节在以前的

3、学习中学生已有所掌握,再加上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看懂文章内容。初读文本在于学生自主达成,要求自主阅读,充分预习,利用课本注释和学习资料初步解决字词的疏通,课上针对自主学习展开提问检查。首先是讲故事,在讲到关键的一些故事情节时,教师有意识提问该处故事情节来源于文中哪些语句,以此一方面甄别出学生是否真正通过自读文本获取了字词的理解,另一方面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把文言字词放回文句中理解。  比如一学生讲“完璧归赵”,说到相如给赵王出谋划策,落实到文中的“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一句,笔者就请

4、学生依据故事情节推断落实“均”“之”“负”“曲”的意思。渑池之会中,学生说到蔺相如要求秦王击?的时候,笔者问“请奏盆?秦王”该怎么翻译?多个学生都没有准确地给出翻译,究其原因在于不理解“奏”的意思。前文“请奏瑟”中解释为“弹奏”,大部分学生在这里也照搬理解为“弹奏”,结果就解释不通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从“蔺相如要求秦王击?”的故事情节出发,同时结合前文中“相如奉璧奏秦王”中“奏”字的解释来翻译,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意推断和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再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的翻译,依托学生熟悉的“负

5、荆请罪”的故事,强调“蔺相如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对门人解释原因”的文意,同时回顾《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类似的句式,落实“孰与”的意思。这也提醒学生学习中要学会知识迁移。  二、再读文本,以讨论形象及细节为途径落实文言知识点  针对人物形象笔者设置了三个问题:  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主要体现蔺相如什么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②“负荆请罪”中如何表现蔺相如的“智”和“勇”?③你欣赏廉颇吗?他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6  课堂上学生主要围绕问题小组讨论,在文学形象赏析过程中来落实重难点字词和文言句式。事

6、实上,比较灵活的学生根据第二个问题就可以推导出前两个故事主要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双全,而学生课上的表现也符合笔者的预期。接下来就要求学生回到文本中去寻找细节,学生很容易就在“完璧归赵”中找到“持璧睨柱”这一细节,通过对蔺相如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分析来体会蔺相如之智勇。在学生读出细节的过程中,笔者比较轻松地就带着学生落实“指示”、“却”、“负”、“逆”、“严”、“修敬”、“急”等实词的意思和“以”、“因”等虚词的用法。当学生讲到“渑池之会”中“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的时候,笔者首先落实了“刃”和

7、“靡”的意思。在这个故事中,大部分学生都只能看出其勇,事实上,这个细节是很能体现蔺相如的“智”的。于是笔者启发学生:“蔺相如‘进?’为什么一定要‘前’?和‘五步之内’有什么关系?”说到这里,笔者又顺便提出:“下文‘相如顾召御史’”中‘顾’是‘回头’的意思,那么相如为什么只是‘回头’而不是‘回身’呢?”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字词的问题,还进一步体会到蔺相如之智勇。  这一环节中,让笔者欣喜的是,学生其实比笔者所认为的更善于发现细节,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这里,就需要跟学生明确这个“必”字的

8、意思。而由“王必无人”,笔者趁机联系到前文“求人可使报秦者”,笔者先让学生翻译,学生一开始都是按着顺序翻译的。笔者问这样翻译是否别扭?赵国要寻求一个什么人呢?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就能做出正确的翻译了。然后笔者顺势提出为什么缪贤举荐蔺相如呢?学生据此找到缪贤的相关文句,明确了“君何以知燕王”“与燕王会境上”、“君幸于赵王”、“燕王欲结于君”、“亡赵走燕”6等特殊句式。如还有一女生提出蔺相如有识人之明――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