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疑,疑有所获

读有所疑,疑有所获

ID:31402630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读有所疑,疑有所获_第1页
读有所疑,疑有所获_第2页
读有所疑,疑有所获_第3页
读有所疑,疑有所获_第4页
读有所疑,疑有所获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有所疑,疑有所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读有所疑,疑有所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在阅读方面,提出这样的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古人也说:“疑为学之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只有读有所疑,才能有所长进。可是怎样才能诱发学生设疑呢?疑什么,怎样“疑”,才有价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为此,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设疑  学生通过学习自己设疑,然后通过思考来解答,这有助于思维的提高,我们需要大力提倡。但是,受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许多教

2、师在课堂上是严肃有余而亲切不足。学生问得好还好,问得不好,不是一顿臭骂,便是挖苦讽刺,那么学生就可能失去了发言的欲望,学得消极被动,更不会涌现各种奇思妙想,碰撞不出任何创新的火花,更别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  其实学生敢不敢设疑与教学的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诱发学生设疑,在教学中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因此,要让学生敢于设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亲近学生。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显得亲切和蔼、平易近人,都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氛围。5  其次,尊重学生。认真的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既要关照优秀生,也要兼顾好中下生,只要

3、是敢于设疑的学生都要适当的加以鼓励,不批评,消除学生胆怯、自卑的心理。并善于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第三,以疑促疑。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教学而言,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第四,适时鼓励。鼓励学生的过程是不断强化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尝到了被肯定的甜头后,学生设疑的积极性就

4、会被激发出来。日积月累,学生不仅增加了设疑的勇气,还会提高设疑的水平。  二、重视设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善于设疑  学生有了设疑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身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便处于兴奋状态。这时,课堂教学的质疑切忌出现无拘无束的“放羊式”局面,教师应当根据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对学生因势利导,教给他们设疑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质疑。  (一)重视设疑的对象  1.抓标题设疑5  标题是文章的精髓,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有些标题就是论题或中心,或能对课文内容作高度概括。在标题处质疑,能快速帮助学生推想课文思想内容、确定表现手法。例如,《囚绿记》一文的教

5、学,让学生围绕标题设疑,于是学生针对标题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绿”指什么?为什么要囚绿?怎样囚?教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在新课导入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中。  2.抓关键词句设疑  关键的词语指: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  关键的句子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  3.根据文章结构和文体特点质疑  例如:教学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一诗,我们可引导学生改诗设疑,或把发展、贡献、牺牲调换后来读析;或把小节与小节调换读析。这样以后,学生就能非常容易的把握诗的内涵――作者借植物

6、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来比喻青年的成长。  (二)关注设疑的时间  从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是开课前让学生设疑,也可以利用在临下课前的五到十分钟进行,更可以安排课外时间设疑。而且教师在设计和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设疑、解疑时间的分配,不要做到临时抱佛脚,或顾此失彼,破坏了自己原有的教学总体设计。此外还应当针对学生的各种设疑作临时适当的修改原有的教学思路,如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以适应新的环境。5  三、培养层次性设疑思维,使学生疑出水平  以前,问题都是教师在备课时预设的,在课堂上提出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这一方面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落实

7、,或者说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尤其是将教学重点、难点分解成问题。另一方面又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教师不知道学生心中的问题,往往教师的疑问解决了,学生仍然疑窦丛生;又因为提问的主体是教师,不可能完全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往往教学连续追问,学生只是被动招架。  在课堂上,我深深感知到,教师提出而学生未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学生已懂得了这些问题,许多学生缺乏“语文意识”(王尚文语),而且不能深入挖掘,往往只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写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